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平叔
說了許多關于回鍋肉的話題,如何做,如何吃,以及對味蕾滿足的今昔對比,其中一點我們有過提及,但沒有細說,這就是做回鍋肉的肉一定要是取自成華豬身上的肉,只有成華豬親自與川廚合作,才能誕生出資格的回鍋肉味道。
成華豬?
啥子叫成華豬?
成華豬不是蓉漂豬,也不是外地填川豬,更不是漂洋過海而來的約克夏豬,而是地地道道的成都土著豬,原住民豬。
所謂成華,就是成都與華陽的合寫。早年間,成都是由成都縣與華陽縣共治,所以有成都到華陽,縣(現)過縣(縣)的說法。
成華豬,就是老成都豬。
成華豬,就是地地道道的川西土豬。
今天,且讓平叔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成華豬的相頭兒,免得你萬一哪天和牠成功邂逅卻不偏偏不認識。擦肩而過,相遇而不相識,豈不可惜?
要知道,這世界上最遺憾的事就是兩個字——錯過。
成華豬,中等個子身材偏小,身披黑色外衣,方腦殼,腦門皺紋少而淺,看起來很是光滑。
其嘴筒依然前突但長短適中,上面長有三道皺,豬江湖俗稱“三道箍”。
成華豬的耳朵雖小但下垂厲害,特別適合掛耳環,所以被坊間譽為“金錢耳”。
牠的脖子短粗,肚子圓而下垂,俗稱“船底肚”,估計稍微進KTV練一下,絕對能成為人見人愛的歌唱家。
四肢短,但很結實敦督,被稱為“羊蹄子”。
屁股圓肥,又叫“騾子屁股”,特別適合做回鍋肉和蒜泥白肉。
牠的尾巴短小,就被稱作“泥鰍尾”。
牠的乳頭小而玲瓏,俗稱“釘子奶”。
……
綜上所述,成華豬總的說來長得要比其它豬好看,這主要得歸功于成華豬伙食開得精致勻凈。想嘛,成都地處平原,土壤肥沃,氣候溫和,農作物格外豐富,咋會少了牠吃的嘛。
成華豬的肉質肌纖維多,牠身上的肉雖然肥,但肥肉吃起來一點也不膩,瘦肉吃起來一點也不柴,口感那是相當的好。是現在那些豬兒無法比的。
這年頭,數典忘祖與崇洋之風同時勁吹,常常讓人暈頭轉向,關于豬肉的是是非非就是一例。
曾經,我們是“黑毛豬兒家家有”,如今,想在肉皮子上發現一根黑豬毛都成了眼巴巴的事情。
不曉得從何時開始,成都之大,已經放不下一張成華豬兒睡瞌睡的床了,不曉得咋個就見不得人家成華豬。
簡直是為成華豬抱屈喊冤!
按道理說,我們成都人咋個虧也不能虧自家的成華豬,畢竟牠陪伴了我們很久很久。
有關成華豬的記載很久遠,寫《三都賦》的那個左思,早在1900多年前的《蜀都賦》里就寫下了“蜀人糴米肥豬”,這個豬就是我們成都的成華豬。
我們經常說家國問題。要我說,家才是第一位的,有了家,我們才會有真正的幸福感,家就是我們可以停靠的港灣。
什么是家?家有兩個條件:一個是女人,因為有女則“安”,再一個就是豬,有豬才有“家”。看看這個“家”字,豕就是豬。
我們祖先從樹上、洞穴一路走來,最終選擇再吊腳樓安下家來。樓上住的是男人和讓男人安心的女人,樓下則是喂養的讓家有含義的豬。
豬是伴隨著人安家而來的,是男人和女人生存、強壯、據說還是聰明的保障。喂豬、宰豬、食豬,把豬作貢品祭神、祭祖先,作禮物送他人……,然后再喂豬、宰豬、食豬……
人顯然早就離不開豬了。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大概是老豬有史以來最光輝燦爛的歲月。政府專門為豬設立了遍布全國的管理機構——生豬站,一個肥得流油的單位。
那時,未經政府批準,不得超生超養和私自宰殺生豬,否則就是違法,必被嚴懲。
豬肉,一時成為人們社會地位的標志,沒有月供的是農村人,獲月供越多的人社會地位 就越高。
沾豬的光,那時最牛、說話氣最粗的人,除了生豬站長以外,就數賣豬肉的刀兒匠了。
從八、九十年代開始,豬又成了人們的搖錢樹。賣豬飼料的百萬富翁、千萬富翁一個個群雄四起,經營飼料添加劑的人們也一個個擠進富翁的行列。這些人用三月肥、四月肥來縮短豬的生命,也讓豬肉越來越不香。
如此,需要吃菜葉子、米糠等傳統食料的成華豬愈加不受待見,加之牠的身材又沒有白毛豬兒魁梧,自然就被注重利益的人所拋棄,也就漸漸離開了我們成都人的餐桌。
豬的一生是悲哀的,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的豬更是悲催的,即便是貢獻出自己的全部肉肉,也沒得到應有的榮譽。
先是豬肝被指責是潴留農藥毒東西,而后因為越來越多人高血脂、高血壓,或者身體出現奇奇怪怪的異常體征,都把矛頭指向了豬身體的全部部位。不吃甚至戒食豬肉的人越來越多,老婆大人也逐漸變成了豬肉的歧視分子,每當我買回豬肉,她總是盯著我的肚皮不挪眼珠。
我是一個比較守舊的人,紅燒肉、咸燒白、燉肘子……等等,就一直是我的所愛。我一直在尋覓,尋覓久違的成華豬,期盼著能有一天,兩斤成華豬的二刀肉從天而降,就落在我的廚房里。啊,這樣的回鍋肉才是我的夢寐以求的回鍋肉味道。
只是想弱弱的問一聲:成華豬兒何處尋?
完
原創與情懷
一個有趣的靈魂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