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地基本上就只有“耕戰”這條路,劉邦繼承秦制,那個時代的秦地,幾乎家家都是良家子,哪有所謂的“無產階級”。李廣的祖上是李信,曾祖李仲翔是漢征西將軍,劉邦伐匈奴抽走了絕大部分兵力,西羌反叛,殺死了李仲翔,這就是后來李廣在西羌殺降的原因。
北伐匈奴回來的李伯考奔喪于狄道,劉邦任其為隴西太守,后來轉任河東太守。其子李尚為成紀縣令。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單于率14萬騎兵入侵,破蕭關,北地都尉孫昂戰死,文帝征發隴西、北地、上郡十萬騎卒反擊匈奴。
根據《漢律·傅律》,李尚是成紀縣令,其爵位也就第八級公乘左右,征兵打仗的時候,李尚也只能帶一個官(團)的隊伍,李廣是次子,按照傅律,可以為第二級上造爵位,擔任伍長什長什么的。但是,李廣沒有到20歲傅籍的年齡,根本沒有上造爵位,也就是說,只能當大頭兵,連個伍長都當不了,在“聞戰則喜”的軍功爵制度下,十幾歲的李廣主動從軍。
公元前121年夏,霍去病從北地郡出發,襲擊匈奴右部右賢王麾下的河西諸部,為了防止匈奴單于率主力騎兵切斷霍去病的后路,圍殲霍去病的數萬騎兵,漢武帝命令李廣率4千騎兵和張騫1萬騎兵,進攻匈奴左部,將匈奴單于主力向東方調動。
李廣4千騎兵先與匈奴左賢王4萬騎兵戰,血戰兩天一夜,李廣傷亡過半,幾乎覆沒,堅持不撤,與匈奴左賢王血戰到底,打的匈奴左賢王4萬騎兵損失慘重,左賢王的幾個裨將(左右伊秩訾王級別的萬騎長,比渾邪王休屠王級別高)全被李廣打死,直接換了一茬。張騫1萬騎兵出現的時候,左賢王率領殘兵帶著大量尸首,掉頭就跑,張騫愣是沒追上,就這樣還丟下三千多尸首,讓李廣弄了個功過相抵,軍功自如。
公元前129年秋,漢武帝命令李廣率1萬騎兵進攻匈奴單于王庭的送死計劃,本來是想讓李廣戰死的,沒想到他運氣好,逃回來了。李廣被俘逃脫,依漢律當斬,贖為庶人,連帶著軍功體系的官員都被罷黜,儒家弟子進而占據各個要職,連法家大本營的廷尉府,全都安排的是儒家弟子。
李廣是“用善騎射,殺首虜多”,這里關鍵一個字“用”,不僅僅是個人善騎射,而是帶著一幫善騎射的騎兵。李廣奪旗,不是個人勇武,奪旗是集體功,你得率領你的部隊,先打敗敵人的主力,攻破中軍號令臺,才能奪旗。李廣治軍簡易,寬緩不苛,并不是治軍散漫。李廣漠北之戰沒有迷路,衛青沒有抓到單于,反而損失慘重,為推卸責任,污蔑李廣、趙食其迷路。李廣不從,衛青以“急責廣之幕府對簿”要挾,逼迫李廣背黑鍋,李廣為了部下免遭衛青迫害,背黑鍋悲憤自殺。
從李廣身上能找到某些閃光點,如愛兵如子“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敢于擔當”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薄?!耙虼?,百姓,知道李廣自殺,都為之流淚。李廣大小70余戰,也有殺降800余人,也有被俘,多是功過相抵,不賞不罰,導致李廣難封!絕不是帶不了團隊的緣故,否則不會帶100多人能從容從幾千匈奴眼下全身而退。李廣和程不識都是名將,程不識治軍嚴明,李廣愛兵如子,且匈奴對李廣更為忌憚,能說他帶的隊伍不行?李廣難封,倒像是太史公對劉氏的揶揄,這才是太史公的春秋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