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平叔
成都歷來就是座茶氣濃厚的城市,成都除了美食,另一個最顯著的標志就是茶館。成都人有事沒事總喜歡在茶館里泡著,喜歡在茶館里一邊喝茶,一邊擺龍門陣,“沖殼子”。正所謂“杯里乾坤大,茶中日月長”。
小茶館大社會,茶館里“匯聚三教九流之客,容留南來北往之風”。所以這一個“泡”字就成了成都茶館的靈魂。
難怪說“成都是個大茶館,茶館是個小社會”。
成都茶館星羅棋布,數不勝數,但真正具有老成都鄉土味道的茶館卻有著自己的講究。
低矮的茶桌和竹椅子,是老茶館的標志,竹椅子可以讓人坐得很舒服。竹椅子可依可靠怎么坐都會很舒服,即便是坐上一整天也不覺得腰酸背疼,而且還凸顯人們的坐功武藝十分高強,給人個個都能把茶館坐穿的感覺。
成都人泡茶館喜歡用蓋碗喝茶,于是去茶館喝茶也有“喝蓋碗茶”的說法。
所謂蓋碗乃成都本土原創發明,其由茶碗、茶蓋、茶船三部分組成,每部分都有自己的功用。
茶船,用它端碗可以不燙手。
茶蓋,可以使水保持溫度,還可以用其來撥動茶水,使茶香四溢,滾燙的水也涼得快一些。
老茶客喝茶時,通常會先用蓋子把水面的茶葉撇開,再從茶碗和茶蓋之間的縫隙里吸允,相當科學。
一盞蓋碗在手,寓意天地人和;一盞蓋碗喝茶,處處蘊藏暗語。
茶蓋朝下靠茶船,提醒茶倌摻水!
茶蓋上放片樹葉或其它小東西,意思暫時離開一下,留茶。
茶蓋朝外斜靠茶船,求助信號,表示茶客有困難。
茶蓋立起放茶碗旁,意思錢沒帶夠,想賒賬。
茶蓋朝上放進茶碗,表示人走了,可以收桌子了。
在老成都茶館,負責摻茶倒水的叫茶倌。
他們身懷絕技,技藝高超。
他們擺茶船,放茶碗的動作那是簡直是一氣呵成。
先把壺嘴靠攏茶碗,只見他猛地把水壺向上抽抬,一股滾水從壺嘴里直瀉而下,直接沖到茶碗里……這一招有個很氣派的名字,叫做“龍點頭鳳擺尾”。然后他一只手伸過來,那小拇指輕輕地把茶蓋一翻,就把你面前的茶碗給蓋上了。
那一套手法讓人眼花繚亂,硬是令人叫絕。
現在這種玩法已經少見了,我都懷疑是不是絕跡了。
生意再不得了的茶館也有閑忙之分,人多叫“打涌堂”,人少叫“吊堂”。如果是壩壩茶鋪,太陽出來肯定是“打涌堂”,遇到陰天落雨天,那憋憋就是一個“吊堂”。
老茶館,茶葉是被叫作葉子,把茶葉放進茶碗的動作那就叫一個“抓”!
每碗茶葉抓得多的叫做“飽”,少的叫做“嗇”。
成都語言古風氣息濃厚,明明喝茶卻偏偏要叫做“吃茶”。
如果說是“吃講茶”,那就有點麻煩了,那是要說出個幺二三才走得到路。
喝茶,再氣質一點的說法,就是“喫茶去”!
成都茶鋪水深名堂多,茶鋪就是一個小江湖,江湖自有自己的一套語言“切口”。
把開水第一次沖進有茶葉的茶碗叫做“發葉子”。
開水溫度不夠,茶葉就沉不了底,那浮在水面上的茶葉就叫“發不起”,如果此時你高呼一聲,老板!你看我碗里面全是“浮舟葉子”,那茶老板定會面紅耳赤不好意思。
開水放得太久溫度下降,這叫做“疲”,說聲“水疲了”,就意味著開水已是屁溫屁溫不夠熱烈。喝冷茶傷胃,你得趕緊給人家換一壺鮮開水去。
“一開”、“兩開”,是茶館里最常用的詞。如說:“才喝了一開”,是指喝茶的時間短。喝了“好幾開”,就是時間長。這里的“開”,是指每沖一次開水揭“開”一次茶蓋的意思。
“白”,是指摻過多次開水、喝了太多開,茶已泡到沒得顏色了,完全成了白水了。當茶客說“茶喝白了”,意思就是說要準備走了。
“茶母子”,就是碗底茶湯剩余部分,其含義相當于“老鹵”和“老油”。一口氣把茶湯抽干,只剩下一撮干癟的茶葉留在碗底,再續水,也很難再有茶湯的韻味。所以不要把“茶母子”喝干了,是茶客的底線。
茶館里最有地方特色、最有人情味的便是“喊茶錢”,這充分表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得和諧關系。在成都,一個人進入茶館,如果有人站起來給堂倌打招呼:“這個先生的茶錢我付了!”,這便是“喊茶錢”。這說明你朋友多,會處世。還說明你娃娃江湖地位非同一般。
我說的這些,都是過去老茶館的習俗,今天已經不多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