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葉一劍 (方塘智庫創始人)
從歷史上來看,古典對稱美學一直是很多偉大城市營造的共同選擇,也是近現代以來,成功的都市營造和改造計劃中所秉承的基本原則,可以說是一個世界城市的標配。
這一規劃手法和審美尺度的應用,不但成就了世界著名的幾條城市軸線,這些城市軸線更是為所在城市帶來了整體秩序、尺度依歸,確保了都市結構的長期穩定和動態平衡,軸線地區亦成為這些城市最精華的部分,成為這些城市歷史記憶與現代文明互相激蕩的空間載體,通過一條城市軸線便可洞悉一個城市的歷史、現實和未來,是整個城市發展的“主心骨”。
在關于中國城市軸線的討論中,除了北京之外,西安恐怕是被著墨最多的了。無論是對古代長安的研究還是對現代西安的研究,軸線都是一個比較熱門的課題,甚至滲透著傳統風水理論的痕跡,一條城市軸線的提出經常會引發學術爭論。
但不管怎樣,最近以陜西省西咸新區為主提出的“新長安大軸線”,注定會成為西安城市發展史上的一個事件,就像建筑大師張錦秋先生說的,“是大西安城市規劃建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事件”。
考慮到該軸線背后的國家級新區西咸新區城市規劃和建設問題,在對這一軸線進行思考的時候,在方塘智庫看來,也就有了更多元的價值維度。
比如,除了軸線所反應出來的對城市空間認知外,在產城人融合發展成為增量城市營造的共識的時候,城市發展理論在之前有些僵化的功能主義與有些浪漫的有機生長理論之間,顯然開始進入了新的思考。在社會、經濟、產業、政治、地理、文化等多重要素動態化、碎片化、隱性化塑造城市生長過程中,城市軸線的價值也需要被重新認識,而不是像有人提出的,軸線是都城的選擇,代表了城市發展的野心。
此外,在方塘智庫看來,“新長安大軸線”的提出,不僅代表了西咸新區的決策者對城市空間的美學認知,同時也代表了對大西安城市發展未來的思考和主張,對關中城市群也將產生影響。尤其是對“新長安”概念的提出,使得這條軸線具有更廣泛的解釋空間。
丨“新長安中軸線”貫穿古今丨
1“新長安大軸線”的提出
“中軸線”是中國城市規劃的傳統手法,體現了中國的禮制秩序和“中庸之道”的哲學內涵。在最近召開的“新長安大軸線”的研討會上,陜西省西咸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王軍對該軸線的提出過程和基本邏輯給出了解釋,摘錄主要內容如下:
在研究落實西咸新區現代田園城市規劃中,西咸新區提出了“遵循歷史文脈、遵循山水格局、遵循現代規劃理念”的原則要求,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新長安大軸線的思路,以期成為關中城市群核心區的發展脊梁。
從歷史文脈上看,奠定中華文明基礎的周秦漢唐均定都于灃渭之濱。西周文王、武王以灃河為軸,在灃河兩岸建立豐京、鎬京,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都城;秦在渭河北岸建咸陽宮,南岸建阿房宮,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渭水貫都”的秦咸陽城格局;漢在渭河南岸建長樂宮、未央宮,在渭河北岸建五陵邑,形成漢長安城的格局;唐長安城幾度興衰,逐步形成了今天西安城的現狀。研究周秦漢唐都城演變的歷史可以發現,長安城不是一天建成的,總的規律是沿灃河、渭河兩岸次第展開。
從山水格局上看,關中地區建都依托特有的地理形勢,“因天材,就地利”,“以山為勢、以水為脈;依山為障、依水而建”。關中平原“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在我國最早被稱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關中歷代都城南依秦嶺、北望嵯峨、渭水橫貫、八水滋潤。秦嶺是我國南北方的分水嶺;渭河橫貫東西,是關中的母親河;它們與嵯峨山所在九嵕山脈一起,歷史上就是關中的生態屏障和軍事屏障。灃河正南正北走向,入渭口正對著九嵕山脈主峰嵯峨山,山水形勝構成了與渭河交叉的南北軸線。
從現代規劃理念來看,長安的城市格局一直延續“中軸+方城”的“中”字格局。當今提出西咸一體化,啟動西咸新區建設,定位于現代田園城市,強調城市組團格局,建立由特大城市、中等組團城市、鎮、村落形成的市鎮體系,正好為恢復大長安歷史格局提供了重要契機。
丨”新長安中軸線”與關中城市群核心區的關系丨
歷朝歷代都城均以渭河或灃河為主軸,在灃渭兩河四岸次第展開。這是歷史文脈的選擇,也是山水格局的選擇。未來大長安的軸線應以灃河、渭河交匯處為原點,以秦嶺為南緣,以九嵕山為北緣,以渭河為東西軸,以灃河至九嵕山主峰嵯峨山為南北軸。此南北軸向西65公里是咸陽寶雞市界,向東65公里是西安渭南界,這個范圍正好是關中平原最寬的地方,包括西安、咸陽、西咸新區,同時納入楊凌、富平形成23個城市組團,東西長約130公里,南北寬約80公里,總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與已通車的關中大環線范圍基本一致。
2013年夏天,王軍就灃河、渭河作為新長安大軸線與張錦秋、韓驥先生進行探討,并手繪草圖,得到了高度認同,他們稱此軸線為“天星大十字”。據此,王軍和西咸新區管委會副主任、總規劃師李肇娥對灃河-嵯峨山軸線重要節點實地踏勘。在此基礎上,按照省政府要求,李肇娥主持制訂了《關中城市群核心區規劃(西咸新區方案)》。
之后,在省政府委托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的關中城市群核心區總體規劃中,整合吸收了此意見,將其納入規劃的雙軸線之一。
2014年,受西咸新區委托,新加坡規劃專家劉太格編制的西咸新區絲路能源金貿區規劃,按西咸新區要求對此軸線進行了詳細研究,采納并命名為“周秦漢唐大軸線”,與巴黎、華盛頓、北京大軸線進行對比,認為其歷史意義和城市景觀功能更具震撼效果。
此后,西咸新區委托規劃專家劉克成對該軸線進一步論證和深化,提出了三大片區、九大節點的設計方案。經比較研究,陜西省西咸新區將該軸線初步定名為“新長安大軸線”,確定“一軸、三區、五星連珠”的空間格局,并作為近期實施的重點。
丨“新長安大軸線”規劃圖,“一軸”、“三區”丨
2超越城市軸線的多元價值討論
如果對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軸線進行統計分析的話,大概呈現出幾個共同的特點:一般都是都城才會有氣勢宏大的城市中軸線,而且軸線建設基本上是有國家投入,在功能上有彰顯權力或發揚國威的意思;軸線的建設和完善一般都是歷經數年甚至是百年以上,所以,軸線不是短期內就可以實現,這也就意味著對軸線的認定和延續成為必須,這也是為什么軸線原則可以成為很多城市規劃的共識,但并非所有城市都能在一個軸線上一以貫之。
這構成了對“新長安大軸線”進行點評的主要背景。在研討會上我也代表方塘智庫對該軸線的價值進行點評。就目前西咸新區提出的“新長安軸線”,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價值維度給出思考,并希望能夠對下一步軸線地區的具象化打造帶來啟示:
第一,人文軸線,尋找大西安和關中地區時空交錯下的秩序感。所謂“先造秩序后造城”,應該將這一軸線放在宏大的歷史時空下來進行審視和文脈發掘,將其放在歷史維度、現實維度和未來維度下綜合考慮,用空間與時間對話。這對這一點判斷,目前關于軸線所做出的“回到原點、再造秩序”的提法,以及目前提出的五個節點建筑的設計方案,顯然已經有了考慮,可以進一步挖掘和完善。
第二,自然軸線,將關中山川形勝整體性納入新長安城市格局中。一方面,在此軸線思維統籌之下,使得關中地區的城市化整體體現了“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理念。
另外,作為一條南北80公里長的軸線,可謂一提出就風華正茂,注定在世界城市營造史中占據一席之地。
在一萬平方公里的范圍內,統籌考慮“歷史文脈、山水格局、現代規劃理念”抽象出一條超級城市軸線,在我們看來,這既有現實的偶然,又有歷史的必然,可謂大西安之幸事,接下來針對軸線地區空間重塑的需要進行適當存量項目的清理騰退,宜早不宜遲。
第三,視覺軸線,讓古典主義的對稱美學貫穿于大西安的整個城市空間里。這一軸線的提出,從更大空間內實現了對現有西安、咸陽和西咸新區地區城市視覺秩序的再思考,這條跨時代的直線延伸的城市軸線給這一地區帶來清晰、明快的視覺感,將成為作為國際歷史文化名城的大西安一個新的城市視覺形象。
丨“新長安大軸線”規劃圖丨
第四,城市群軸線,用一座新興的城市來回應全球政經秩序的重構。考慮到空間的包容性,這一軸線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城市的軸線,其實是關中城市群的軸線。關中城市群作為國家層面所規劃的中國城市群之一,對外開放和對內維新成為必然,在全球政經秩序重構中越來越變現為以城市和城市群為平臺的背景下,包括關中城市群在內的中國主要城市群都需要找到自己的核心支撐點,并打通國家整體戰略以參與全球對話。
那么,得“天時、地利、人和”之便,關中城市群在“一帶一路”中的戰略價值值得關注,在灃渭交點打造面向“一帶一路”的能源金融貿易區,關鍵詞選擇是非常有想象力的。在這一地理、文脈原點上,通過一座新興城市的營造,將成為大西安和關中城市群連接東西對話世界的窗口。
第五,產業軸線,重新觸發大西安地區產業集群布局的整體性思考。除了已經啟動大規模新建的西咸新區能源金融貿易區,對于大西安這個素有中國“文化首都”之稱的都市而言,我們認為其文化產業和文化影響力并沒有達到其應有的高度。現有城墻及城墻內部地區的發展,雖然之前進行了戰略性功能調整和資源疏解,但我們認為依然不夠,這一地區可以基于文化產業的發展進行更純粹的發展戰略定位和產業深耕。
不僅如此,這一新長安軸線的提出,我們認為更具價值的是這一軸線背后所代表的對大西安乃至關中地區的發展定位的協同意識,基于此,可以系統性梳理區域內產業集聚,對包括西安高新區、曲江新區、西安經開區、古城區、三星城片區、咸陽,以及西咸新區內形成幾大片區進行整體思考,從不同城市功能定位的角度對區域產業協同發展進行思考和規劃。這樣才能從產業上對接這一世界級的城市軸線規劃。
第六,東方軸線,見證東方文明在全球城市時代的價值回歸。脈貫天地中,古今長安城,在歷史上,長安城曾以一個整體的城市形象反復出現并流傳于西方文化對東方的表達中,并有被整體模仿的案例出現。那么,在新的中國復興的歷史背景下,大西安應該找到其在中國與世界新一輪對話中獨特的角色扮演,顯然,單靠現有西安的城市存量是不夠的,必須要統籌考慮增量和存量的融合發展問題,這時候,“新長安軸線”以超越一城一地的視野,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為大西安和關中地區城市發展提出了一套有形和無形協同思維和規則,這為大西安整體性參與全球對話提供了新支撐。再加上軸線空間內對包括“五星連珠”在內的充滿東方哲學式思考的規劃設計,接下來就是如何從多元價值角度真正的用好這一軸線了。
城市和軸線的關系正在變得越發復雜但有趣,尤其是在關中地區,都城多次遷移,且基本上都遵循了軸線營造法則,發展到今天如果完全立足于歷史和現實找出一個該地區的整體軸線,不但困難而且可能因為缺少未來感使得價值不大。這次西咸新區嘗試面向歷史、現實和未來的時間維度以及關中地區總體山川形勝的空間維度,以地區整體復興和重回東方的自信發布新長安大軸線,值得激賞。
當然,爭論和分歧在所難免,下一步需要做多維度的系統詮釋。
新區新城的邏輯
新區新城,其命維新。以國家級新區為代表的中國新區新城的開發和建設,不但承載著對中國美好城市空間增量的想象,亦承載著中國新型城鎮化制度變革的想象,在此背景下,方塘智庫正以樣本切入,秉承全球化、信息化、文明化等多重視角,深度關注這一城市中國時代的多維變革。
注:本文作者首發于方塘智庫,版權所有,轉載請獲得授權。授權請聯系:xufengchao@ftzhi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