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新苗灶園, 灶就人間煙火

                          作者:兀凰   

     在很久以前,也就是我們的祖先剛剛從猴子演化到自立行走的一種特殊生物時,他們在大自然面前學會了采集、狩獵等可以維持生命的生活技巧。偶爾的一次自然火災,讓他們懂得了燒烤后熟食的美味,第一代灶具——燒烤架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時間游走到青銅器時期時,鼎這件藝術品又偉大的誕生。它的出現代表著權利的歸屬。鼎數量的多少,往往代表著享有的資源空間有多大,但本質卻只是一口大鍋,但是我們看到人類已經不局限于燒烤,已經開始了煮食。

生活中不缺的就是發明與創造,當需求出現的時候就會想到去解決。而解決的方法往往就是身邊那些經常被忽略的東西。我們的祖先用泥土和火燒,制作出了廉價而方便的各種生活必需品。然后加上油彩雕刻,裝飾著生活,也為后世的發展奠下基礎。

時代在進步,但是方便也是我們所追求的。幾塊磚石,一口大鍋,隨意的挖點泥土和點泥,找上一些曬干的樹枝,就可以做一餐簡單的熱飯。“民以食為天”,普天之下,過日子人家,都得有灶臺,有了灶臺,家里有了煙火氣,亦有了聚合生息。“人間煙火鍋灶始”,一方灶臺、兩三口鐵鍋、一個風箱,外加一座煙囪,記憶深處最美的生活畫卷就在此時慢慢鋪展開來。

走在康橋鎮新苗村的農家小路,忽聞陶淵明筆下“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詩詞中的良辰美景瞬間躍然眼前,一條條小河宛如藍色的緞帶纏繞著一望無際的綠色田野,遠處一座座造型古樸、色彩和諧的小屋,與綠草、野花構成了獨特的景致,更為這靜謐的村莊增添了神奇色彩。我的記憶中,有數不勝數的美不勝收的景物,且不提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荷花,也不提那古樸典雅美輪美奐的小橋流水,更不提那蒼翠欲滴萬古長青的蒼松翠柏。單就這獨特的田園風光,深深地吸引了我。那果實累累瓜果飄香的鄉村田園引人入勝,那清澈見底波光粼粼的田家池塘妙不可言,還有那極富詩情畫意淳樸自然的農家小院更是別有一番風味。來到田園,對面一棟低矮建筑的屋頂上,冒出了一縷縷炊煙,好像一個身穿白紗的少女在飄飄起舞,在陽光的映射下婀娜多姿。一陣暖風拂過我微紅的臉頰,還夾帶著一絲絲煙火伴隨著飯菜香,如夢如幻,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一個沒有戰爭,沒有喧囂,只有和平而又充滿生機的世界。我們繼續走著,走著......

循著這縷裊裊炊煙,新苗村民張桂方老伯一行人帶我走入了這個村莊年份最為古老的一棟建筑,也是本村落唯一有灶頭的張姓農戶家。遠遠望去,黑色小瓦筑成的一間低矮平房慢慢進入我的視線。屋前一條小河已無往日涓涓細流的流淌聲,而被雜草取而代之,房前的場地上,鋪設著各種蘿卜干及雪里紅,想必是想讓它們經過幾次“陽光浴”的洗禮后,演變成餐桌上一道道美味的佳肴。各種農具鐵耙、鋤頭、農藥機等長短不一地靠在角落里,一條小黃狗搖著尾巴,緩緩地向人群走來,聽到動靜的小黑貓也在屋前的木桶上一躍而起,沖進房屋像是在告訴主人有客到。耄耋之年的女主人李阿婆笑語盈盈地走出門,個子嬌小的她見到了我們熱情地招呼我等進門:“家里亂你們隨便坐啊。”我跨過高高的門檻,那低的觸手可及的門檐使我下意識地彎下了腰,實則我這165cm的身高是萬萬碰不到頭的,可是在這高門檻的視線錯覺下使我下意識的為之。盡管是白天,可屋內的光線昏昏暗暗,一個掛在繩上的小燈泡悠悠的垂直在半空中,想必李阿婆夫婦素日里就是靠這絲微弱的燈光照明的。夫婦二人育有兩女一子一生務農,厲行節儉也是情有可原。再次抬眼望去,低矮的屋頂居然是幾根粗壯的木梁組成,聽現年80歲的屋主人張老伯說,這間房是他父親那一輩傳下來的,是太平天時期的建筑物,因無破漏故而一直未翻修居住至今,也在這年份久遠的屋子里將孩子們撫育成人。只見粗壯的房梁上夾著一個個鐵鉤,鐵鉤下面掛著各種大小不一的籃筐,因為古屋空間小,如此將器具吊起是為了節省空間,也是早些時候為了防止小孩亂摸亂碰而為之。古屋最顯眼的其實還是要屬坐落在西南方的灶頭了。只見原先雪白的灶壁已被油污覆蓋的面目全非,那栩栩如生的灶花也早被悄無聲息的埋在了油污下。厚厚的鍋蓋,銅制的鍋鏟和水勺也都在灶頭上各司其職。這是一座代表夏的二眼灶,一般農戶家二眼灶、三眼灶是首選,灶后堆放了各種柴火。有豆曬干的豆柴、棉花柴,樹枝還有引火用的稻草。張老伯說:“這豆柴油性足沒有樹枝好燒,我不常用,所以這灶邊就堆滿了。我這一輩子好像離了灶頭,這吃起飯來就不香了,女兒們買的液化氣我只當是擺設,從來不用。還是灶頭燒的飯菜合我胃口。”語罷,他指著桌上的青菜:“我們燒菜都是用自己榨的菜籽油,健康又省錢。現在國家給予了我們很好的生活條件,不干活都有退休工資了,村里會時不時讓我幫幫小忙,還會給點小錢,我們老夫妻兩個現在真的工資吃不完了。”望著那油亮亮的青菜還冒著青煙,原來幸福生活如此簡單。生于90年代的我因未觸碰過灶頭,因而出于好奇,問道張老伯:“那您兒女有沒有受您真傳,也只鐘情灶頭的飯菜呀?”此時,夫婦二人四目相對,面面相覷了良久,方才張老伯掏出一根煙塞進油光泛濫的嘴里,待其口中吐出幾縷青煙后說道:“哎,兒女們都出嫁了,現在都是天然氣也沒機會燒灶頭,每當來我這,還是會用灶頭燒菜給我們吃。這小兒子小時候可調皮了,那時候我們農事繁忙,去地里一呆就是一上午,把小兒子一個人放在家里,讓他一個人坐在嬰兒車里,等我們中午回來了再燒飯給他吃。記得他一歲左右的時候,我們回家,只見他滾進了鍋里,早上灶頭上燒的一鍋粥全被他涂的滿身滿臉都是,那次以后,我們就再不敢把他放在灶頭周邊了。”待張老伯說完,我噗嗤笑了,對于這個調皮的小兒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遂追問道:“當年這個小搗蛋這么早就跟灶頭結下了不解之緣,現在肯定也是燒灶頭的一把好手了。”孰知張老伯低頭沉默,在李阿婆的發生中打破了沉默:“這孩子啊命不好,五歲的時候溺水死了,那時候他爸還在市區打工,我在田里干活,鄰居發現他告訴我的時候已經沒了氣息了......”一間老屋、一座灶、一鍋粥來一陣笑。這古屋確實凝聚了張家人大半輩子的喜怒哀愁,更是流淌了多少悲歡離合。臨了了,我回眸,張老伯背起農藥機,緩緩走向自己那一畝三分地,老屋再次升起裊裊炊煙,暮色逐漸照耀大地,像在訴說著自給自足的農家人,伴隨著裊裊炊煙走過的青蔥歲月飽含的是春華秋實的滿足,以及那寫在臉上的知足和自強!
    穿過蜿蜒的小路,一個古色古香的建筑映入眼簾,“灶園”二字醒目又恬靜地坐落在古建筑的墻壁上。新苗村位于康橋鎮橫沔新鎮東南,與七灶港而望,上海有著諸多關于灶的地名,于是乎灶園的落成亦是代表新苗人對于灶文化的傳承。放眼望去,四座大小不一的灶頭:一眼灶(春)、二眼灶(夏)、三眼灶(秋)、四眼灶(冬)錯落有致地堆砌在灶園內。除此之外福泉井、壁畫和園門映壁四個部分的組成造就了灶園這個別致的景點。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民以食為天,在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皆處處秉承著化繁為簡的生活規律,灶頭這種匯集了古代勞動人民汗水與結晶的產物也免不了被淘汰出歷史舞臺的窘境。無論是新苗人民的念古情懷,還是對于文化傳承的延續,使這樣一座“灶園”應運而生,使新苗這片土地的人民更接地氣地貼著土地生活,更使新苗這座美麗庭院建設有了新的溫度。推門進園,有著二十幾年灶頭建造工齡的老黨員張桂芳告訴我:“以前,不少村民家邊都有一口這樣的井,既方便生火做飯時取水用,又有著'福壽綿長’的寓意。”的確,在我兒時淺顯的記憶中,每家每戶幾乎都依賴于灶頭,且我也深知農村里對于砌筑灶頭十分講究,選個好日子,目的是圖個好灶(兆)頭。好灶頭省柴、聚火、保平安。柴火土灶擠在廚房一角,挨著兩面相鄰的直角而建。砌灶師傅先是鋪好地基,接著鋪泥磚,灶臺大概在八十厘米到一米左右,泥磚砌筑成型后,灶臺表面用白石灰粉刷,光亮潔白。大多家庭通常是筑二眼灶,灶上坐兩口大鍋,靠近灶門的前鍋通常用來煮菜烹飪,既煮豬食,又煮飯菜,后鍋屯水用來煮洗臉水。灶口一般是兩個,上面一個放柴從,下面一個出灰的。灶臺上砌筑有放置煤油燈、火柴等的凹槽,灶臺一測的灶身中間則向內縮進十厘米,形成一個長方形的凹槽,凹槽上可以借著灶火的溫度用來烘干棉鞋、襪子等小物件。土灶一側堆放著生火的柴火:豆桿、樹枝、枯草等用火柴,隨著季節的變換輪番塞進廚房。灶門前砼廠都放一條長凳子,供生火取暖的人就坐。火扇、火鉗、火鏟、吹火筒等倚在灶膛口的角落里。鍋的上方從二樓樓板底部的木椽子上系一條長繩子 垂下來懸掛鍋蓋或者竹籃子,竹籃子上通常放置豬油渣、辣椒、姜、大蒜頭等配料。灶臺旁邊是一個儲水的大水缸,水缸是哪個放置用杉木做成的切菜板,菜板上會放置一些厚重的銅制舀水勺等器具。灶臺的排煙系統筑墻時就在墻體預留好兩條煙道,煙囪口再屋頂,生火時一個炊煙從煙囪里井噴而起,伴著夕陽,縷縷炊煙,裊裊娜娜,在晚風中飄蕩。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以灶為先。”燒火是個技術活,既要將飯菜燒熟,也不能浪費了柴火。有時灶膛里潮濕或者氧氣不足,就要吹火筒和火扇交替使用,先是用干松毛引火,柴剛剛點著火,火苗竄起后,用吹火筒輕輕吹,火勢旺起來后,用火扇使勁扇,直至灶膛里燃起熊熊大火。要是火沒有生旺,灶臺里吐出來的濃煙熏得夠嗆,廚房本就小,那黑煙能把整個墻面都熏的黑黑的。這生火技術得得當,其次這就不得不考驗起筑灶師傅的技術來。1946年出生的新苗村民張桂芳師傅因從小喜歡敲敲打打的建筑業,又加之勤快好學,在青年時期自學成了砌灶的一門好手藝。他用他四十多年精湛地筑灶工藝告訴我說:“灶頭也分雌雄兩種,雄灶頭燒頭發,雌灶頭火往里鉆。如何砌就一座好灶頭,這就憑多年的摸索得出鍋子跟鍋子之間的空間得留足,讓火能在里面充分周轉,傳火洞從鍋內部傳出去,火進去后煙從煙囪出來,下面的洞收地風,將留火洞留在靠內部方可使火不往外躥。如此砌就的灶頭就既省時間又省柴火。”張師傅一番話如時光機一下子將我的思緒拉到了二十年前,記得小時候,我常坐在外婆家的灶臺前,小小年紀的我只知道不停地往灶膛里添柴,將灶火燒的很旺,仿佛土灶里烹煮的是青天白云,油炸的是新鮮空氣,粉蒸的是悅耳的鳥鳴,外婆則將自家菜園中采摘的各色蔬菜,為家人烹煮一日三餐。草木的清香味和食物的香氣氤氳散開,令人垂涎欲滴。燒柴草枯枝的土灶煮出來的飯菜香甜可口,確實比現在的電磁爐、電飯煲、液化灶烹飪出來的飯菜好吃數倍,我想是因為土灶燒柴火力威猛,趕工,火候均勻、到位,加之純天然的食材,方使這種原生態的美味發揮到了極致吧。

在物質生活沒有現在富裕的90年代,土灶對于我們是個寶。小時候,感覺冬天特別冷,我和表兄妹幾個,還有外公、外婆、舅舅等,飯前飯后總喜歡圍坐在溫暖的土灶前,一邊烤火,一邊烤番薯、芋卵子或者新鮮的嫩玉米吃,哪怕一粒小香瓜子我都會和表哥放在灶洞口將之烤的焦黃了再拿出來咀嚼,那有些微苦的焦香味至今想來都是滿滿的幸福記憶。我們這個大家庭坐在灶頭前烤火烹飪拉家常,這種溫馨之情不言而喻。冬日里洗了未干的鞋子、襪子,我們總會將它們拿到灶臺側旁的凹槽里,或者干脆在灶坑里,搭上幾根樹枝,烘烤鞋襪,鞋襪的臭味在柴火的烘烤下散發出來,雖然味道令人作嘔,但是大人們一點也不嫌棄,還不時地夸我們勤快懂事,我們就這么烤著、聊著、笑著直至日落西山。

早些年已故的外公或許知道自己將命不久矣不久于人世,因而時常拉著我回憶起他兒時的往事。外公家因家境貧寒,故在他7歲時將他送到了鄰村的一戶人家做養子。那時候崇尚一工一農的家庭,在外公被收養前,這家的兒子不幸夭亡,因而對外公格外疼愛,從小讓他讀書受教育不說,對于他們本身也并不富裕的家境來說,養父母家給予外公的疼愛可謂是視如己出了。成家后的外公外婆靠挖泥為生,那時候出去挖泥一去就是幾個月,于是夫妻二人時常帶著三個兒女住在船上。“船頭有行灶,炊稻烹紅鯉。飽食起婆娑,盥洗漱秋江水。平生滄浪意,一旦來游此。何況不失家,舟中載妻子。”白居易的《舟行》應是對他們那時候生活最好的寫照了吧。船上砌灶不方便,于是搬一個可移動的行灶在船上帶著妻兒們開啟衣食住行之旅。外公那時候在病榻上會牽著我的手,顫顫巍巍地告訴我說:“我小時候生活條件差,那方二眼灶上大鍋在煮飯,隔壁的小鍋在煮豬食,因為兩個鍋挨得近,小鍋里煮著的豬食會鋪開來后滲透到大鍋的米飯中,我時常抱怨飯不可口有怪味,但也無計可施,在那種饑不擇食食不果腹的年代能夠吃上一口飽飯都是奢侈的。”隨后外公又笑笑,臉上的幸福蕩漾起來又開口道:“但是不得不說我的養父母對我是極好又極度偏愛的。我小時候上學,那時候沒有你們現在的孩子這般幸福,學校會有美味的飯菜,我們那時候都是自己起個大早把中午要吃的飯菜自己預先準備好。那時候我的養母就會早早起來燒一大鍋粥,在粥沒有完全熟透之前,會盛一勺米起來放在旁邊的小鍋里讓它提前熟,也好讓我多睡會懶覺,起來直接帶著熱騰騰的飯去學校了。”語罷外公又皺起眉頭緩緩說道:“可是這一到學校,就把我們全班同學帶的飯集中到一個鍋子中保溫保存,每家人家灶頭上燒的東西都不一樣,有燒焦的、有變質帶有餿味的、有菜飯混合在一起的,能嘗到每家灶頭的煙火氣,真可謂是五味雜陳。”那時候聽外公陳述這些事的時候并無多大感觸,只是很感恩自己生活在如今這個物資富足、國泰民安的氛圍中,最多只會延伸出一種知足感,而今細細想來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小小廚房,一把米、一瓢水,幾顆紅豆幾粒米,慢慢熬煮,米豆在罐中淺吟低唱,飄出人間幸福味道。紅塵世俗,好日子以及那殘存在內心深處最深的記憶全是從煙火中熏出來的。

晚晴上海開埠后,昔日東海邊陲的小漁村逐漸演變成國際化大都市,南北客商川流不息,勾欄瓦肆人聲鼎沸,當時在浦東一帶劉流行有不少茶館。茶館內置有一茶棚,名曰“老虎灶”,就是給客官燒水沏茶的水社。盡管灶具簡樸,但人們依舊不忘添置灶花,所繪內容均為唱本彈詞中的民間故事和神化傳奇。早在2000多年前,新苗村的村民們就在江南這塊土地上種植下一片片稻田。俗話說:“民以食為先,食以炊為先。”灶頭是漢族居民建筑的一部分,是農村百姓食文化的根基,由灶頭衍生的灶頭畫也是匠人們的百工技藝之一。鄉村農戶新建一所住房,必須在廚房中新建一座用來做飯、燒菜的灶頭。而且不論是花籃形、圓筒形還是方桌形,也不論是單眼、二眼灶、三眼灶還是四眼灶,從灶山、煙箱到灶身都畫滿了不同的圖案和紋樣,配有不同內容的文字,這種由民間泥水匠在灶頭砌畢后,信手用墨水顏料繪于灶頭上的壁畫,賦予了土灶濃郁的生活氣息,注入了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傳的漢族民俗文化。灶對于人類生存來說,是使用最早、最普遍、最親密的炊具。灶頭畫以灶為載體,是人類有了灶后才逐漸產生的。灶畫起源于何時,至今未發現確切的歷史記載。但是對于灶畫的研究大約可追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由于民俗學長期處于邊緣化狀態,從事這項工作的大多是民間藝術愛好者與文化工作者。在漢族民間,人們將用木板刻印,貼于灶君堂上用來祭灶的花紙稱灶神畫。灶頭畫是民間藝人以鄉間農家做飯燒菜用的灶頭作為載體,用各種顏料手工繪制在灶壁上的圖畫,它是用來裝飾、美化灶頭,表達農家美好愿望的鄉土藝術。幾百年來,灶頭畫艷麗的圖案、豐富的畫意深受老百姓喜愛,經久不衰。除了灶頭畫有其他特殊的文化表征外,砌灶師傅在筑灶外對于繪制灶頭時還又有一個與眾不同的技術工藝,主要表現在繪畫載體、調色和空間的特殊性,形成了灶畫有別于其他繪畫的獨特性,從而凸顯出筑灶工匠們鮮明的砌灶風格。有家必有灶,有灶必有畫。灶畫的工藝主要有依灶繪畫、酒調顏料、濕壁作畫三大內容。灶頭繪畫的部位主要是:灶身、煙箱、灶山、灶帽。工匠們常將灶頭看成一個獨立的舞臺和表現的對象,畫面組合分上下兩大部分。上半部分畫面講究大小對比、橫豎對比、方圓對比,下半部分或橫幅等額排列,或通幅彩繪,追求多幅巧妙組合,達到集中、完美、和諧、同意的藝術效果。因此,一座灶頭繪圖的數量多則15至20幅,少則10至15幅,大小不等,形狀不等,錯落有致。漢族民間講究留彩不留白,故而有時候會通體著色,濃妝彩繪,一座灶繪圖的面積少則4平方米,多則6平方米。早在明清時期,民間泥匠在灶頭墻面上繪畫,均以黑色顏料為主,這與當時作畫顏料稀有、短缺有關。能工巧匠們便就地取材,燒過飯菜的貼外面常常會產生一層薄薄的深黑色灰粉,農家稱鑊繡,把它用刀刮下來后,用適量清水調勻稱黑色的液體顏料,作為繪畫顏料。上世界80年代后,大都采用的顏料為明珠、三花粉或者水粉、水彩,現多采用水粉廣告色。與眾不同的是,經過民間匠人們在繪制灶頭畫時摸索出一種特殊的調制顏料方法,即為使顏色鮮艷且能夠滲透入灶壁不流滴,在各色顏料中摻入白酒調制顏色,作畫時各類顏色由于酒精的揮發,不僅能及時滲入石灰灶壁,而且能使顏料廣泛吸入。因而在水粉或水彩中調入白酒的方法,被廣泛使用于民間灶頭畫之中。灶花的繪制方法也頗為獨特,才用的是濕壁法,所謂濕壁畫法,指的是在灶頭砌成后,待灶壁四周粉刷的石灰尚未干結時,匠人即興揮筆繪作。伴隨著灶火烘烤和自然揮發,整個灶面漸漸瀝干,所繪灶畫方可久存。由此可見,繪作灶花的畫技頗為特殊,通常描畫都在干結的面底上繪作,灶花則迥然不同。因此,掌握繪作灶花的時機十分重要。墻壁剛粉刷過還略有潮氣之時,匠人就需在灶壁上信手潑墨,不打畫稿,不做修改,一氣呵成。隨著灶火烘烤和濕氣揮發,灶花與灶壁一同逐漸干結,灶花便牢牢“貼”在墻壁上,可歷經數十載而不褪色,仿佛天然凝結渾然一體。

灶花之美在于構圖的精巧與細膩的工筆,裝飾的圖案質樸而純真,線條簡練且明快,別有江南水鄉風韻。事實上,專門從事灶花描繪的匠人大都只是游走鄉野村間的把作師傅,但其所繪灶花,可謂精巧別致、美輪美奐。無論是山川景致,還是花鳥魚蟲,各式各樣,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古樸的、憨稚的、華貴的、圓潤的、粗狂的形態迥異,恰到好處,獨顯萬種風情,令人嘆為觀止。灶頭上不論是砌有兩口鍋還是三口鍋,在灶山上和灶沿下都繪制有各式各樣的圖案,將人們借用特定的紋飾圖案,以寄托對美好生活的真摯情感和良好祝愿。

此外,灶頭畫具有豐富的題材內容與深厚的文化積淀。概括起來,灶頭畫的題材內容主要包括:動植物類圖案、神靈類圖案、自然風景類圖案、歷史戲劇類圖案、文字類圖案等幾大類。灶畫中的動物類圖案大抵有:魚、龍、鳳、雞(公雞)、鳥(喜鵲、仙鶴等)、虎、龜等;植物類主要包括:蓮、桃、松、竹、梅、蘭、菊、牡丹等。這些圖案的繪制雖已注入了許多現代化元素,但對先民原始崇拜觀念的繼承仍是其最為重要的文化內涵。考古學家們在研究分析半坡彩陶魚紋時曾指出:“從表象來看,因為魚的輪廓,更準確地說是雙魚的輪廓,與女陰的輪廓相似,遠古人類以魚象征女陰,首先表現了他們對魚的羨慕和崇拜。這種羨慕不是一般的羨慕,而是對魚生殖能力旺盛的羨慕;這種崇拜也不是宗教意義上的崇拜,而是對于魚甚至能力旺盛的崇拜。”因此,灶畫中的魚圖案是要表現甚至崇拜的寓意也是十分明顯的。如圖案中魚皆體大肥碩,象征了強旺的生殖能力。而魚兒戲水、娃娃抱魚等圖案皆含有早生貴子、繁衍后代的寓意。除了具有生殖崇拜的寓意,魚也是吉祥的象征,如灶畫中的魚躍龍門、盤中盛魚等圖案也含有祈求吉祥的寓意。同樣的,灶畫中的龍、鳳、雞、鳥、虎等也皆飽含甚至崇拜與祈求吉祥的文化內涵,而鶴與龜還帶有祈求長壽的美意。

灶畫中植物類圖案也具有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蓮是灶畫中常見的題材。而花中君子蓮花之所以成為人們喜愛的物象,則同樣是因為它具有生殖崇拜的寓意。就外形來看,蓮花花瓣舒展,狀似女陰,蓮蓬內裹眾多蓮子寓意早生貴子,亦象征著多子多福。其次蓮諧音連,魚諧音余,便形成了連年有余的美譽。灶畫中也有比較關于桃的圖案,而桃也與鮮明的生殖崇拜與祈福的觀念密切相關。《詩經。桃夭》有言:“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這里的“桃”同樣包含了生殖崇拜的寓意。當然,發展至今現代,灶畫中的桃團更多的應是吉祥長壽的象征。而一些文字紋樣圖案,如萬字紋、竹節紋等。萬字紋被認為是太陽或火的象征,在梵語中為“吉祥之所集”。竹節紋則又節節高升之象征意義。

先民們除了多子多福的祈愿,一些歷史人物類也被請上了灶頭,如《三顧茅廬》、《桃園三結義》、《武松打虎》等圖案,戲曲類有《游園》、《驚夢》《長亭送別》等諸如此類。不難想象出,這些歷史故事類圖案大都飽含著某種道教化的用意。如《三顧茅廬》教育人們要虛心求才、不恥下問的道理。而戲曲類圖案則表達了人們對自由與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戲曲《游園》有事崇尚個性解放的體現,告誡人們在封閉的環境中,人是得不到真正的幸福與快樂的,只有“走出去”才能夠體會到自然之美。而《驚夢》則人是人們對于愛情的向往和憧憬,在我入學前夕的歲月,上的第一堂思想政治課,我想便是外婆家的灶畫上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所給予我的思想啟迪吧。灶畫是獨特的文化,它的容貌是筑灶智慧中一顆熠熠生輝的風俗之星。悠久的歷史被時代抹去棱角,彈指間,灶頭雪白的墻壁開始泛黃,墻上的灶頭畫也換了又換,可灶畫所呈現的文化底蘊是永遠如時間般雋永的。

灶花是江南水鄉特有的民俗文化,舊時,江南農村家家戶戶都砌有灶臺,多置于廚房一隅。為了防止生火時柴煙碳灰從灶膛中飛濺至灶臺上,從灶臺至屋頂處砌有煙柜,并立一垛墻用于遮障,民間俗稱灶山,灶山旁內嵌灶君殿,供奉有灶君爺,也稱灶神。在灶畫中神靈類圖案在后現代中,幾乎每座灶頭皆可見。它主要包括:灶神、八仙、財神、彌勒、嫦娥等各種與民間信仰密切相關的神靈。灶頭的又一靈魂組成部分要屬灶神了。在農村,灶臺是十分重要的地方。常言道:“臘月二十三,打發灶王老爺上西天。”在農村的認知中,灶臺的神就是灶王爺,灶王的功能巨大,掌管著家庭的興衰。灶神又稱灶王、灶君、灶王爺、灶公灶母、東廚司命等。其中“東廚司命”四字有時也會出現在灶畫中,指的便是灶神。它是中國漢族民間信仰最普遍的神祗,幾乎各個民族都有供奉。聚集在,祭灶習俗早在先秦時期便已流行,但灶神佛龕究竟為何物,是一個不容易搞清楚的問題,于是乎在民間亦是流傳著諸多版本。有上古帝王或后裔說、又鬼神或精變說、有人變死神說,又有窮嬋演變說。相傳每年陰歷12月26灶神會上天稟報,陰歷12月28這日下來,人們便會轟隆隆放鞭炮熱烈迎接灶神歸來。緣何如此?首先說灶王爺上天的事,灶神作為最早的五祀之神,在傳統神仙文化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其全稱為“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在民間敬神文化中被認定為一家之主。民以食為天,飲食是支撐人生存下去的基礎之所在,而灶神就是掌管一家的基本保障。這是從使用角度把事物神靈化。而在神仙神職方面,也賦予了它很高的地位,它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間考察一家善惡的神靈。接受了這個拆遷,灶神的地位據更加受到重視了。在民間神仙的信仰中,有了這位家神隨時在家里鎮守,自然做任何事都要有所畏懼,以至于做出不善之事。所以說民間敬畏神靈,其實也是一種自我救贖和鞭策。在灶王爺的神像中,往往會配有兩個隨侍的小神仙,他們每人捧一個罐子,分別是“善罐”和“惡罐”,隨時記錄保存一家人善惡功過,以便臘月十三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有個成語“惡貫滿盈”,指的便是一個人的罪惡,裝滿了灶王爺掌握的惡罐,都快要溢出來了,以此來形容人的罪惡之深。因為灶王爺有著這樣的神職,負責把一家人的善惡報告給玉帝,玉帝會根據這家人一年的所作所為,來決定吉兇禍福。所以民間在祭灶的時候,都會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屆降吉祥。”而在祭灶的時候,會選取又甜又黏的食物,希望能討好灶王,多向玉帝說些建言蜜語,還希望粘的食物粘住灶王爺的嘴,如此想來,想必是有些自欺欺人了。無論如何,歲歲年年如此斯流逝,諸事早已成,善惡多少也有了定準。灶王爺上天,履行自己在人間的職能,而后再定奪每家每戶這一年的運勢。這些觀點都在民間的精神信仰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不僅使人有所忌諱,也是引人向善的根本。我國神仙信仰與民間敬神,是在自然崇拜的基礎上,算作是一種在心靈及意識中的秩序維護,這些種種至今都極為重要,這便是灶神給予我們的精神富足。

當然,灶頭的重要性不僅在于能滿足口腹之欲上,農村對于灶頭的筑灶擺放亦是格外重視。農村老人通常認為廚灶不可正對廚房門和衛生間門,如果對到衛生間門,衛生間門一定要關上。農村人多覺得廚灶若位于上一層樓的衛生間下方,絕對不吉利,最好變換廚灶的位置。如果無法改位,可裝設向上的照射燈,廚灶千萬不能位于廚房的角落,一面使烹飪背對廚房入口,廚灶也不宜置于水塔下方,因為水會滅火,象征不能聚財。其次,農村人注重無行。灶臺在五行中根據易經中五行相生相克的順序,東屬木、南屬火,因此,廚房灶具朝向火旺的南方或木生火的東方,皆是大吉大利的方位。智慧的匠人們對于灶頭的堆砌對灶畫的雕琢還是對灶神的敬仰,甚至風水的講究,無不將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慧機智發揮到了淋漓盡致。

新世紀以來,隨著生活水平的顯著提升,江南一帶的農村已普遍涌上朝氣和液化天然氣,灶頭作為昔日必備的生活用具,已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灶花藝術也在急遽變革的誰帶中日漸消弭、逐漸失傳。加之現代化產物迅猛發展,無論農村還是城市早已罕見從灶頭迸發的煙霧繚繞,這不得不感嘆祖國近些年飛躍的騰飛腳步,以及中華兒女的民族凝聚力,一甲子共和國經天緯地建小康,六十載中國人驚天動地繪和諧藍圖,六十年建設歷程碩果累累,新世界創業道路前程錦繡。可我依舊回味老屋的土灶臺,一臺土灶架起一口大鍋,撐起一樽鐵罐。灶膛里柴火燃燒,嗶嗶啵啵作響,紅色火苗舔著鍋底,灶臺上,蒸汽繚繞,香味四溢,那一雙雙靈巧的手常與這方灶碰撞出味蕾的火花,是我們內心油然而生的一股崇拜。

人常說:“人煙火鍋灶始,這方灶亦是先輩們一代代傳下來的,土灶烹飪的飯菜有家的味道,”一日三餐,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苦中有樂,累中帶甜。炊煙將農家人的面頰熏得蠟黃,也將一縷縷情思染成雪白模樣。農家人在灶膛邊用汗水澆灌著每一個日子,在粗茶淡飯中塑造兒女們質樸的風骨、勤勞的品格,這方土灶矮矮的不起眼,卻因農家人注入了屬于土灶的文化,重重地壓在每個人心里,深深地融到血液中去。

夕陽無限,炊煙裊裊,伴隨著農家人的淺吟呢喃,那呼啦呼啦有節奏的風箱聲藏著我對農家土灶的留戀及崇拜,噼里啪啦得響聲里,更是一種古老而又溫情的文化傳承。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浙江】吳昕鑰《過年小景》指導老師:顧欣
【習俗】沔陽灶畫
灶頭畫
烏鎮風景之農家灶頭
民俗 | 煙火中的灶臺
非遺中國:嘉興灶頭畫|嘉興|灶頭|民間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州市| 灵台县| 安多县| 澄江县| 三原县| 鲁山县| 本溪市| 宕昌县| 长汀县| 九龙县| 东光县| 夏津县| 西乡县| 开鲁县| 新安县| 比如县| 澄城县| 喜德县| 酉阳| 黄浦区| 潮州市| 河东区| 灌南县| 会昌县| 偃师市| 兴文县| 南木林县| 营口市| 宽城| 棋牌| 鄂托克旗| 邹平县| 信阳市| 新兴县| 财经| 临汾市| 右玉县| 准格尔旗| 喀什市| 日喀则市| 内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