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茶文化歷史,其發源于神農,聞名于魯周公,興于唐朝,盛在宋代,而普洱茶因地處邊疆,在歷史的記載中很少有提及。
其實,普洱茶文化作為,馬幫文化或茶馬文化的代表,除了具備傳統茶文化的精髓之外,更有不可復制的獨特之處,即普洱茶的民族特性和歷史底蘊,作為茶文化的發源地,云南地區在數千年前,就開始了茶葉種植與貿易。
普洱茶是我國十大名茶之一,原產于滇西南,是以其集散地普洱府合名的,元朝時被稱為“普茶”,在明朝萬歷年間才定名為“普洱茶”。
經歷千年的歲月流轉使“普洱茶”積淀下了無與倫比的文化寶藏,從三國時的“武侯遺種”到《紅樓夢》中的“女兒茶”,幾經滄桑輪回,歷經風風雨雨,目睹人間百態,遺貿下悠久的歷史文化。
相信大家在沒有深入了解茶葉的時候,就聽過“茶馬古道”,那茶馬古道到底是什么呢?很多人都不太了解,只知其是一種茶葉文化或者說是茶葉運輸路線。生茶張為大家詳解一下。
什么是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連接地域、民族文化的紐帶,是中土與西藏,外地商品流通、經濟交流的通道,是民族文化融匯的通道,也是一條中華民族戰勝艱難險阻,標記偉大民族精神的大道,是一條長長的民族團結和中外友誼的金橋。
茶馬古道主要路線:
北道——由普洱經昆明中轉內陸各省、北京,稱為“官茶大道”。
北西道——由普洱經大理、麗江、中甸進入西藏,由拉薩中轉尼泊爾 、印度等國。
南道——由普洱、思茅分為三線,即:東出越南,南出老撾,西南出緬、泰。
20世紀70年代開創了“新茶路”,入緬后經曼德勒或景棟轉運到仰光,海運到加爾各答,再陸運到西里古里——葛倫保,最后由馬幫馱運到拉薩。
思茅、普洱的古茶園,古道,馬幫,茶莊,茶廠鎖鏈構成一幅大氣磅礴以普洱茶為核心的文化長廊,留下了輝煌的畫卷,也給后人研究普洱茶文化提供了史料。
普洱古茶園的發展歷史
普洱茶商貿歷史悠久。普洱茶貿易歷經唐宋元明清至民國時期,以及新中國成立以后一直延續到現在。
云南的百濮先民,是最早喝茶和進行茶葉貿易的群體。作為茶文化的發源地,云南地區在數千年前就開始了茶葉種植與貿易。
清代普洱貢茶由普洱府承辦,受皇室寵愛,其貢茶的品種、貢茶的采辦、貢茶作國禮、貢茶的影響等,都包含有豐富的文化信息。
明清以來至民國,先后在普洱、思茅、景谷、鎮沅、景東、墨江、倚邦、易武、車里、佛海、南嶠、江城等地興辦了不少私營茶莊商號,推動了普洱茶加工和貿易的興盛。
抗戰爆發直到新中國建立之間,普洱茶非常寂寥,云南整個茶業蕭條。解放后很長的一個時期內,云南的茶葉生產重視紅茶、綠茶,并未繼續發揚普洱茶優良傳統;甚至大面積砍伐毀壞幾百年的古樹茶園,臺地茶園開始興起。
普洱茶文化有什么價值和意義?
在中華茶文化的歷史演進中,始終蘊含著真、善、美的崇高精神。普洱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與其他民族文化有許多共性,并具備中華民族文化的總體特征和基本內核。
但是普洱民族文化又獨具自己的個性特征,這是普洱文化與其他地區、其他民族文化的區別,也是它構成中華民族多元文化中一元的根據。
普洱茶文化具有以茶雅心、以茶敬客、以茶行道的功能。以茶雅心,可陶冶個人情操,提高個人道德品質和文化修養。
普洱茶文化具有善化人心、凈化社會、美化生活、雅化環境的輔助功能,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普洱茶文化中的一些特殊實物,已具有文物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而傳揚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