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這是明末清初偉大思想家一生追求的志向和境界。
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農,號姜齋。世界上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之一,與黑格爾并稱東西方哲學雙子星座、中國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啟蒙主義思想的先導者,與黃宗羲、顧炎武并稱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晚年居南岳衡山下的石船山,著書立說,故世稱其為“船山先生”。一生著述甚豐,其中以《讀通鑒論》、《宋論》為其代表之作。
“ 五百年來學者,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矣。”這是譚嗣同的話,他的變法維新思想,得益于王船山。 王夫之終生未曾剃發易服,得以完發以終,是一個孤高耿介的人,是中國知識分子中稀有的具有高尚民族氣節的人物。然而其思想學說的核心則是“繼正開新,知行并進,經世致用”,極大地影響了鄧顯鶴、陶澍、林則徐、魏源、曾國藩、鄒漢勛、彭玉麟、胡林翼、郭嵩燾、康有為、譚嗣同、梁啟超、章太炎、黃興、楊度、楊昌濟、劉人熙、毛澤東等近代大人物。
今天舒生給大家分享一代思想大家的修養精髓和經典語錄。
《修身六然》
自處超然 處人藹然
無事澄然 有事斬然
得意淡然 失意泰然
【自處超然】超凡脫俗,豁達樂觀。
【處人藹然】與人為善,和藹相親。
【無事澄然】心無雜念,寧靜致遠。
【有事斬然】做事果斷,斬釘截鐵。
【得意淡然】淡泊名利,得意時不居功自傲。
【失意泰然】相信自己,失意時不灰心喪志。
《修身四看》
大事難事看擔當
逆境順境看襟懷
臨喜臨怒看涵養
群行群止看識見
【大事難事看擔當】遇到大事難事,看一個人能不能勇于面對它,是不是不回避、不逃避,勇敢地擔當起來。
【逆境順境看襟懷】碰到逆境,或者處于順境,這時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襟懷,夠不夠豁達,能不能夠承受得起。
【臨喜臨怒看涵養】碰到了喜事或者令人惱怒的事,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涵養,能不能寵辱不驚。
【群行群止看識見】“群行群止”,就是隨人附和,人云亦云,沒有主見。當大家都這樣做時,你會怎樣做。這個時候最能見出一個人是否具有特立獨行的精神品性、獨立不依的價值判斷和別開生面的思想路徑。
1、君子之道,以人治人者也。
2、天下有定理而無定法。
3、人主,將將者也。大將者,將兵而兼將將者也。
4、治末者先自本,治外者先自內。
5、任法,則人主安而天下困:任道,則天下逸而人主勞。
出自《讀通鑒論·卷一·二世》?!咀g文】用法治國,君主安逸而天下人困頓,用道治國,天下人安逸而君主勞乏。
6、自疑者必疑人,信人者必自信。
7、君子之道,行則以治邦國,不行則以教子弟。
8、亂天下者,非亂法亂之,亂人亂之也。
9、有其志,不待言也;無其志,言無益也。
10、善言道者,言其宗而萬殊得;善言治者,言其綱而萬目張。
11、言期于理而已耳,理期于天而已耳。
12、侈口安危,則信其愛國;極陳利病,則許以憂民;博征之史,則喜其言之有余;雜引于經,則羨其學之有本。
13、道廣而不精,存誠而不知閑邪,于以求知人之明,不為邪慝之所欺,必不可得之數矣。
14、唯于圣人之言,洗心藏密,以察其精義;則天之時,物之變,極乎深而研以其幾。
15、士不益端,學不益醇,道不益明,則上之求之也亡實,而下之習之也不令也。
16、有微言焉,如玉之韞于山,珠之函于淵,不可淺而獲也。
17、所貴乎經義者,顯其所藏,達其所推,辨其所異于異端,會其所同于百王,證其所得于常人之心,而驗其所能于可為之事,斯焉尚矣。
18、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19、仁天下者,莫大乎別人于禽獸,而使貴其生。
20、正邪存乎人,是非存乎言,功罪存乎事。
21、知者,務知其所以言之密藏,而非徒以言也。
22、立圣人之言于此以求似,無不可似也。
23、言飾于外,志藏于中;言發于先,行成于后。
24、大張之余,必仍之以弛;大弛之余,必仍之以張。
25、思而得之,學而知其未可也;學而得之,試而行之未可也;行而得之,久而持之未可也。
26、夫君子相天之化,而不能違者天之時;任民之憂,而不能拂者民之氣。
27、進以禮者,但無非禮之進,而非必進;得以義者,但無非義之得,而非必得。則抑但有所必不為,而無必為者矣。
28、小人之道,有必為,無必不為。君子之道,有必不為,無必為。
29、大其心以函天下者,不見天下之小;藏于密以察天下者,不見天下之疏。
30、言有大而無實,無實者,不祥之言也。
31、自致與盡己不同。盡己者,盡己之所當盡也。自致者,盡乎用情之極致也。
32、若以其形而下者言之,則彼此各有其事,各有其用,各有其時,各有其地,各有其功,各有其效,分致而不相為成,安得謂大且精者為小者之本乎哉?
33、乃自初學言之,則事亦有其小大,理亦有其小大;而自上達言之,則事自分小大而理一貫也。
34、君子之不自欺,誠憚之也。
35、存者,存其理也,存學、問、思、志所得之理也。
36、夫君子之于道,雖無或疑之也,雖未嘗不率循之也,而窮變通久以曲成夫道者。
37、若思吾之當哀而哀焉,是以哀為不得已,而聊相應酬,吾恐其有聲而無淚,有淚而不生于心。
38、學易而好難,行易而力難,恥易而知難。
39、人之所以異于禽者,唯志而已矣!
40、天下之有無,非思慮之所能起滅。
41、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42、教不嚴,師之惰。(君子誨人不倦,而師道必嚴。)
43、夫讀書將以何為哉?辨其大義,以修己治人之體也,察其微言,以善精義入神之用也。
44、含情而能達,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
45、力行而后知之真。
46、情之所至,詩無不至;詩之所至,情以之至。
47、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48、學愈博則思愈遠。
49、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
50、耳限于所聞,則奪其天聰;目限于所見,則奪其天明。
51、善教者必有善學者,而后其教之益大,教者但能示以所進之之善,而進之之功,在人之自悟。
52、吾之與學者相接也,教無不可施。吾則因其所可知,而示之知焉;因其所可行,而示之行焉。其未能知,而引之以知焉;其未能行,而勉之以行焉。未嘗無有以誨之也。
53、身教重于言傳。
54、人之初生,不食則死;人之幼稚,不學則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