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教育目的
一、選擇題
1.國家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什么樣人才的總要求,就是( )
A 教學目的 B 教育目的 C 培養目標 D 教學目標
2.衡量和評價教育實施效果的根本依據和標準是( )
A 教育目的 B 教育任務 C 教育規律 D 教育原則
3.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問題,對一切教育工作具有( )
A 控制作用 B 制約作用 C 促進作用 D 指導意義
4.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 )
A 主要方法 B 重要方法 C 唯一方法 D 特殊方法
5.根據各級各類學校任務確定的對所培養的人的特殊要求,我們習慣上稱為( )
A 教育方針 B 教育目的 C 教學目標 D 培養目標
6.教育目的是社會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體現了( )
A 教育的性質 B 教育的任務 C 教育的內容 D 教育的規律
7.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 ( )
A 高水平的智力 B 實踐能力 C 健康體魄 D 創新精神
8.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的根本區別在于重視( )
A 實踐能力的培養 B 思維能力的培養 C 想象能力的培養D 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填空題
1.狹義的教育目的是國家對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什么樣人才的____ 。
2.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____ ,教育目的的實現則是教育活動的____
3.培養目標是根據各級各類學校任務確定的對所培養的人的____ 。
4. ____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在完成某一階段工作時,希望受教育者達到的要求或產生的變化結果。
5.教育目的具有歷史性、時代性、____ ,在階級社會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6.教育目的是____ 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質的集中體現。
7.馬克思主義關于____ 是確定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
8.人的全面發展是與人的____ 相對而言的。
9.全面發展的人是____ 、個體性和社會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發展的人。
10. ____ 相結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唯一方法。
11.智育是授予學生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技能,發展他們的智力和與學習有關的____ 的教育。
12.體育是授予學生健康的知識、技能,發展他們的體力,增強他們的____ ,培養參加體育活動的需要和習慣,增強其意志力的教育。
13.美育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發展他們____ 的能力,培養他們高尚情操與文明素養的教育。
14.勞動技術教育是引導學生掌握勞動技術知識和技能,形成____ 的教育。
15.創新能力不僅是一種智力特征,更是一種____ ,是一種精神狀態。
三、簡答題
1.教育目的對教育工作的指導意義是通過哪些作用實現的?
(1)導向作用。它不僅為受教育者指明了發展方向,預定了發展結果,也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奮斗目標。
(2)激勵作用。共同的目的一旦被人們認識和接受,它不僅能指導整個實踐活動過程,而且能夠激勵人們為實現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3)評價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評價教育實施效果的根本依據和標準。
2.簡述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之間的關系。
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是普遍與特殊的關系。教育目的是針對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養目標是針對特定的教育對象提出的,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對象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制定培養目標需要考慮各自學校學生的特點。
3.什么是教學目標?教學目標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之間的關系如何?教學目標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在完成某一階段工作時,希望受教育者達到的要求或產生的變化結果。教學目標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之間的關系是具體與抽象的關系,他們彼此相關,但不能相互取代。目的與目標根本不同,目標可以測量,而目的是不能測量的。
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據是什么?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2)教育目的體現了人們的教育理想;
(3)我國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基礎上的。
5.怎樣理解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1)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2)不同的社會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3)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養的人各具特色。
6. 現階段我國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是什么?
現階段我國的教育目的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現階段我國教育目的基本精神是:
(1)要求培養的人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堅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知識能力的統一;
(2)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要求堅持腦力與體力兩方面的和諧發展;
(3)適應時代要求,強調學生個性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7.普通中學德育有哪些要求?
(1)幫助學生初步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
(2)熱愛黨,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熱愛勞動,熱愛科學;
(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識,養成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獨立思考、勇于開拓的思維方法和科學精神;
(4)形成社會主義的現代文明意識和道德觀念;
(5)養成適應不斷改革開放形勢的開放心態和應變能力。
8.普通中學在智育方面的要求有哪些?
(1)幫助學生在小學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系統地學習科學文化基礎知識,掌握相應的技能和技巧;
(2)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情感、意志和積極的心理品質。
9.普通中學在體育方面的要求是什么?
(1)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知識和技能,養成堅持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
(2)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精神和堅強毅力;
(3)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了解科學營養知識。
10.普通中學在美育方面有哪些要求?
(1)提高學生感受美的能力,即對自然、社會中存在的現實美,對藝術作品的藝術美的感受能力;
(2)培養學生鑒賞美的能力,即具有美學的基礎知識,具有分辨美與丑、文與野、優與劣的能力,具有區分美的程度和種類的能力;
(3)形成學生創造美的能力,即能把自己獨特的美感用各種不同的形式表達出來的能力。
11.普通中學在勞動技術教育方面有哪些要求?
(1)通過科學技術知識的教學和勞動實踐,使學生了解物質生產的基本技術知識,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術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養成良好的勞動態度、勞動習慣和艱苦奮斗的精神;
(2)結合勞動技術教育,還可以授予學生一定的商品經濟知識,使學生初步懂得商品的生產、經營和管理,了解當地的資源狀況和經濟發展規劃,以及國家的經濟政策、法律法規,具有一定的收集和利用商品信息的能力。
12.為什么說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體發展的教育?
素質教育強調要把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結合起來,既充分重視學生共性的發展,對學生的基本方面的發展有統一的要求,在此基礎上,又要重視學生個性的多樣性,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評價方案,從而把學生的差別性顯示出來并加以發展,使每一個學生成為具有高度自主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的人。
13.為什么說創新能力不僅是一種智力能力,更是一種人格特征,是一種精神狀態?
創新能力離不開智力活動,離不開大量具體的知識,但創新能力決不僅僅是智力活動,它不僅表現為對知識的攝取、改組和運用,不僅表現為對新思想、新技術的發明,而且是一種追求創新意識,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傾向,是一種善于把握機會的敏銳性,是一種積極改變自己并改變環境的應變能力。
四、論述題
1.試述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是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和剩余價值學說的理論基礎上,它把人的全面發展既看成是現代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也是對于共產主義新人的理想藍圖的描繪。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基本理論有如下:要點:
(1)人的全面發展是與人的片面發展相對而言的,全面發展的人是精神和身體、個體性和社會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發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發展,怎樣發展,發展到什么程度取決于社會條件。
(3)從歷史發展的進程來看,人的發展受到社會分工的制約。
(4)現代大工業生產的高度發展必將對人類提出全面發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發展的可能性。
(5)馬克思預言,人類的全面發展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得以實現。
(6)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唯一方法。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才學說確立了科學的人的發展觀,指明了人的發展的必然規律,并為我們制定教育的目的提供了理論依據。
2.為什么說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的根本區別在于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傳統教育是以教學內容的穩定性和單一性為基本出發點,以知識記憶和再現為基本學習目標,它強調的是掌握知識的數量和準確性,強調的是對過去知識的記憶。因此,傳統教育把掌握知識本身作為教學目的,把教學過程理解為知識積累的過程。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創新能力的培養沒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視。現代社會,知識創造、更新速度的急劇加快,改變著以知識的學習、積累為目的的教育活動。知識的學習成為手段,成為認識科學本質、訓練思維能力、掌握學習方法的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強調的是“發現”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獲得結果,強調的是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應變能力、創新能力也就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了培養和發展。
第四章 選擇、填空題答案
一、選擇題 1.B 2.A 3.D 4.C 5.D 6.A 7.D 8.D
二、填空題 1.總的要求 2.出發點、歸宿 3. 特殊要求 4.教學目標 5.社會性 6.社會需求 7.人的全面發展學說8.片面發展 9.精神和身體 10.教育與生產勞動 11.非認知因素 12.自我保健意識和體質 13.鑒賞美和創造美 14.勞動觀點和習慣 15.人格特征
日職會計學習網,微信號rzczxx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