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建社會從秦朝開始到清朝結束,朝代更迭不斷。封建王朝往往走不出歷史周期律,王朝末期基本是內(nèi)部矛盾或外部矛盾無法解決而崩潰,最終通過戰(zhàn)爭改朝換代來解決問題。滅亡的王朝也有很多宗室子弟或追隨者想復國的,但基本上沒有真正復國成功的。
復國與偏安一隅建立小朝廷是不同的。復國意味著國家真的滅亡了,中途經(jīng)過了其他朝代或亂世,再次建立與以前具有多方面相同性質(zhì)的國家。真正的復國包括國號相同,血脈相同,疆域和影響力基本一致或有所超越,并且新建立的國家要承認與原來滅亡的國家是同一個國家,是原來國家中斷后的再次建立和延續(xù)。
西晉疆域
偏安朝廷實際上并沒有滅國,只是疆域和影響力等變小,但國號和皇帝的血脈一直沒斷,往往只是換了一個皇室成員在新的都城登基,繼續(xù)統(tǒng)治疆域變小的國家,國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因此算不上復國。
東晉疆域
比如建都洛陽的西晉滅亡后,皇室成員司馬睿跑到南方的建康(今南京)繼續(xù)晉朝的統(tǒng)治,史稱東晉。西晉和東晉國號都是晉,因此晉朝并沒有真正滅亡,只是偏安一隅,算不上復國。
北宋疆域
北宋和南宋的關系與西晉和東晉的關系差不多。建都開封的北宋本來算不上大一統(tǒng)的王朝,被金朝滅亡后,皇室成員趙構逃到南方的南京(后面又遷到杭州)繼續(xù)宋朝的統(tǒng)治,國祚沒斷,只是國土進一步減小,史稱南宋。因此宋朝由北宋變?yōu)槟纤我仓皇瞧惨挥纾悴簧蠌蛧?/p>
南宋疆域
實際上,不管是全方位強盛的唐朝,經(jīng)濟文化登峰造極的宋朝,治隆唐宋遠邁漢唐的明朝,滅亡后都沒有復國成功。歷史上真正滅亡后,再次真正復國成功并再造輝煌的朝代只有漢朝一家。
漢高祖劉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的漢朝(史稱西漢)經(jīng)過幾代帝王的努力,到漢宣帝達到極盛后,盛極而衰,公元9年被西漢外戚王莽建立的新朝取代,漢朝滅亡。直到公元25年劉秀再次建立漢朝(史稱東漢),漢朝再次復興,直到公元220年被曹魏取代,整個漢朝享國405年,是唯一超過400年的封建王朝。
漢高祖劉邦
漢朝能成功復國,絕不僅僅是劉秀一人的功勞,而是內(nèi)外因共同作用,天時地利人和多方面影響的結果。下面我們來探討一下漢朝復國成功都有哪些主要因素。
一、 王莽的新朝改革不得人心,造成天下大亂
西漢末年,社會矛盾加劇,漢朝皇帝一個比一個年幼,皇權漸漸落入外戚手中,最終被王莽篡位,以假禪讓的方式建立了新朝。雖然王莽新政的很多改革措施在今天看起來都是很先進也很符合人性,但他的改革過于理想化和急躁,沒有考慮當時社會的實際情況以及各方利益,最終造成社會更加動蕩不安,內(nèi)外交困,起義不斷。
王莽
作為一個通過”禪讓”而沒有經(jīng)過戰(zhàn)爭建立的新王朝,只有考慮兼顧當時各階層的實際利益進行有效的改革,才能使得新王朝獲得民心和官僚支持。但王莽作為新朝開國皇帝,他的思想和新政不僅讓當時的人吃驚,更讓今天的我們驚愕,甚至我們都懷疑他是不是現(xiàn)代人穿越回去的。雖然他建立的新朝一世而亡,沒有后世帝王愿意給他廟號和謚號,但他卻獲得現(xiàn)代人給他的一個獨一無二的稱號——“穿越者”。
王莽的改革措施在當時社會條件下是不得人心的。如土地國有禁止私人買賣,田地多的人要分一點給沒有田地的人,聽起來挺好,但實際上不管土地多的官員或商人,還是少地無地的農(nóng)民,都沒有得到好處。官員或商人不想把自己的土地分出去,而走投無路的自耕農(nóng)想把自己的土地賣了求生存的路也被堵死了。
還比如凍結奴隸和婢女數(shù)量,禁止買賣新的奴隸和婢女。這聽起來簡直是人性得不得了,但在當時的生產(chǎn)力水平下,遇天災走投無路的自耕農(nóng)最后基本是給地主當奴隸以求生存的,現(xiàn)在王莽的一紙詔書讓人連奴隸都當不了,除了當強盜和舉起反叛大旗,已無路可走。
新朝疆域
王莽比較急躁的措施還包括幣制改革和改地名等。新朝存在時間大概15年,王莽的四次幣制改革共發(fā)明了28種各式貨幣,除了常見的金幣、銀幣等,甚至包括刀幣、布幣,烏龜殼。
改地名也是王莽喜歡干的一件事情,如把豫州的南陽、河內(nèi)、潁川、弘農(nóng)、河東、滎陽六郡,分別改為聽起來更為現(xiàn)代化的前隊、后隊、左隊、右隊、兆隊、祈隊。
王莽其實是一個有理想,有激情,說干就干,閑不住的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皇帝。王莽的改革措施可是一攬子工程,很多同時實施,并且不少政策朝令夕改,讓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也讓人走投無路,自己最后也走投無路。
可惜當時生產(chǎn)力水平和人們的思想認識跟不上,特別是貴族和官員這些既得利益集團,不愿放棄自己的利益,根本執(zhí)行不下去。加上水災、旱災等天災不斷,公元23年,天下大亂,王莽被農(nóng)民起義軍推翻,身死國滅。
漢朝雖然被王莽的新朝終結,但王莽的新政并沒有增加新朝的合法性,相反讓人更加懷念以前的漢朝。漢朝能復國成功,與王莽的激進改革措施的徹底失敗是分不開的。可以說王莽終結了漢朝,卻無意間客觀上為漢朝的再造創(chuàng)造了社會條件。
二、 劉秀的“兩有兩會一好”:有身份,有學問,會用人,會打仗,運氣好
一個王朝滅亡后再想復國,沒有一個優(yōu)秀的領導者是不可能的。偏偏劉秀就是這么一個優(yōu)秀的人。劉秀是劉邦的九世孫,但由于漢武帝的推恩令,到他父親劉欽已變成小縣令。劉秀9歲時父親去世,他和兄妹直接變成了平民。劉秀是有譜可查的正宗的漢室皇族后裔,號召力非一般的農(nóng)民起義軍首領可比。
漢光武帝劉秀
劉秀在起兵前以種田為生,勤于農(nóng)事,不像他的哥哥劉演好俠養(yǎng)士。更令人佩服的是劉秀平時發(fā)奮學習,博覽群書。劉秀20歲時,毅然帶著微薄的盤纏去長安求學,考入太學后接受當時的高等教育,是有正經(jīng)文憑的文化人。
劉秀的知識,眼界,謀略,以及謹慎隱忍的性格為后來的起兵、建國以及治國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新朝末年天下大亂,綠林軍、赤眉軍、劉玄還有劉秀的哥哥劉演等起兵都比劉秀早,但最后成功登上皇位的卻是劉秀,這與劉秀的學問高有很大的關系。
劉秀也是最會用人的。在漢朝復國過程中,云臺二十八將建立了不朽功勛。劉秀是南陽人,但他并沒有單單重用南陽的將軍,而是五湖四海的人都有。云臺二十八將中,南陽人只有11位,其他各地的人有17人。更難得的是這些名將在東漢建立后都得到了劉秀的優(yōu)待。
東漢疆域
劉秀也是最會打仗的。劉秀在軍事團隊管理及軍事戰(zhàn)略思想方面都是非常優(yōu)秀的。如軍事管理方面遵循團隊要精干,骨干要通才,行動要配合的原則。團隊精干指的是對投降的農(nóng)民軍,特別是拖家?guī)Э诘模M量遣散回鄉(xiāng),以免影響戰(zhàn)斗力。骨干要通才指的是將軍們要文武雙全,馬上能治軍,馬下能治郡。劉秀麾下的云臺二十八將大多都是文人出身的儒將。行動要配合指的是隊伍內(nèi)部要協(xié)同作戰(zhàn),集中優(yōu)勢兵力合力取勝。劉秀的軍事戰(zhàn)略思想主要包括不打無謂之仗、立足不敗不求完勝、勸降為主的仁愛。
劉秀自身優(yōu)秀倒罷了,關鍵他的運氣也特別好,上天特別偏愛他。據(jù)《后漢書》記載,有一次劉秀率領聚攏的萬人軍隊抵抗王莽的軍隊時,在即將被消滅時,天上竟然墜落隕石砸向王莽大軍,接著便是電閃雷鳴伴隨傾盆大雨,王莽的四十幾萬軍隊就這樣被摧毀了。這是最典型的一次,其實劉秀還有很多運氣好的時候,包括劉玄殺了他哥哥而沒有殺他,綠林軍和赤眉軍火并,讓他坐收漁翁之利等。因此劉秀的一生就像開掛了一樣,被現(xiàn)代人稱為“位面之子”,不管遇到什么險境都能化險為夷,笑到最后。
三、 漢朝并沒有完全失去民心
一個王朝能復國成功,最重要的還離不開平民百姓的支持。如果一個王朝不得民心,新皇帝完全可以另起爐灶建立一個全新的王朝,沒有必要延續(xù)原來的王朝國號。漢朝在經(jīng)過文景之治、漢武盛世和孝宣之治后,國家得到百姓的認可,民心基礎是很雄厚的。
西漢疆域
特別是漢朝的很多措施對百姓都是不錯的,如漢朝皇帝發(fā)現(xiàn)糧倉滿了之后就進行免稅,并且是經(jīng)常的事。西漢統(tǒng)治時期,基本上滿足了人人有衣穿,人人有飯吃的要求,因此老百姓還是很喜歡漢朝的統(tǒng)治。雖然西漢后期土地兼并,貧富分化加劇,但最差大不了為奴給地主打工求生存。但王莽的激進改革卻讓大量平民百姓走投無路。
因此經(jīng)過王莽新朝后期的亂世,多數(shù)平民都希望恢復以前漢朝的統(tǒng)治。劉秀恢復漢朝國號,延續(xù)漢朝的統(tǒng)治,一方面可以順從民意,另一方面也讓其他人斷了繼續(xù)爭奪天下的妄想,可以說是兩全其美。
綜上,漢朝能唯一復國成功,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首先是“穿越者”王莽的極端理想化改革不得人心,徹底失敗,造成天下大亂。其次是“位面之子”劉秀的開掛人生,聚攏天下英才,幾乎沒有遇到對手。最后就是漢朝本來并沒有完全失去民心,經(jīng)過王莽的折騰和天下大亂,民心思漢。
漢昭烈帝劉備
實際上哪怕東漢滅亡了,自稱漢中山靖王后代的漢室宗親劉備也以匡扶漢室為己任,建立了國號為“漢”的國家,史稱“蜀漢”或“季漢”,與曹操以及孫權三足鼎力。雖然劉備的蜀漢只是三分天下,沒能統(tǒng)一全國,再現(xiàn)漢朝榮光,但從中也能看出漢朝的魅力和號召力。如果劉備的蜀漢也算漢朝的話,蜀漢的滅亡才算漢朝的真正滅亡。
對于漢朝復國成功,大家認為還有哪些原因呢?歡迎留言評論。
本文由綠水青山歷史鏡原創(chuàng),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