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和女人的大腦有何不同?這個問題已經探索了數十年,但是由羅莎琳德·富蘭克林大學神經科學家Lise Eliot領導的一項新研究是第一個將這一廣泛研究整合為一個大型合成的研究。答案是:一點都沒有。
Eliot博士說:“男女大腦的確有細微的差別,但是關鍵的發現是這些區別是由于大腦的大小而不是性別引起的。“一旦考慮到人的頭部大小,大腦中的性別差異就很小且不一致。”
發表在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上的一項非同尋常的大型研究“拋棄'二態性:人類大腦研究的全面綜合顯示,幾乎沒有大小以外的男女差異” ,發現大小是男女之間唯一的明顯差異。女性的大腦。女人的大腦比男人的大腦小約11%。較小的大腦具有某些特征,例如,灰質與白質的比例略高,以及大腦半球之間和內部的連接比例更高。
Eliot博士說:“這意味著大頭和小頭男人之間的大腦差異與普通男人和女人之間的大腦差異一樣大。” “重要的是,這些與尺寸有關的差異都不能解釋男女之間熟悉的行為差異,例如移情或空間技巧。”
這不是關于人腦性別差異的典型報道。Eliot博士說:“自MRI出現以來,發現具有統計學意義的性別差異的研究受到了科學家和媒體的廣泛關注,他的著作包括《Pink Brain, Blue Brain: How Small Differences Grow Into Troublesome Gaps》。
Eliot博士繼續說:“研究人員一直在悄悄地積累大量比較男性和女性大腦的數據,但這只是夸大了差異。” “與健康研究的其他領域不同,婦女從一開始就被平等地納入腦成像。”
Eliot博士和她的合作者-芝加哥醫學院的四年級學生Adnan Ahmed, Hiba Khan和Julie Patel -進行了三十年研究的綜合研究,吸收了數百項規模最大,最引人注目的腦成像研究,所謂的性別差異的13種不同測量方法。在幾乎所有指標上,他們都發現幾乎沒有差異可以在研究中廣泛復制,甚至包括成千上萬的參與者。例如,經常報道大腦皮層中特定區域的體積或厚度在男性和女性之間是不同的。但是,元合成表明,研究之間確定的區域差異很大。
男女大腦之間的差異在不同人群之間也很難復制,例如中國人與美國人之間的差異,這意味著沒有一種通用的標記物可以區分整個人類物種中男女的大腦。
Eliot博士說:“確實最不相同的少數功能在數量上很小。” “杏仁核是顳葉的橄欖大小的部分,對社交情緒行為很重要,在整個研究中,男性的杏仁核的體積僅增加1%。”
該研究還駁斥了長期以來的觀點,即男人的大腦更加偏向外側,這意味著每個半球都獨立發揮作用,而據說女人的兩個半球之間的連接更好,并且彼此之間的同步性更高。這樣的差異可能使男性更容易遭受中風等腦損傷后的殘疾。同樣,許多研究的共識再次表明,差異非常小,占整個人口左右連接范圍的甚至不到1%。這一發現確實與大型數據集相吻合,與長期的信念相反,該大型數據集發現左半球中風后失語癥或語言喪失沒有性別差異。
新研究的最后一個重點是功能性MRI。這種方法使神經科學家可以看到在特定的心理任務中會“照亮”的區域,并已被廣泛用于在語言,空間和情感任務中尋找男女差異。
在數百項此類研究中,Eliot博士的團隊發現性別差異發現的可靠性極差-幾乎沒有在男女之間重復活動的所有特定大腦區域都重復進行。如此差的可重復性與斯坦福大學最近的研究相吻合,該研究表明“錯誤發現”,或者在功能性MRI性別差異的科學文獻中過度公開了錯誤陽性結果。
Eliot博士說:“做完實驗后,研究人員進行性別比較非常容易。如果他們發現了一些東西,就會得到另一本出版物。否則,它就會被忽略。” 她補充說,出版偏見在性別差異研究中很常見,因為這個話題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
Eliot博士說:“性別差異是性感的,但這種錯誤的印象是存在“男性大腦”和“女性大腦”之類的東西,對我們對待男孩和女孩,男人和女人的方式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事實是,男女之間沒有通用的全物種大腦特征。相反,大腦就像其他器官一樣,例如心臟和腎臟,它們的相似度足以成功地在男女之間移植。”
Story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 Rosalind Franklin University of Medicine and Science. 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Journal Reference:
Lise Eliot, Adnan Ahmed, Hiba Khan, Julie Patel. Dump the 'dimorphism': Comprehensive synthesis of human brain studies reveals few male-female differences beyond size.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2021; 125: 667 DOI: 10.1016/j.neubiorev.2021.0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