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望診:
相氣十法
五色主病
大凡,望診
先分,部位
后觀,氣色
欲識,五色之精微
當(dāng)知,十法之綱領(lǐng)
十法:
浮沉清濁
微甚散摶
澤夭
浮沉:
色
顯于皮膚間者,謂之浮
隱于皮膚內(nèi)者,謂之沉
浮者,病在表
沉者,病在里
初浮后沉,自表而里
初沉后浮,自里而表
以浮沉
分表里
清濁:
清者清明,其色舒也
濁者濁暗,其色慘也
清者,病在陽
濁者,病在陰
自清而濁,陽病入陰
自濁而清,陰病轉(zhuǎn)陽
以清濁
分陰陽
微甚:
色淺淡,謂之微
色深濃,謂之甚
微者,正氣虛
甚者,邪氣實
自微而甚,先虛后實
自甚而微,先實后虛
以微甚
分虛實
散摶:
散者疏離,其色開也
摶者壅滯,其色閉也
散者,病近將解
摶者,病久漸聚
先摶后散.雖久將解
先散后摶.雖近漸聚
以散摶
分久近
澤夭:
氣色滋潤,謂之澤
氣色枯槁,謂之夭
澤者主生
夭者主死
將夭漸澤,精神復(fù)盛
先澤漸夭,血氣益衰
以澤夭
分成敗
十法者,辨其色之氣
五色者,辨其氣之色
氣者色之變
色者氣之常
氣因色,而其理始明
色因氣,而其義乃著
氣也色也
分言之,則精微之道顯
合觀之,則病癥之變彰
氣色提綱
經(jīng)曰:
相氣不微,不知是非
屬意弗去,乃知新故
其是之謂乎
色以潤澤為本
蓋聞
博以窮理,約以知要
色脈之變,雖有萬殊
理義之旨,初無二致
不求其本,散而無紀(jì)
何則
靈素
論脈.以胃氣為本
望色.以潤澤為本
凡診脈
有胃氣者生
無胃氣者死
凡望色
潤澤者生
沉夭者死
然則,色之潤澤
即猶,脈之胃氣
經(jīng)言:
青如翠羽者生
赤如雞冠者生
黃如蟹腹者生
白如豕膏者生
黑如烏羽者生
五色見生
血色雖變
猶有潤澤
青如草滋者死
黃如枳實者死
黑如煤者死
赤如血者死
白如枯骨者死
五色見死
血色已變
更無潤澤
夫潤澤之有無
猶胃氣之有無
脈之胃氣.脈之神也
色之潤澤.色之神也
脈貴有神.色貴有神
色脈雖殊.其源無二
實
決死生之大要
察病癥之先務(wù)
因舉一言
以蔽之曰
色以潤澤為本
潤澤者
血氣之
榮光明
潤澤之著
有血氣,即有潤澤
有潤澤,即有光明
夫光明潤澤者,氣也
青赤黃白黑者,色也
有氣,不患無色
有色,不可無氣
合言之.氣色之見,不可離
分論之.氣色之辨,不可混
何也
脈以胃氣為本
色以潤澤為本
法異理同
五色主病提綱
經(jīng)言:
見其色
知其病
命曰明
明其色
明其病
明其色
明其病
明其病
應(yīng)乎色
色主乎病
何以言之
肝色青
心色赤
脾色黃
肺色白
腎色黑
肝病者
兩脅下痛
而引少腹
善怒
虛則
目無所見
耳無所聞
善恐
如人將捕
氣逆頭痛
耳聾不聰
頰腫
心病者
胸中痛
脅支滿
脅下痛
膺背肩胛間痛
兩臂內(nèi)痛
虛則
胸腹大脅之下
與腰相引而痛
脾病者
身重
善肌肉痿
行善
腳下痛
虛則腹?jié)M
腸鳴飧泄
食不化
肺病者
喘咳逆氣
肩背痛
汗出
尻陰股膝髀足皆痛
虛則少氣
不能報息
耳聾嗌干
腎病者
腹大
脛腫
喘咳
身重
寢汗出
憎風(fēng)
虛則胸中痛
大腹小腹痛
清厥
意不樂
五臟病證
五色所主
肝合膽
心合小腸
脾合胃
肺合大腸
腎合三焦膀胱
膽病者
寒熱
善太息
口苦
嘔宿汁
心下澹澹
恐人將捕
小腸病者
小腹痛
腰脊控睪而痛
時窘之后
當(dāng)耳前熱
若寒甚
若獨肩上熱甚
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
胃病者
腹脹
胃脘當(dāng)心而痛
上肢兩脅
膈咽不通
食飲不下
大腸病者
腸中切痛
而鳴濯濯
冬日重感于寒
即泄
當(dāng)臍而痛
不能久立
三焦病者
腹氣滿
小腹尤堅
不得小便窘急
溢則水
留即為脹
膀胱病者
小腹偏腫而痛
以手按之
即欲小便而不得
肩上熱
若脈陷及足小指外廉
及脛踝后皆熱
六腑病證
五臟所合
析而言之
臟主里
腑主表
色之沉者,病在里
色之浮者,病在表
臟腑表里之分
臟為陰
腑為陽
色之濁者,病在陰
色之清者,病在陽
臟腑陰陽之分
臟有虛實
腑有虛實
色之淺淡者為虛
色之深濃者為實
臟腑虛實之分
如是而知美
臟腑之為病
氣色所主
亦可
見其色
知其病
然而
有時會相應(yīng)
有時不相應(yīng)
何也
臟腑,有盛衰
氣色,有生克
太過則:
薄所勝
乘所不勝
其不及則
所勝妄行
所生受病
所不勝薄之
靈樞曰:
腎乘心
心先病
腎為應(yīng)
色皆如是
一隅三反
推測而知
主病提綱
(善肌肉痿
千金肌作饑
甲乙作苦
饑肌肉痿)
雷公問黃帝:
五色獨決,于明堂
小子未知,其所謂
黃帝曰:
明堂者,鼻也;
闕者,眉間也;
庭者,顏也;
蕃者,頰側(cè)也;
蔽者,耳門也
其間欲方大
去之十步,皆見于外
如是者壽,必中百歲
雷公曰:五言之辨
黃帝曰:
明堂骨
高以起
平以直
五臟次于中央
六腑挾其兩側(cè)
首面上于闕庭
王宮在于下極
五臟安于胸中
真色以致
病色不見
明堂潤澤以清
五官惡得無辨
雷公曰:
其不辨者
可得聞乎
黃帝曰:
五色之見也
各出其色部
部骨陷者
不免于病
其色部,乘襲者
雖病甚,不死矣
雷公曰:官五色
黃帝曰:
青黑為痛
黃赤為熱
白為寒
是謂五官
雷公曰:
病之益甚
與其方衰
黃帝曰:
外內(nèi)皆在
切其脈口
滑小緊以沉者
病益甚,在中;
人迎
氣大緊以浮者
病益甚,在外
脈口浮滑者,病日進(jìn);
人迎沉滑者,病日損
脈口滑以沉者
病日進(jìn),在內(nèi);
人迎
脈滑盛以浮者
病日進(jìn),在外
脈之浮沉及人迎與寸口
氣小大等者,病難已;
病之在藏
沉而大者
易已
小為逆;
病在府
浮而大者
其病易已
人迎盛堅者,傷于寒
氣口盛堅者,傷于食
雷公曰:以色言食之間甚
黃帝曰:
其色麤以明,沉夭者為甚
其色上行者,病益甚;
其色下行
如云徹散
病方已
五色各有臟部
有外部有內(nèi)部
色從外走內(nèi),病從外走內(nèi)
色從內(nèi)走外,病從內(nèi)走外
病生于內(nèi)
先治其陰
后治其陽
反者益甚
病生于陽
先治其外
后治其內(nèi)
反者益甚
其脈滑大
以代而長
病從外來
目有所見
志有所惡
陽氣之并
可變而已
雷公曰:
小子聞風(fēng)
百病之始
厥逆者
寒濕之起
別之奈何
黃帝曰:
常候闕中
薄澤為風(fēng)
沖濁為痹
在地為厥
此其常也
各
以其色
言其病
雷公曰:
不病卒死
何以知之
黃帝曰:
大氣入臟腑
不病而卒死
雷公曰:
病小愈
而卒死
何以知之
黃帝曰:
赤出兩顴,大如拇指,雖小愈,必卒死
黑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
雷公再拜:
其死有期
黃帝曰:察色言時
雷公曰:愿卒聞之
黃帝曰:
庭者,首面也;
闕上者,咽喉也;
闕中者,肺也;
下極者,心也;
直下者,肝也;
肝左者,膽也;
下者,脾也;
方上者,胃也;
中央者,大腸也;
挾大腸者,腎也;
當(dāng)腎者,臍也;
面王以上者,小腸也;
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
顴者,肩也;
顴后者,臂也;
臂下者,手也;
目內(nèi)眥上者,膺乳也;
挾繩而上者,背也;
循牙車以下者,股也;
中央者,膝也;
膝以下者,脛也;
當(dāng)脛以下者,足也;
巨分者,股里也;
巨屈者,膝臏也
五臟六腑
肢節(jié)之部
各有部分
有部分
用陰和陽
用陽和陰
當(dāng)明部分
萬舉萬當(dāng)
能別左右,是謂大道
男女異位,故曰陰陽
審察澤夭,謂之良工
沉濁為內(nèi)
浮澤為外
黃赤為風(fēng)
青黑為痛
白為寒
黃而膏潤為膿
赤甚者為血痛
甚為攣
寒甚為皮不仁
五色各見其部
察其浮沉,以知淺深;
察其澤夭,以觀成敗;
察其散搏,以知遠(yuǎn)近;
視色上下,以知病處;
積神于心,以知往今
相氣不微
不知是非
屬意勿去
乃知新故
色明不麤,沉天為甚
不明不澤,其病不甚
色散駒然,未有聚
病散氣痛,聚未成
腎乘心
心先病
腎為應(yīng)
色皆如是
男子色
在面王
為小腹痛;
下為卵痛;
其圜直
為莖痛
高為本
下為首
狐疝(疒貴)
陰之屬也
女子在于面王
為膀胱子處之病
散為痛,搏為聚
方員左右
各如其色形
隨下
至胝
為淫
潤如膏狀
暴食不潔
左為左
右為右
其色有邪
聚散不端
面色所指
色者
青黑赤白黃
皆端滿
有別鄉(xiāng)
別鄉(xiāng)赤
其色赤
大如榆莢
在面王
為不日
其色上銳
首空上向
下銳下向
在左右如法
以五色命臟
青為肝
赤為心
白為肺
黃為脾
黑為腎
肝合筋
心合脈
肺合皮
脾合肉
腎合骨
《內(nèi)經(jīng)》
面部五色應(yīng)病篇
摘自《形色外診簡摩》
作者:周學(xué)海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內(nèi)經(jīng)》
面部五色應(yīng)病總述篇
視其顏色:
黃赤者,多熱氣
青白者,少熱氣
黑色者,多血少氣
青黑為痛
黃赤為熱
白為寒
薄澤為風(fēng)
沖濁為痹
沉濁為內(nèi)
浮澤為外
大氣入臟腑
不病而卒死
何以知之
曰:
赤出兩顴
大如拇指
病小愈
必卒死
黑出于庭
大如拇指
必不病
而卒死
(上論五色所主之病
經(jīng)曰:
大氣入臟
腹痛下淫
周身元氣
皆內(nèi)陷也
可以知死
不可致生)
何以知皮肉氣血筋骨之病
曰:
色起兩眉薄澤者,病在皮膚
唇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肌肉
營氣霈然者,病在血脈
目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筋
耳焦枯如受塵垢者,病在骨
鼻者,肺之官也;
目者,肝之官也;
唇者,脾之官也;
舌者,心之官也;
耳者,腎之官也
肺病者,喘息鼻張;
肝病者,青;
脾病者,唇黃;
心病者,舌卷短,顴赤;
腎病者,顴與顏黑
五臟各有次舍
五色之見于明堂
以候
五臟之氣
左右高下
各如其度
五痿者,生于大熱
肺熱者,色白而毛敗
心熱者,色赤而絡(luò)脈溢
肝熱者,色蒼而爪枯
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
腎熱者,色黑而齒槁
(上論五臟病色)
色以應(yīng)日,脈以應(yīng)月
色之與脈,當(dāng)參相應(yīng)
見其色,不得其脈
得相勝之脈者,即死
得相生之脈者,病即自已
假令
色青,其脈當(dāng)弦而急;
色赤,其脈當(dāng)浮大而散;
色黃,其脈當(dāng)中緩而大;
色白,其脈當(dāng)浮澀而短;
色黑,其脈當(dāng)沉濡而滑
此所謂五色之
與脈參相應(yīng)者
其不應(yīng)者病矣
假令色青,其脈
浮澀而短,若大而緩為相勝
浮大而散,若小而滑為相生
有故病
五臟發(fā)動
因傷脈色
各何以知
其久暴至
之病乎
曰:
征其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
征其脈不奪,其色奪者,久病也;
征其脈與五色,俱奪者,久病也;
征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
肝與腎并至
其色蒼赤
當(dāng)病毀傷
不見血;
已見血,濕若中水
脈至如
頹土之狀
按之不得
肌氣予不足
五色先見黑白
壘(即字)發(fā)死
(按∶
浮濡而芤
陽虛陰散
脾氣去胃
外歸陽明)
尺脈數(shù)甚,筋急而見,此謂疹筋
腹急,白色黑色見,則病甚
(上論色脈相應(yīng)
按∶
此脈數(shù)字
作急字解
緊斂急引
而不舒和
見,謂挺鼓于皮上也,
此寒氣深痼于筋中也,
故曰疹筋,
白黑色見,是寒涼清肅之氣,
內(nèi)連肝臟,克制生陽之氣化,
不得宣發(fā)也)
溺黃赤,安臥者,黃膽
已食如饑者,胃疸
目黃者,黃膽
身痛而
色微黃
齒垢黃
爪甲黃
黃膽也
(巢氏云∶
身面發(fā)黃
舌下大脈
起青黑色
舌強不能言者,名曰噤黃
心脾二臟
瘀熱所為
卒然發(fā)黃
心滿氣喘
命在頃刻
名曰急黃
有得病即
身面發(fā)黃
有初不知是黃
死后乃身面黃
其候得病
發(fā)熱心戰(zhàn))
癲疾始生
先不樂
頭重痛
視舉,目赤甚
作極,已而煩心
候之于顏
取手太陽、陽明、太陰
血變而止
(錢仲陽云:
目直視而腮赤
肝心俱熱
明日午間
預(yù)防驚搐
即此節(jié)義
上雜論疸癲)
五色吉兇通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