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識療法里一直提到情緒欲望思維及人格的相互作用關系,欲望鮮有提及,在歷代儒家理教里就提倡“去人欲存天理”,佛教也講究“斷念去欲”,好像欲望在人們印象中就是一個不好的標簽!
而實際上欲望是一個中性詞,在叔本華的觀點中:欲望就是人生的永動機,人生就是一團欲望,當一個人沒有了欲望,那么這個人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動力,欲望沒有對錯的,只是好比是我們對待情緒一樣,只是我們表達欲望的方式存在問題。
欲望意味著生理或者心理的某個層面未被滿足,成長過程中物質被極度滿足的人,那么成年后對于金錢的欲望就沒有那么強烈,成長過程中充分體驗到被愛的人,那么成年后渴望被愛被關注的欲望也就沒有那么強烈,每個人都存在著這樣或者那樣的欲望,有些欲望此刻被滿足下一刻又冒了出來,比如食欲性欲,有些欲望很容易就被滿足有些欲望難以被滿足,比如對金錢的欲望自我實現的欲望,在《了凡心療愈》里提到欲望的源頭源自“見”見的多了就有了比對,有了對比就顯得自己匱乏,當匱乏襲來,就驅使你去填補這種匱乏。
我們常常提到的自卑心理,就是某種形式的匱乏,比如物質的匱乏,比如身體殘障導致的匱乏,所以你會產生強烈欲望來彌補這種匱乏,有人會用努力賺錢來彌補,有人用高度的自尊來彌補,這是實現你欲望的方式,欲望沒有問題, 是你實現欲望的方式有問題。欲望總是急功近利的,從來都是想要抄捷徑的,所以很多人鋌而走險,而另外一種更為普遍的現象就是被欲望控制成為,欲望的奴隸,發展為欲求不滿。
欲求不滿的人,會將欲望寫在臉上,你可以從他們的臉上看到他們的欲望,我們當然不愿意讓別人看到自己的欲望,所以我們會刻意掩飾自己欲望,但是欲望還在,當我們帶著欲望去跟人交往,就顯得很不自然,如果我們帶有目的跟一個女人交往,我們生怕被她看穿內心深處的欲望,我們就會出現面紅耳赤,手足無措的社交恐懼癥癥狀。
那么如何表達自己的欲望呢?在《傳習錄》《陳九州》錄里,陳九州問王陽明:我用功收心的時候,有美色在眼前,我想要克制,卻沒有辦法去克制怎么辦。王陽明回答:當美色在前怎么會不想去看呢?除非是瞎子聾子,雖然也要去看去聽,只要心不流動而跟隨就好了,不被欲望牽制就好了!
你沒有辦法克制你的欲望就好比你沒有辦法克制你的頭腦念頭,所以沒有人真正做到無欲則剛,欲望總會以某種形式表現出來,你只要找到表達你的欲望相處的方法,一個男人是否善于向女人表達他的欲望,也是風流跟下流的區別。
而不被欲望牽制不跟著流轉就是《了凡心療愈》意識療法里提到的自律,自律不能平白無故做到,唯有處在極大的意識之下的人才會自律,它也是一種思維模式,當原生家庭的時候就要教導孩子延遲他們的滿足感,這是培養孩子自律的好方法,意志薄弱的人不懂得自律為何物,而意志正是意識強度的體現!
德尼·狄德羅說欲望是意志的產物,然而反過來說恰恰是對的:意志是欲望的產物,這也是《了凡心療愈》總是不厭其煩的要求提升意識的原因,唯有用自律應對你的欲望,假以時日欲望就會轉變為你的理想。
自律并非是要一味的抑制你的欲望,而是避免欲望進入你的思維,未被滿足的欲望跟思維結合后,就跟情緒的運作模式是一樣,會在你的頭腦層面編制故事,并將這種思維導致的情緒壓制進入你的潛意識,形成你的限制性思維,所以在意識療法里提到需要療愈的是被積壓的情緒以及那些未曾被滿足的欲望,基于這種未被滿足導致的匱乏感會一直困擾你一輩子。
任何的對比都能觸發這種匱乏感,很多抑郁癥狀態下的人往往第一時間就是想出去走走,也許會讓心情變得舒暢,但境況非但沒有改善,反而加重了抑郁心境,因為你見的多了,自然就觸發了你潛意識的匱乏,你就越襯托出你的悲慘!
思維跟著參與進來并調動你潛意識里的情緒庫,那種曾經的不配感挫敗感失落感再度襲來,告訴你這些都是妄想,思維極力克制你的欲望,于是在頭腦里營造夢境,以另外一種方式麻痹你取悅你,同時酒精毒品性愛也成了欲望得不到滿足的替代品,真正的欲望卻往往不會付諸行動,迷失在你的頭腦里,在頭腦里黏黏糊糊跟它糾纏一輩子,欲望于是真的變成了妄想,你甚至還會洋洋自得:看啦!我成功的克制了我的欲望!
而實際上他就是生活在挫折之中,他的整個生命都處在欲望不被滿足的匱乏中,你可以在人們的臉上看到它:隨著他們年紀的增長,他們就更悲哀,出于這種不被滿足,甚至連老年人都想要再度成為花花公子,它很清楚地顯示一件事:他沒有很全然地去經歷他的年輕時代。他錯過了他的年輕時代,他現在陷在未被滿足的欲望里了,而他仍然在想它,現在他已經沒有辦法再對它做什么,但是他的整個頭腦還繼續在想他沒有好好去過的年輕歲月。
意識療法里的合一方法也適用于應對欲望,當你的欲望來了前身心的投入你的欲望, 當你的欲望走了,痛痛快快讓它離你而去,不帶一點拖泥帶水,任你時光流逝歲月荏苒,即便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心理咨詢師說# #青云計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