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痛經(又稱經行腹痛)的主要原因是情志不舒、肝氣郁結、氣滯血癖、感受寒涼、瘀阻經絡(寒濕凝滯)、氣血不足(氣血虛弱)等。
那么痛經到底是哪兒出了問題呢?
痛經不是病,但疼起來是真要命。很多人可能一輩子也理解不了痛經的疼痛。
醫學上把疼痛分為12級,最輕微的疼痛是蚊蟲叮咬,也就是1級,最痛的是母親分娩時的疼痛,高達12級。痛經為8級,而被棍棒暴揍的疼痛才為7級。有統計表明,有三分之二的女生都會受到痛經的困擾(剩下的那三分之一真是讓人羨慕),每個月疼一次,一次疼幾天,這其中的滋味,真是難以形容。
痛經是最常見的婦科癥狀之一,指行經前后或月經期出現下腹部疼痛、墜脹,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適,癥狀嚴重者影響生活質量。
臨床上把痛經分兩類: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
原發性痛經指體內前列腺素類因子分泌過多引起的,這類痛經最為普遍。來月經時,子宮內膜組織分泌前列腺素類因子增多,導致子宮痙攣收縮,產生腹部絞痛。前列腺素也可以經過血液分布到胃腸道、泌尿道、血管壁,引起惡心、嘔吐、頭痛等伴發癥狀。也有部分女性的原發痛經是因為經血不能順暢地流出體外而出現疼痛,如宮頸管狹窄、子宮后傾等。
繼發性痛經是指真正存在著盆腔的器質性病變。主要指由子宮內膜異位癥和子宮腺肌癥引起的痛經。這類痛經的病因與原發性痛經不完全一樣,對身體的傷害也遠遠大過原發性痛經。
古時,月經被稱為“月事”“月信”,《黃帝內經》中載:“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換句話說,月經來潮是由于腎氣盛、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而起。只有臟腑功能正常、氣血調和,月經才會如期來潮;反之,月經不正常,則說明身體出現了問題。
中醫認為,月經與腎氣關系密切。這里說的腎氣并非腎臟,而代表一種功能。腎氣虛表示“腎”系統的功能出現失調或不足,影響到沖任二脈,導致月經不調。
科學防護才是王道
女性要注意保暖,在經期更加要注意保暖。大部分的痛經癥狀是由于寒冷引起的,尤其現在很多女孩子追求苗條身材,如極端減肥、大冷天穿絲襪、露肚臍、露腳踝等,都是導致不同程度痛經的原因。
中醫所說的子宮,不僅是產生月經和孕育胎兒的器官,還包括婦科生殖系統和相關的功能。宮寒顧名思義是“子宮寒冷”的簡稱,在中醫學文獻記載和相關的中醫婦科專著中并無此詞條,但是“宮寒”已經成為深入人心的熱詞。
“宮”更多的含義是泛指女性內生殖器官(子宮、輸卵管、卵巢)及其功能。因此,這里的“宮”理解為“胞宮”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宮寒的含義和所指的疾病。
“寒”在中醫中首先是一個常見的致病原因,即貪涼涉水、受大自然寒邪侵襲、貪食寒涼食物等都可招致外來之“寒”侵入人體,停滯在人體的經脈、臟腑中,當然也包括胞宮,這種寒多為“實寒”。另一方面,“寒”在中醫中還指病理產物之寒積聚在人體經脈臟腑中,這種病理產物的“寒”是由人體脾腎陽虛而無法正常運化水濕而使寒涼之氣停滯在人體經脈臟腑中,這種寒多為“虛寒”。所以,廣義的“宮寒”,即由于外來之寒邪或者是人體脾腎陽虛所生之內寒停滯在女性胞宮,使胞宮的功能受損而發生的一系列疾病的統稱。
寒暖是女性身體根基的指標。子宮溫暖,體內氣血運行通暢,按時盈虧,經期如常,種下的種子發育成胎兒。如果子宮受寒邪困擾,血氣遇寒就會凝結,身體的形貌不能保持,繁衍后代更無從談起。加wxq057可免費在線中醫專家問診。
因此,在經期時就需要格外注重腹部、腿部、足部的保暖。夏天,在空調房最好穿多一件外套,以免著涼;冬天一定不要給寒氣傷害到子宮,冷就要穿得厚實點,不要為了性感美就不顧身體的好壞。除此之外,可借助熱水袋、暖寶寶等外熱產品,還可以用艾草水泡腳。
多喝熱水
喝熱水能緩解痛經帶來的不適。中醫認為,溫則通,通則不痛。多喝熱水能擴張血管、加快血流,進而減輕疼痛。
喝熱水時可加一些生姜和紅糖,有驅寒、調理氣血的作用,是女性養生保健的良品。中醫認為,生姜味辛性溫,能帶動全身的氣血運行,將寒氣驅逐體外;紅糖具有益氣養血、健脾暖胃、驅風散寒、活血化瘀的功效。因此,生姜紅糖水對女性月經順暢、緩解痛經有很好的幫助,不僅可讓身體溫暖、增加能量、活絡氣血、加快血液循環,還可讓月經排得更加順暢。
大姨媽來時,可適當按壓三陰交、太沖穴這兩個有利于活血行氣的穴位。三陰交位于小腿內側,足內踝上緣三指寬的位置;太沖穴則位于足部的背側,大拇指與第二個腳趾的中間。出現痛經或小腹疼痛時,按摩此兩穴可有助緩解癥狀。
保持輕松好心情
經期前后或期間,身體很累,這時稍微有些不順,就會情緒暴躁,有想吵架的沖動。如果本來就有點痛經再加上情緒的波動,則會加重痛經。
此時,可以聽聽音樂來緩解緊張感,看看書、寫寫字讓心情安靜下來。另外不管工作多忙碌,都要適時地運動一下,特別是長期坐在電腦旁的人,更應該站起來活動活動,舒展下筋骨,使氣血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