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周朝國祚791年,是時間最長的王朝,分西周和東周,東周又分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時期。周朝采用分封制,把土地分給周天子的親屬,功臣或古帝王的后裔建立諸侯國。
周朝到了東周的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相互攻伐兼并加劇,最后基本只剩下七大諸侯國,周天子實力微弱,威望掃地,周朝已名存實亡。
一開始遭各諸侯國歧視的秦國,知恥后勇,從秦孝公開始變法圖強。到秦始皇嬴政時,奮六世之余烈,先后滅亡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和齊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第一個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制王朝——秦朝。
秦朝建立后,關于繼續(xù)實行分封制還是郡縣制,有過一番爭論。李斯指出,分封制最終會造成諸侯國的疏遠和相互攻伐,為了避免周朝的覆轍,建議實行郡縣制。
秦始皇為了江山傳萬代,接納了李斯的建議,于是秦朝清一色實行郡縣制,全國一開始建立36個郡。
從秦朝開始,后世絕大多數(shù)王朝都繼承和發(fā)展了郡縣制,說明郡縣制比分封制更有優(yōu)勢。
但秦朝實行郡縣制為什么不到15年就滅亡了呢?難道都是秦二世的昏庸和趙高的亂政造成的嗎?
實際上,秦朝實行的全面郡縣制要為秦朝快速滅亡負很大的責任。
秦朝的郡縣制就是全國分不同的郡,郡下設置不同的縣,郡守和縣令(或縣長)由皇帝任命,不能世襲。縣以下設鄉(xiāng)、亭和里。漢高祖劉邦當時的工作崗位就是秦朝的泗水亭長。
郡縣制代替分封制,實際上是由貴族統(tǒng)治轉變?yōu)楣倭沤y(tǒng)治,皇帝權力得到集中。秦朝實行的郡縣制除了秦始皇和秦二世真正高興滿意以外,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郡縣制至少引起四大不滿,造成秦朝快速滅亡。
1. 秦朝軍功勛貴的不滿
秦國建立主要依賴商鞅變法確立的軍功爵制,有軍功者,不僅有爵位,而且有田有宅,有仆人。這也是秦軍戰(zhàn)斗力強悍的真正原因。
現(xiàn)在秦朝建立了,有功者肯定希望秦朝實行分封制,自己也能封王封侯,子孫后代也能繼承自己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成果。
實行郡縣制,很多功臣的土地被朝廷強行收回,心里肯定是很不情愿的。
淳于越曾建議秦始皇分封皇室子弟和功臣。若中央被篡權,諸侯可以相救。但秦始皇最終還是沒有采納。
從秦末的動亂中,秦軍的戰(zhàn)斗力衰退來講,軍功勛貴再沒有以前攻打六國那么拼命,農(nóng)民軍和六國復國軍趁機發(fā)展壯大。最后秦朝將領章邯甚至投降了項羽。
漢朝劉邦在建立漢朝時,為了照顧安撫跟自己創(chuàng)業(yè)的功臣,就封了8個異姓王,在漢朝穩(wěn)定之后才慢慢消滅了7個異姓王。
2. 秦朝宗室的不滿
秦始皇可能想得太長遠了,害怕自己的孩子分封后,過幾代就會疏遠打起來。想著傳位一個孩子當皇帝,其他的子孫好好地“混吃等死”就可以了。
或者秦始皇一直夢想著自己能長生不老,因此也不想分封自己的兒子和宗親。
郡縣制不僅取消了秦朝宗室的權力,也大大打擊了宗室參政的熱情。秦朝宗室對此肯定是心有不滿的,也造成宗室如同待宰的一群羔羊,不僅對皇帝沒有任何制約,秦朝有難,他們也無法救援。
最嚴重的后果,就是秦二世登基后受趙高唆使對自己的兄弟姐妹趕盡殺絕,以及項羽攻破咸陽后對秦朝宗室進行了大肆屠殺。
秦朝宗室既沒辦法制約秦二世的胡作非為以及趙高的擅權亂政,在秦朝將亡的時候也無法自保,更談不上拯救秦朝。
秦始皇如果封幾個兒子為諸侯王,天下或許沒有那么容易失控。
漢朝剛建立不久,劉邦除了行郡縣制,還封了自己的兄弟和兒子為諸侯王。這也是吸取了秦始皇全面實行郡縣制造成權力失衡的教訓。
3. 六國貴族的不滿
山東六國被秦朝滅亡后,秦始皇把沒被殺的六國貴族遷到咸陽監(jiān)視起來。
以前周天子采用分封制,甚至分封了前朝商朝的貴族。秦始皇滅了六國,不僅沒分封,還把六國貴族都擄到咸陽來消費。
秦朝全面實施郡縣制,意味著六國貴族們想封塊自留地過自己的小日子的夢想都實現(xiàn)不了了。心中的落差可想而知。因此,他們必定心存不滿,伺機起事,蠢蠢欲動。
這是一股不穩(wěn)定的重要力量。當陳勝吳廣首先起義后,六國貴族趁機反秦復國。秦始皇由于把30萬秦軍放在北方防匈奴,把50萬秦軍放南方平百越,秦朝國內(nèi)空虛。反秦聯(lián)軍不斷發(fā)展壯大,最終秦朝被楚國貴族項羽和劉邦滅亡。
4. 六國百姓的不滿
郡縣制的全面施行在當時是頭一回。六國百姓在感情上還是懷念故國的。關于統(tǒng)一的概念在當時的人心里還是沒有太大概念的。
都是交稅服徭役,只要對百姓好,日子過得好,百姓就支持誰。至于秦朝采用什么制度,百姓并不關心。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和秦二世都沒有休養(yǎng)生息,而是大興土木,修長城,修阿房宮,修驪山陵墓,修馳道等等。
大量的工程對當時而言需要大量的人力和錢財。這勢必加重徭役和賦稅。
《漢書·食貨志》指出秦朝的賦稅是古時候的20倍。董仲舒的《限民名田疏》指出秦朝的徭役是古時候的30倍。
秦朝統(tǒng)一時,人口約2000多萬,修長城就要百萬勞力,修陵墓則動用了70多萬勞力。
這些大型工程有的對后世有積極作用,但是對當時飽受戰(zhàn)爭之苦的六國百姓來講,最重要的是能過安定的好日子。
哪成想天下統(tǒng)一了,日子比以前六國時還苦,郡縣制派來的官員都是代表皇帝的。老百姓肯定對郡縣制表示不滿。只要天下有變,百姓就會揭竿而起反抗秦朝的統(tǒng)治。
結語
郡縣制對當時秦朝來說,除了有利于加強皇帝的專制以外,實際上傷害了太多階層的利益和訴求,造成多方不滿。
由于巨大的歷史慣性和各方利益的受損,秦朝實行全面郡縣制實際上是弊大于利的。在分封制還是主流制度的時候,直接全面郡縣制,這個改革力度過猛。
皇帝在空前集權的時候,實際上也做空了自身的支持力量,樹立了更多的反對力量。
如果秦始皇采用分封和郡縣結合的方式,安撫平衡功臣、宗室和六國貴族各方力量,互相制約,再慢慢過渡到全面郡縣制,秦朝也不至于如此快速滅亡。
當然,最重要的要顧民生,行仁政。郡縣制只有真正給百姓帶來好處,百姓才不會造反,才會真正發(fā)揮郡縣制有利于統(tǒng)一的優(yōu)勢。
因此,秦朝采用全面郡縣制由于時勢不對,它的優(yōu)點沒有充分發(fā)揮,缺點卻被放大,全面郡縣制不僅不能穩(wěn)定秦朝,還加速了秦朝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