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在新政府的召喚下,一個簡樸的、具有男性氣質的、母親式的進步女性形象誕生了。這是一種全然的新審美觀,一種革命性的審美觀……
下面這組照片,有的依稀可憶,有的在六十.七十年代還可見,有的甚至八十.九十年代尚存。
一群年輕的姑娘們
女學生
青年婦女
小女孩們
母親為女兒穿衣
女裙
年輕婦女在一起討論
工作中
母親與女兒
50年代 革命氣質為女性審美標準50年代是一個新的開始,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一個新的國際局勢形成了:資本主義世界與社會主義世界。
1947年,法國時裝大師ChristianDior舉辦了一場叫“NewLook”的高級成衣秀:盡顯身體曲線的貼身外衣、極細修的腰設計、長及小腿的寬闊裙擺、使用了大量的布料來塑造女性化的圓潤線條。當麗塔海華斯第一次穿上“NewLook”,她長嘆道:“戰爭結束了,幸虧我們還有新風格的時裝!”此后,50年代,這種新時裝風靡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女性爭相用這種NewLook來塑造嫵媚。
1949年,在社會主義陣營,贏來了一位R20;大伙伴”,它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它此時,經歷了8年抗戰、4年內戰,面對蔣氏王朝留下的爛攤子,百廢待興。新中國需要在勤勞與節儉中創業。一種由解放區興起的健康風尚與服裝款式色調也隨著大軍南下西進傳遍全國,妖嬈華美的旗袍被列寧裝、中山裝取而代之。社會掀起了鄙夷掛紅穿綠的奢侈服飾風尚,“勞動最光榮”,工人階級的制服與穿著方式成為一種時髦。“心靈美”取代了容貌外表成為社會統一價值取向。
新中國的女性,作為“能頂半邊天”的主人翁,開始和男人享有同樣的權利。禁欲而勤勞的新政府關閉了舊社會剝削女性的機構——妓院,鼓勵女人們反抗“媒妁之約”選擇自己喜歡的男人結婚,鼓勵女人們像男人一樣去學習、工作、勞動,也鼓勵女人們把時間放在勞作上淡化自己的性別特質。
在新政府的召喚下,一個簡樸的、具有男性氣質的、母親式的進步女性形象誕生了。這是一種全然的新審美觀,一種革命性的審美觀,一種革命審美觀.
新女性,新裝扮此時的女裝流行著一種質樸簡約的風格。來自蘇聯的布拉吉連衣裙,列寧裝以及兩用衫,長西褲是主流。女學生大部分穿布拉吉連衣裙,或者是背帶式工裝褲,最時髦的打扮就是藍色或者灰色的背帶工裝褲和白襯衫。布拉吉是來自蘇聯的一種連衣裙,其款式非常簡單:泡泡短袖,泡泡褶皺與圓領連身衣相連,后系腰帶。
1,勞動的美麗革命工人頭當時,女性短發是一種進步的標志。剪發不僅是一種時髦,更有著它意識形態的新意義:剪掉舊時代的“余孽”,換上革命新面貌。這種齊耳的質樸的發行,被稱之為“革命頭”、“工人頭”。他們簡單,易于打理,方便勞動。在當時女性當中一種普遍的趨勢。這個流行一直到改革開放,才得到改變。
到了“破四舊”,不少舊時代過來的摩登女性,為了表明自己的革命態度,不僅把頭發剪成工人頭,更把自己在1949年以前燙發的照片也加工剪成了“工人頭”造型。
工裝背帶褲是新時尚人人參加勞動,建設新中國。需要耐磨耐臟的日常服裝。工裝與軍裝的灰藍綠自然成了最實際的流行色。
兩用衫女士兩用衫是中國婦女50年代乃至六七十年代的主要著裝。兩用衫以長袖為主,前門襟四粒扣,款式簡潔,多用混紡毛料,中長纖維,滌卡等制作。女子也有穿卡曲的,衣身略長,直門襟,寬袖口,寬下擺。
2,向蘇聯學習蘇聯,在那個時代的中國是一個極端時髦的字眼。就像80年代的“美國”,90年代的“港式”,2000年左右的“日系”一樣,成為時尚的代名詞.
列寧裝:最時髦的女裝解放初期,蘇式列寧裝是最時髦的女裝,是50年代干部們的標志性服飾。
列寧裝的式樣為雙排扣西裝開領,腰中系一根布帶,雙排各有三粒紐扣,這是從蘇聯學來的服裝款式,盡管這種服飾呈現出中性化的特點,但是卻在當時顯得又洋氣又進步又革命,相當受追捧。
前蘇聯女專家給中國帶來了布拉吉熱1956年,前蘇聯某領導人到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單一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的形象,為展示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新面貌,政府提出“人人穿花衣裳”的口號。“愛勞動,穿俏衣”成了人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聯援華女專家穿著“布拉吉”是當時效仿的首選。蘇聯代表著先進文化、蘇聯的時裝自然也成為時髦的象征。“布拉吉”是俄語音譯,即連衣裙。一時間,穿花色布拉吉的姑娘們爭奇斗艷,形成了新中國前三十年服裝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另外,沉寂的旗袍再度在成年女性中復蘇。旗袍比以往多的是一分健康自然的氣息。旗袍款式簡潔,腰身比40年代寬松,很少用刺繡,鑲滾等裝飾,色彩素雅和諧,體現出“得體大方”的風尚。面料以棉為主,少用絲,毛織物。穿法也多種多樣,外罩背心的比較普遍,此外也可搭配毛衣,列寧裝,軍便服
3,中山裝:男女都穿的革命套裝當新中國領袖的照片第一次出現在世界媒體上后,這套衣服也隨之名聞世界。
這種服裝本身是由孫中山設計:立翻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袖口三粒扣。衣領定為翻領封閉式,顯示嚴謹治國的理念。門襟五粒紐扣區別于西方的三權分立的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前身四個口袋表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袋蓋為倒筆架,寓意為以文治國。袖口三粒紐扣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后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它是1919年以來國民黨共產黨兩黨“革命青年”熱衷的款式。
新中國建國,中山裝定為“國服”,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那時擁有一套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則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表現。為了和對岸臺灣的中山裝進行區分,新中國的中山裝將領口開大,翻領也由小變大,并推出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從男性到女性都以穿中山裝為時髦為進步。
當時的共和國領袖毛澤東就特別喜歡穿這一款式的中山裝,西方世界稱其為“毛式制服”。中山裝在中國的流行前前后后持續了半世紀之久。現在,中山裝在朝鮮依然是標準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