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呼風喚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7月12日,商業航天圈的話題被“太空船二號”占據。英國維珍銀河公司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言而有信,乘坐自己公司研制的“太空船二號”直上云霄,抵達了距離海平面85.9千米的高度。當“太空船二號”開始下降的時候,布蘭森和其他人一樣解開了安全帶,在船艙當中翻滾起來,體驗著失重的快感。不知道此時此刻,他心頭的壓力是不是終于釋放出來了。
體驗神奇的失重感
“太空船二號”的這次飛行,并沒有發揮出飛船的全部性能,沒有超過馮卡門線、進入宇宙空間。但布蘭森本人是商業航天領域的創業者、領軍者、開拓者,是一件不需要質疑的事情。
空天飛行是一件相當復雜的事情,在很多細分領域都有著首開紀錄的機會。我們簡單數一數,會發現布蘭森僅僅依靠“太空船二號”,就可以拿到不少第一名。
首先,他的公司完成了21世紀首次載人亞軌道飛行。當然這指的不是今天的飛行,而是2004年“太空船一號”首開紀錄,達到距離地表103千米的高度,然后返回地面。
其次,他的公司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用一架飛機攜帶載人飛船,從普通機場起飛后,從空中水平發射載人飛船。雖然也有其他公司打算采用這樣技術路線,但成功的只有布蘭森。
第三,他的公司第一個完成了亞軌道飛行器返回地球后,水平降落在普通機場上。
第四,當然是他作為公司老板,第一個乘坐自己公司的飛船上了天。連馬斯克都沒干過這么冒險的事情。
其實布蘭森還有另外一個記錄少為人知。他創辦的維珍軌道公司作為小型火箭發射服務企業,在2020年成功地從一架波音747飛機上水平發射運載火箭,把一批小衛星送進太空。雖然軌道科學公司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實現了民航客機水平發射火箭,可布蘭森發射的是一枚液氧煤油燃料火箭,首開液體火箭空中水平發射入軌的世界紀錄。
這樣一名敢為人先的創業者,當然會冒著生命危險坐上飛船,一直沖向85千米高空。他那顆老心臟,還真是挺強壯的。
太空船二號飛行姿態調整過程
上世紀70年代,布蘭森決心創業。他最早的辦公室只有一個電話亭大小,沒錯,就是我們在倫敦街頭常見的那種紅色格子窗電話亭。到了80年代,布蘭森開辦廉價航空,逐步創建了強大的企業王國,涉及婚紗、化妝品、鐵路、唱片、手機、電子消費等諸多領域。布蘭森不僅僅是在提供產品,更是為消費者設計了一套生活方式。所以,他的用戶對布蘭森相當忠誠,也算是粉絲經濟的開創者之一。
到2019年,布蘭森坐擁41億美元的財富,在全球富豪榜上排名第478位。
如果換成一個沒有進取心的人,可以把這41億美元的資產全部兌換成現金,然后存進銀行,每年的利息都可以輕松超過一個中型企業的利潤。或許他也可以在倫敦、紐約、巴黎、上海、東京之類的中心地段買下物業,過上租金收到手發軟的包租公生活。
但是布蘭森沒有。
2004年,布蘭森創辦維珍銀河公司,踏上了商業航天的道路。對于這個賠錢長達十幾年的企業,布蘭森不離不棄。特別是2014年,第一艘“太空船二號”墜毀之后,布蘭森不但親臨現場為團隊打氣。到了2017年10月,第二艘“太空船二號”技術過關之后,布蘭森立刻提出,自己要親自坐進去飛行!當時的布蘭森已經67歲,即使在退休年齡最晚的德國,他也可以回家休息去了。然而布蘭森竟然真的沒有放棄,一直等來了今天的飛行。
在“太空船二號”觸地時刻,布蘭森已經71歲。不得不讓人想起《龜雖壽》中那千古傳誦的詩句: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在布蘭森起飛前一天,貝索斯在Instagram上給布蘭森壯行,他寫道“Wishing you and the whole team a successful and safe flight tomorrow,Best of luck!”(祝愿你和整個團隊明天取得成功,安全飛行,祝好運!)
作為當今商業航天領域最著名的幾個人,布蘭森、貝索斯和從事低軌道通信星座建設的格里格·維勒,都被馬斯克壓得喘不過氣來。馬斯克早就完成了載人飛船的軌道飛行,完成了火箭回收——這可不是貝索斯的“新謝潑德”那種半截子運載火箭,而是真正的大型航天發射工具。馬斯克還完成了不銹鋼火箭“星船”的起降飛行,馬上就要挑戰軌道飛行,“星船”的尺寸,比“新謝潑德”和“太空船二號”加在一起還大很多倍。馬斯克已經發射的“星鏈”衛星數量,比維勒計劃發射的整個星座還多一倍。
三種飛船對比圖
這讓我們不得不想起周星馳電影《破壞之王》中那句經典臺詞:
“不是……不要誤會,我不是針對你,我是說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在這樣的局面下,幾位落后者聯合起來、抱團取暖,也不是什么不合理的選擇。至少會在輿論上相互支持。如今布蘭森已經完成了自己的飛行,就看大約10天之后,貝索斯是不是能順利完成他的亞軌道飛行。如果貝索斯也取得成功,那么兩人至少可以在馬斯克面前多一項談資:你的肉身沒有我們飛得高。
馬斯克是個不甘人后的創業者,他現在手中有兩種載人飛行器。一種是已經成功投入商用的“載人龍”,一種是將要飛向月球乃至火星的“星船”。“星船”同樣計劃用來實施亞軌道的洲際客運。馬斯克當然可以坐進“載人龍”里,到國際空間站去呆一陣子,但是可能缺乏挑戰性。他會不會在“星船”載人版開發出來以后參加首飛呢?這還是一件挺讓人期待的事情。
隨著布蘭森的飛行,美國的商業航天恢復了正常的競爭格局,人們再也不用擔心馬斯克一家獨大了。這樣的局面也給其他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照: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因為大膽、勇敢有激情,熱愛冒險勝過熱愛利潤的創業者,能夠為行業的健康發展和迅速前進起到戰略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