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時間以來,由于密集的接觸到小學的數學,同時也接觸到了學習這些知識的孩子,我有一個非常強烈的感受,那就是,現在的孩子的計算能力強到了什么程度呢,那就是只要不粗心,那么輕易就能夠在短時間內算出一大篇的計算題來,這也算是一種數學能力吧。
要是小學一二年級,這樣的孩子,也許會被認為數學蠻不錯的。
但是,小學數學,它在描述個啥呢,它真真正正的,試圖用生活中的實例去講一些關于孩子要掌握的數與量的關系,對!!!,不是在強調計算,而是在強調關系,定量的描述一個事件,就是數學。
我從小也是這樣過來的,大概是到了小學四五年級,有了一些所謂的應用題,我也不知道為啥就叫了這個名字,從接觸數學開始,就應該強調各種量之間的關系,現在的孩子也是這樣子的,四年級開始有了一些獨立思考的題,一下子,就抓耳撓腮,感覺困難得很,其實這些關系真的很復雜嗎,不是的,只是,他們從來不這樣考慮問題而以。在四年級以前,也包括四年級,天天還可以見到回來大量的數學作業還是計算題。
舉一個今天晚上見到的一個題吧:小明(我們數學書上最常見的人物),他從別人那里拿了3個蘋果,可是,又被一個人搶走了5個,他趕緊數了一下自己還有多少個,還好,還有100個,問,他原來有多少個?
由于四年級還沒有講方程,所以,不能夠設未知數,不過卻可以用一年級的方式寫一個算式來直觀的表現這個關系:( )+3-5=100。只要填入括號里的數就可以了。
一開始,列不出這個關系式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們總想寫一個直接的算式,比如,3+5-3=?這樣的算式,這需要轉一個小彎。為了不轉這個彎,列這個式子:( )+3-5=100,更加能夠明了的表現題義所描述的關系,可是這樣一來,卻不會算了,因為,不會移項,也不會3-5,唉,這可咋弄?
我問,小明在丟掉5個蘋果后有100個,那沒有丟之前呢,能夠很快知道是105個,我說,這105個蘋果是從別人那里拿來了3個之后,才有的,原來是多少個呢,也能夠說是102個。我說,對呀,小明現在有102個,從別人那里拿來3個就有了105個,再被搶走5個,還有100個,就是這樣算呀?
可是神回答來了,被問,怎么樣才可以按順序算,就是要從括號開始向后算,我一下子就被問住了,我才發現,原來當數學被教成算術的時候,有多么可怕。
要讓孩子真正的學好數學,要是用這樣的教授方式,或者講,教授的結果是算術飛快,要理清量之間的關系就卡殼,那么,數學就真的被教成了算術了。任何算術都可以用計算機去實現,因為它有確定答案,可是,要弄清楚事物的定量關系,卻是需要思考的。
長期的算術,強化的能力是將來需要的嗎,孩子學數學不是要學會邏輯思考嗎?
有人一說起邏輯思維,馬上就想到了奧數,真是佩服的,也就是他們的心里,小學數學其實就沒有教授思考方法,而就是算術。要是有這樣的家長,天天讓孩子算算算,也就正常了。
以前也講過,這個世界上本不存在小學奧數這樣的神事兒的,可是,由于家長的需求,活生生的就出來了這個東西,可是,他們在教授的是什么呢,系統的邏輯思維嗎,也不是的,是一個一個套公式的孤立的方法。這樣的東西能夠提高孩子的數學思維,還是讓孩子對數學討厭加深,想想不明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