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雙減”以后大家發現,我們不能夠輕易地把孩子扔給輔導班了,所以每一個家長身上的責任變得更重了,家長自己的學習和進步將變得越來越重要。為了能夠幫助更多家長適應這個環境,讓更多家長能夠學會去更好地幫助孩子解決學習的問題,我們今天找到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書,叫作《給孩子的五頂學習帽》。我們歡迎這本書的作者付立平老師。
付立平:謝謝樊老師。
樊登:付立平老師是我們樊登讀書·新父母的教育專家,專門為我們解決教育問題。您是怎么想到寫這么一本講“五頂帽子”的書的?
付立平:其實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接觸了特別多的家長。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困擾,就是希望能夠幫助孩子,讓孩子自覺學習、學會學習。尤其在孩子進入小學之后,學習問題是引發家庭矛盾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在寫這本書的時候,發現了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很多家長跟我說,付老師,我們家孩子有這樣或那樣的學習問題——家長發現的都是單個問題。而我們在做研究的時候發現,如果孩子在自主性和學習力上有問題,它其實是一個系統問題,我把它設置成五個維度,來告訴大家。
樊登:您說的這些我也有感受,家長看到的是表象,是“我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我的孩子總是丟三落四”“我的孩子不喜歡寫作業”“我的孩子調皮搗蛋”等等,這些都是表象。因為家長不是專家,他沒有這方面的知識,他看不到背后的系統問題,看不到孩子的深層需要到底是什么。
付立平:就是冰山下面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樊登:付老師長期從事家庭教育的輔導工作,真的是專家,還作為嘉賓出現在很多電視節目里。我先跟大家介紹一下這“五頂帽子”:第一頂是紅色的帽子,代表情緒自控力。因為如果孩子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每天用很大的精力發脾氣、郁悶,或者跟家長發生情緒對抗,那他是沒法學習的,是學不進去的。你表面上看到他坐在寫字臺前學習,其實他在生氣。
第二頂是黃色的帽子,代表習慣自控力。習慣自控力就是孩子自己知道,到點了,不能看電視了,要去學習了。這是一個習慣。這是黃色的帽子。
第三頂是藍色的帽子,代表學習競爭力。我相信很多家長認為這個很重要,它告訴你怎么學才記得住。我直播的時候,每次都有人問我超級記憶力怎么打造,我覺得這個問題特別好玩。我就經常說,不需要打造超級記憶力,有正常的記憶力就足夠了。
第四頂是白色的帽子,代表學習內驅力。學習內驅力講的是讓孩子發自內心地學習,自己有好奇心去學習。
最后一頂是黑色的帽子,代表學習抗逆力。學習抗逆力講的是孩子有時候會遇到低谷期,該怎么應對。您先講哪頂帽子?
付立平:我先講內驅力。因為有家長經常說,孩子不自覺、孩子不愿意,其實這背后最重要的問題是孩子的內驅力不足。如果我們把孩子的人生比作一輛車的話,那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發動機的問題,內驅力就是孩子未來人生的發動機。俗話講“千金難買我愿意”,就是我想做的事情,我肯定想盡千方百計去做。但如果沒有解決孩子內驅力的問題,家長就會天天跟在后面催孩子,而家長不可能二十四小時盯著他,不可能一輩子都盯著他。所以,如果沒有解決內驅力的問題,就不可能提升孩子的自主學習力。
樊登:那怎么解決呢?
付立平:其實我在書里給了大家一些工具。首先是從孩子的意愿問題入手,也就是從思維方式入手,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有些人會認為“我通過努力是可以做到某些事的”,但有些人會說“這個我不行”。孩子也是這樣的。那我們首先解決思維方式的問題,然后再去解決孩子的歸屬感、自主感和勝任感的問題。當孩子覺得自己的內在是有力量的,覺得“我能行”,他才愿意去做。
我們會給家長一些特別實用的工具,書里有一個很有趣的工具叫鼓勵。我們家長,尤其是現在年輕一代的家長,大家平時都喜歡用正面語言去夸獎孩子。比如“你真棒”“你做得真好”,但是這些方式其實并不是真的在鼓勵孩子的內驅力,或者他的內在能力,因為孩子沒有感受到自己的內在力量是什么。所以我們經常告訴家長,要學會正確地鼓勵,甚至我們會給到鼓勵的三個句式。首先是“我看到……”,用描述式的句子,強調這個過程。
樊登:比如“我看到你昨天晚上做題做到很晚”。
付立平:“我看到你昨天放學回家之后先寫了作業。”
樊登:“我看到你自己在努力地尋找這道題的答案。”這是第一個句式“我看到……”。
付立平:對,你看到的是孩子的具體行為,孩子就會感受到,通過這樣的具體行為,自己的努力是可以被看到的。第二個句式是“謝謝你……”,我們把它叫作感謝式(欣賞式)。在這個過程當中,其實你跟孩子說的是“謝謝你今天幫我做了某件事”,或者比如雙子女、多子女家庭,就可以跟孩子說“謝謝你今天幫我帶了妹妹”等等。孩子能感覺到,他做的這件事能體現出自己是有內在能力的,自己是可以為他人服務的。
還有一個句式就是“我相信……”,這個叫賦能式。比如“我相信你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解決這道難題”。孩子就會自己去開動腦筋想,覺得自己是可以的,爸爸媽媽是信任自己的。但父母常常會說“你真的不行,你不可以,你做不到”。
樊登:你說得都客氣了,一般的父母是說“你就沒戲,你算了吧”。好多父母喜歡說反話,他明明是希望孩子好好學習,但他嘴里老說那種喪氣的反話。
付立平:2013年,正面管教方法的創始人簡·尼爾森博士來中國,我們倆見面聊天的時候,她說了一句讓我特別有感觸的話。她說:“是什么讓家長有這么瘋狂的想法,認為讓孩子先感到沮喪,才能讓孩子覺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就像您剛才講的,講反話其實是希望孩子做得更好,但這樣的話其實對孩子的內驅力有很大的副作用。
樊登:因為正面管教背后的心理學原理是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是《自卑與超越》里寫的這些東西。孩子需要歸屬感、價值感,你給到他這兩個東西,他就會覺得自己背后有人在看,有人支持,有人會愛他,然后他會覺得自己有價值,覺得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他的內驅力才能夠被調動。
付立平:是的。我們在講內驅力的時候,其實還有一個要點,就是要幫助孩子確立目標感。因為孩子有了內驅力之后,我們還希望他有一個持續的成長動力,所以他要有目標感。還有就是孩子要有大的社會價值感。對現在這一代孩子來說,他們學習的動力不再像我們那個年代一樣,是為了未來有個好工作,要解決生存問題。所以說這樣的話沒辦法激勵現在的孩子。
樊登:但是我觀察到,很多家長還是在說這樣的話。比如我跟很多家長講,你別把高考看得那么重,因為人生有很多種可能。他說,你不知道,現在你不考一個“985”大學,你怎么找工作?我相信,就算我們今天講這本書的時候,依然有很多家長認為確實是這樣,認為這就是殘酷的社會現實。但實際上,這句話背后的含義就是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所學的一切東西都只是為了找一份工作,養活自己。所以一定要讓孩子經常性地去感受:你愛不愛這個社會。
付立平:你有沒有自我價值要去實現。
樊登:你希望為這個社會做些什么。這個太重要了。
付立平:對,但是我也特別理解為什么很多家長有這樣的想法。其實大家的焦慮感就來源于,我們覺得孩子未來的人生有唯一正確的道路。我們認為只有考個好的大學、有份好的工作才能保持生活的穩定。但是未來的社會其實是非常不確定的,你以為的唯一正確的道路可能并不是唯一正確的。你用這樣的方式去激勵孩子,也就不會有效果了。
樊登:其實過去的社會也不太具有確定性,人類的整個歷史就是在不確定性中發展。如果你不能調整你的價值觀,去接納不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共舞,把人生當作一個無限的游戲來看待,那你永遠都會焦慮。所以這是很多家長格局的問題,你的格局把孩子限制到了防守的狀態,他就不會主動出擊。
付立平:而且這樣的話,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家長就把孩子的需求拉到了最低的層面——生理需求,那其實對孩子來講,他是不可能產生持續動力的。所以我們在培養孩子的學習內驅力的時候,我們是讓家長去系統了解,怎樣讓孩子產生自我意愿,以及從短期到長期,家長可以用什么樣的方法持續地幫助他。包括我們剛剛講的鼓勵,以及建立長遠目標感、社會價值感,在這幾個方面,我們都會給到一些具體方法。
樊登:太好了,如果家長把這些招用上了,調整了自己的價值觀,我相信內驅力這頂白色的帽子就戴上了。那接下來,第二頂帽子是什么?
付立平:我們第二頂帽子講的是情緒自控力。剛才樊老師講了,一個孩子在精神穩定的狀態下,他的所有內在能量都會用來自我成長,但如果他在一個情緒對抗的狀態下,他的很多能量都會用來解決一些安全問題,比如跟父母的沖突,甚至跟他人的沖突。
但其實培養情緒自控力,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培養對象是家長自己。經常有家長說,付老師你講的這些方法都很好用,但操作起來還是會遇到問題。比如聽我們課的家長就會說,老師你講得都對,但是熊孩子分分鐘把我惹生氣了,我急了。在這種情況下,所有的方法就都不管用了。所以其實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家長首先作為一個榜樣,怎么樣去控制自己的情緒。家長要專注于跟孩子一起解決問題,而不是和孩子進入情緒對抗的狀態。
所以,在情緒自控力這部分,其實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家長首先認識情緒。有情緒很正常,也不是說你就不能生氣了,生氣特別正常,但有了情緒之后你該怎么做?這就是我們要講的情緒的積極暫停。
樊登:這部分有一個概念,我們在其他書里講過,叫述情障礙。很多家長不會識別情緒,他把所有的負面情緒、壓力,全部識別為憤怒。比如明明是擔心、擔憂、焦慮,或者是關懷,他都能夠識別成憤怒,因為他不會用分門別類的方式來表達。
付立平:在一個家長的活動上,我們做過一個互動叫梳理情緒詞匯。大家基本上只能說出“生氣”“高興”“煩惱”“痛苦”這么幾類,但后來我們讓大家去梳理情緒詞匯,發現情緒詞匯其實非常多。所以首先,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都需要對情緒有基本的識別能力。
樊登:我看書里有一張圖,畫了各種表情的臉讓大家認。
(當我們不知道孩子此刻是什么情緒時,可以對照情緒臉譜圖識別。當孩子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情緒時,可以讓孩子指出自己的情緒臉譜圖,我們就能和孩子進一步確認溝通。)
付立平:我覺得尤其對孩子來講,情緒識別特別重要。其實我們在這本書里會建議家長,你在家庭中,要通過各種方式讓孩子從小對情緒有識別能力。比如把這張圖貼在家里,讓孩子知道他現在的感受是什么,可以表達出來。
樊登:有一個心理學實驗:在學校里,心理學家拿畫上的臉給孩子們看,讓他們判斷這個是高興還是不高興。最后他們發現,無法識別那些表情的孩子,往往是校園小霸王——他在學校里打別人,他不覺得有什么問題,他說“我沒有把他弄疼”,他感受不到對方的傷痛。我們講過兩本書,大家可以參考聽一下,叫作《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還有《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就是教大家怎么幫助孩子學會識別情緒。人只有能夠識別不同情緒,他的情商才會高。
付立平:是的。而且對家長來講,你受到成長環境的影響,在你自己已經形成的私人邏輯里,對于情緒這件事情會有強烈的自己的認知。比如你覺得某種情緒是負面情緒,那它就一定是不好的,所以你本身對情緒的接納能力就是比較弱的。你在教養孩子的時候,一旦遇到情緒問題,就特別容易跟孩子發生沖突。我們形容的時候叫“大腦蓋子打開”,就是你的原始大腦和你的情緒腦在工作,你的理智大腦基本處于不工作的狀態。
樊登:那怎么辦,有什么好的辦法嗎?
付立平:家長一定要在家庭中去練習情緒的積極暫停。我們會給到家長們一個工具,叫情緒的積極暫停角。你可以在家庭中布置一個環境,作為你的情緒暫停角。當你有情緒的時候,你先認知、感知到自己現在是有情緒的,自己“大腦蓋子是打開的”,然后可以去情緒暫停角冷靜一下。在家里面,有的媽媽會把情緒的積極暫停角放在自己的臥室、書房;爸爸會放在廁所、廚房,因為他要抽煙;孩子可能會放在桌子底下。每個人都有讓自己感受好起來的一個場景。
然后是暫停情緒的具體步驟。第一步叫作情緒識別,就是意識到“我現在很生氣”“我現在很沮喪”“我現在很憤怒”。這個叫情緒的識別。
第二步叫作情緒的歸因,這個特別重要。很多家長跟我說,付老師,你看我們家孩子不好好寫作業,搞得我特別生氣,他把我弄生氣了。我就跟他們說,孩子的這個行為是你情緒的誘發事件,但是產生情緒的人是你自己,所以我們要跟孩子說的是“我現在感覺很生氣,但這是我自己的問題”。就是你一定要去做情緒歸因。很多家長都特別容易把孩子作為情緒的“背鍋俠”,讓孩子感覺特別有壓力,特別有負罪感,其實這個是特別不好的。
第三步,有了情緒的歸因之后,再跟孩子說情緒的處理——“我現在需要去我的情緒暫停角,讓我自己感受好起來”。
最后一步也特別重要,叫安全感的確認。家長要告訴孩子“當我感受好起來之后,我會再回來跟你一起解決問題”。但我們有很多家長特別愛說“我再也不管你了,你自己看著辦”,其實對孩子來講,他會有一種內在的被遺棄感。情緒的積極暫停,其實是為了讓自己的理智大腦恢復工作,然后跟孩子解決問題。如果你這樣做了,那孩子其實也會學到這一點。
樊登:我覺得您這個方法比我的方法實用。我平常總跟大家講的方法就是,你不用生氣,沒什么好生氣的,因為你看我從來就不生氣。
付立平:我今天早上剛聽你講書,你說人有很多感性煩惱,為什么大家會有這么多感性煩惱。
樊登:這是稻盛和夫(日本京瓷創始人)講的。稻盛和夫說,創業的人不要有感性的煩惱。但這個要求極高。您這個方法適合更多的人。
付立平:很多人問我,付老師,你自己做家庭教育的,你是不是不會跟你女兒大聲說話?我說并不是,我也會的。因為有時候你肯定會在一些瞬間里突然情緒爆發,這跟你自己成長的私人邏輯有關系。我對于錯誤,或者做得不夠好這件事情的容忍度不太高,是因為我自己從小就被貼了太多優秀的標簽。我整個中學階段只考年級第一,我就沒有辦法接受自己是第二名這件事情。那有了孩子之后,我就重新要去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
但是在我女兒的某些事情上,尤其她上中學之后,有時候我會產生情緒。比如我有一次給她講題,我就覺得這不是很簡單嗎,然后說話的聲音就變大了。但這個時候我女兒會提醒我,她說,媽媽,我現在感覺你是有點生氣的,你需不需要自己去調整一下。然后我說,哦,好的。
樊登:這孩子將來能當領導。
付立平:她就很冷靜地跟我說了這些,然后我就察覺到了,我就自己先去冷靜一下。所以對大部分的家長來講,有情緒這件事情是非常正常的,大家不用自責。
樊登:但是情緒這一部分非常重要。很多人是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在跟家長斗智斗勇,就是進行情緒對抗,或者互相斗爭。孩子有很多事不讓家長知道,假裝在學習,實際上在玩游戲等等,會有很多的手法。但我們家完全沒有這些問題,孩子要玩游戲可以當著我的面玩,這很正常。父母不會成為他的一個外在壓力,他不需要分一大半的精力來對付我們,學習效率就會高。但是我們很多家長,自己變成了孩子的阻力,孩子除了要應付那些題,還得應付一個吼叫的媽媽,孩子感覺旁邊有個炸彈隨時要爆炸。
付立平:所以我們在講情緒自控力的時候,會給到一些特別實用的方法。一個普通家長,或者一個正常人類,大家都是適用的。有情緒不可怕,大家也不用自責,也不用擔心,但是當你有情緒的時候,你要學會處理情緒。你吼孩子一頓,其實無非就是在發泄你的情緒而已。
樊登:這就是一種投射。我經常用“投射”這個詞,就是你把你心中的憤怒、你心中屈辱的感覺,全部投射在這個孩子身上,說“媽媽有沒有跟你說過”“我跟你說過多少次”,這兩句話我們一聽就知道,她在把責任推卸到孩子身上,她在說“你不能怪我”,仿佛有一個人會怪誰。
付立平:是,因為這個就是大家的成長經歷里面形成的邏輯。
樊登:其實你已經長大了。
付立平:對,但你還有一個內在小孩,你總覺得孩子的錯是你的錯,是你的責任,你不能正視這個問題。
樊登:你覺得“我不應該是個壞媽媽”,但實際上你吼他的時候,你才是一個壞媽媽。這種心理真的很有意思,大家要懂點心理學。而且雖然我剛才講,付老師講的這個方法很好,但它是權宜之計。我們真正的目標是要正確地理解孩子的錯誤,不升起憤怒的念頭,這才是我們應該達到的境界。
付立平:所以在“情緒自控力”這一章里,我們也會講到一點,就是孩子要從錯誤中學習,要有效犯錯。你別因為孩子有一點點做得不如你的期待,做得和你認為的那個正確答案不一樣的時候,就產生情緒。其實錯誤對孩子來講是一個學習的機會,關鍵在于家長怎么引導。如果這個錯誤一發生,你就開始和孩子起沖突了,那就變成無效犯錯了。
樊登:好。第三頂帽子是什么?
付立平:當我們有了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和狀態,有了好的情緒之后,其實還有一點很重要。我們可以倒推一下,就是你希望孩子最終成為什么樣的人,反過來再看孩子需要形成的能力是什么。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自主和自律。我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很多關于學習的沖突,都在于孩子的學習習慣有問題,不能自己進行時間管理。
樊登:該黃色帽子了——自控力。
付立平:對,就是習慣的自控力。我什么時候該學習、什么時候該玩游戲,我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如何保持專注、高效,這就要求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和自我成長的習慣。我認為在養成習慣這部分里,有一個很重要的能力就是時間管理能力。我們有一個工具叫作日常慣例表,讓孩子從小對于自己的事情有自我決定權,我自己安排我什么時候該干什么,而不是全部都由家長說了算。
我們講日常慣例表的時候,大部分家長對孩子自己的日常行為非常擔憂。家長說,你看我們家孩子回來看電視看到很晚,還一直玩游戲,就是不學習、不閱讀。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抱怨。然后家長就說,付老師,我們學了這個日常慣例表,回家就趕緊讓孩子用這個方法,你不是說這個方法很好嗎,為什么孩子用了三天就不用了?我就去問他,那你是怎么做的?他說,我就幫他把時間都安排好了,然后把這個表貼在他書桌前。我說,那是你安排的時間表,對孩子來講,那是個任務,孩子沒有體會到自主感,不覺得是自己的事。所以我們在養成孩子習慣的過程中,其實有很多時候是我們家長的錯誤做法,讓孩子原本天然趨向于做得更好的習慣被破壞掉了。
樊登:還有很多家長特別奇怪的是,有了時間表以后,家里就變成監獄了,孩子到點了就必須干什么。因為家長覺得只要突破了這個時間表,那就是孩子不負責任,那就是孩子沒有自控力。
付立平:它就變成了道德問題。
樊登:你換位思考一下,你長這么大,是個成年人了,然后有一個人要求你必須按照時間表嚴格執行,那活著有什么意思呀?你的整個人生被一張時間表給掌控了。所以,時間表是幫助這個人的,是他自己給自己的一個提醒,我大概什么時候該干什么。假如這局比賽沒結束,我就多看一會兒,不需要向你們請示,因為這張表是我的,不是你們的。
付立平:對,我會知道我接下來要怎么辦,怎么調整它。
樊登:所以一定要尊重孩子,相信他自己安排時間的能力。這個很重要。
付立平:其實做日常慣例表,不是家長給孩子布置的一個任務,而是要讓孩子學會對他自己的事情、自己的時間有掌控感。即便在這個過程中他會犯錯誤,他會進行自我調整。這是他成長的過程。家長不要想著全部都必須正確、完全正確,否則就會變成您剛才形容的監獄式生活。
樊登:我每次說這個,就會有家長說,但是我兒子一玩就沒頭,他能一直玩到睡覺,都不寫作業呀。這種情況您怎么辦?
付立平:我們講到,雖然做日常慣例表是要讓孩子對時間有掌控感,但在孩子養成習慣的過程中,你依然要做一定的跟進執行。但這個跟進執行是非常講方法的。第一,就是你發自內心,是否真的信任孩子是可以去執行的。其實有很多家長是非常不信任孩子的,所以他依然像個監工一樣,不怕自己辛苦、麻煩,不停地去提醒孩子。其實,一旦孩子做了日常慣例表之后,你首先要表達信任,一定要相信孩子是可以按照自己的規劃去做的。
第二,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家長還要注意一點,就是當你去提醒孩子的時候,你要講究方法。有的孩子可能確實會玩很長時間的游戲,因為游戲確實很有吸引力。那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家長要提醒孩子下一項安排,我們給家長兩點建議。
第一,要提前一點時間去提醒他,不能到點就去提醒他“你要馬上放下,立刻放下”,這是做不到的。你可以提前十分鐘、五分鐘去提醒他一下,“你注意一下,你的日常慣例表的下一項安排是什么”。第二,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尤其在孩子早期形成習慣的時候,家長的語氣要溫和,態度要堅定。但我們很多家長都反過來:語氣不溫和,會特別生氣地說“你看,你就是說話不算數,你又如何如何”;態度也不堅定,孩子一哭二鬧,就說“那好吧,你再玩會兒”。所以在早期的時候,家長要提醒孩子日常慣例表的下一項安排是什么。
樊登:您說的早期有多早?
付立平:所謂早期,其實不是指年齡,而是指你用這樣的方法去幫助孩子形成習慣的階段。
樊登:剛開始用的時候?
付立平:對。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就會去思考怎么樣安排日程更合理。因為我們還要跟孩子說一句話,就是我特別理解你想繼續玩,因為確實很好玩,那你的日常慣例表做完之后,是可以有個復盤的。不是一張表做完,孩子就一直照著做了,不能調整,而是在開始執行之后,你可以跟孩子約定,三天、一個星期或是多長時間,孩子可以自己調整慣例表。如果孩子覺得哪里不合理,是可以去重新調整自己的安排的。
我女兒最開始做日常慣例表的時候,她就把每一項事情都安排好,比如五點到六點閱讀,六點到六點半吃飯,然后再玩耍一會兒,七點以后干什么,把每一個時間點都安排得特別緊。然后她用了一段時間之后,跟我說,媽媽,我感覺每天都被時間追著跑。因為上一件事跟下一件事之間,時間很有可能卡得不那么準確。然后我說,對哦,看起來你感覺很難受,那你想想看,你要怎么調整一下它。后來她就在兩件事情之間,安排了一個緩沖時間段,比如十分鐘或者二十分鐘,她就感覺自己舒服多了。有時候慣例表也會被打破,就像您剛剛說的,不是安排了就一成不變,但即使被打破,也是在一些特殊情形下。我們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在特殊情形下,慣例表也是可以調整的。
樊登:那您有沒有遇到過那種打游戲成癮的孩子?
付立平:有,非常多,這個是家庭中特別大的一個問題。
樊登:那這種應該怎么調整呢?
付立平:其實我們在講抗逆力的時候,會講一點,叫作抵抗虛擬感。我記得網飛拍過一個紀錄片,叫《智能陷阱》。我跟我女兒看過這個片子,就是講互聯網對于人的吸引力。如果你要完全杜絕孩子去做這件事情,你就是在對抗人性,這是很難的。對孩子來說,他對網絡,尤其是游戲的依賴,其實是因為他在虛擬世界中,獲得了很多愉悅感、歸屬感、勝任感,那他對虛擬世界當然就會很沉迷。其實你反過來想,如果他在現實生活中,能夠通過跟父母、同學、老師之間的互動獲得這些感受,那他就會相對減少對于網絡的依賴。
但如果孩子已經形成對網絡的依賴的話,我們也會給到大家一些方法,比如有限的屏幕使用時間。家長們還是要用這樣的一些工具的。
樊登:我經常感覺到家長和手機,也就是所謂的虛擬世界,是在爭奪孩子的注意力。實際上,如果你真的研究腦科學,你就會知道成癮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實成癮的孩子,正處于一種壓力很大的狀態,他必須要獲得那個多巴胺,否則他受不了。
所以你在搶奪孩子注意力的過程中,你應該讓他的現實世界變得更溫馨、更有愛,讓他更有獲得感,讓他分泌多巴胺,讓他覺得興奮、開心。而我們看到大量的網絡成癮性孩子的家庭,就是經常對孩子批評、嘮叨、辱罵、諷刺、挖苦,甚至是暴力威脅。
包括在學習上,有的家長都是用獎品來和孩子做交換:你要是考得好,我再給你買鞋;考得不好沒有。這就是一個交換,是暴力威脅。這就會導致在現實生活當中,他根本無法分泌多巴胺,他會覺得痛苦、壓力很大,然后還會和家長博弈。
付立平:對,這個時候如果你還不讓他用游戲去緩解一下,可能情況會更糟。
樊登:這種情況下他一定會去玩游戲,因為游戲好玩。
付立平:因為那是人類的正常需求。
樊登:咱們這就等于直接跳到“抗逆力”這塊了。“抗逆力”這章里還有什么別的內容?
付立平:其實“抗逆力”這章里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孩子遇到的困境和挫折,還有剛剛我們講的各種不確定性,這個是特別常態的。有一段時間里,我們在社會新聞中看到很多孩子,因為遇到一點點挫折,就做出一些非常負面的行為,讓人感覺很痛心。一方面,作為家長,平時給了孩子太多負面的東西。另一方面,從孩子的心理來講,他們應對挫折的能力比較差,相對來說玻璃心的狀態比較多,而不是一個有彈性的心理狀態,所以心理修復力會比較差。還有就是,這也和孩子看待一件事情的角度有關。有一個工具叫ABC法則*,就是幫孩子樂觀地看待困境。孩子是積極樂觀地去看待一件事情,還是用非常消極的思維方式去看待一件事情,結果是不同的。
*ABC法則
A(Adversity):客觀描述遇到的負面事件。
B(Beliefs):寫下自己對負面事件的想法。
C(Consequence):記下負面事件發生之后的感受、反應。
孩子會產生負面情緒,是因為某種想法B觸發了感受C。如果孩子能夠找出想法B,他就可以改變自己的感受C。
所以我們會建議家長,要教會孩子換一個角度,用另外一種思維方式去看待同一件事情。比如這次考試考得不太好,那應該怎么看待它。我女兒剛上中學的時候,數學考試經常充滿了挑戰。她回家以后跟我說,這次考試我沒考好,我想了一下,是這幾個知識點我沒有掌握,這個題的練習我沒太搞明白,我決定明天去找班上考得特別好的同學,找數學老師問問,把知識點弄明白。這樣,她就擁有一個解決問題的心態,她看到的是我還有哪些地方不會,那我就去解決它。但是如果她說,我真的不行,我就沒有學數學的天賦……那她就會非常沮喪,在這件事情上就會陷入沮喪的狀態。所以,一個負面的事件發生之后,孩子怎么看待它,其實是可以練習的。家長知道之后,也可以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心態。就像您剛剛說的,孩子犯錯誤,你不會感覺焦慮,是因為你看待問題的方式和角度就是積極的。
樊登:錯誤是學習的機會,有錯誤才有學習的機會。
付立平:是的。但是如果你沒有經過這樣的練習,就很難轉變自己的思維模式。因為成年人的很多行為都是一種已經形成慣性的私人邏輯。既然已經形成了,要想改變自己的認知方式真的是需要練習的。所以我們給到家長的建議就是重新去認知。
樊登:在“抗逆力”這部分里,我想提一個話題。過去有很多人,包括公眾人物,他們當然不是教育專家了,所以做出了錯誤的示范。他們說,你要想提高孩子的抗逆力,你必須給他增加很多逆境,你得打擊他,甚至還有人說,你現在不打他,他出門被別人打,他受不了,所以我得怎么怎么樣。您對這個觀點怎么看?
付立平:我其實特別不認同這個方式。我認為對所有的孩子來講,我在“抗逆力”這章里講的最后一個部分,就是作為家庭、作為父母,你是否給了孩子一個心理的安全港灣。心理的安全港灣就是無論我遇到什么挫折,即便這個世界都與我作對,但是在我的父母那里,在我的家庭中,我都是可以得到包容、愛和關懷的。對孩子來說,這是他人生的底線。
樊登:這種孩子抗逆和抗挫折的能力會更強。
付立平:一定是很強的。無論遇到什么問題,他都覺得不是事兒。
樊登:反過來,如果這個孩子在家里邊經常被父母體罰、暴力、折磨,給他設定無法完成的目標,這個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反而會更差。
付立平:這種心理狀態就特別脆。因為他的精神狀態常常處在一個緊繃的狀態,像繃緊的橡皮筋,或者說像玻璃一樣。如果你在家庭中,天天讓他處于緊張狀態,那他的心理就會變得很脆,外力稍微一來,馬上就碎了。但如果他的心理是橡皮狀態,摔一摔也沒事。
樊登:我是學金屬材料和熱處理的。金屬材料和熱處理專業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叫作“疲勞”。什么叫“疲勞”呢?就是這個材料放在這兒,你說我要鍛煉它的韌性,怎么鍛煉呢?掰,就使勁掰。在這個過程中,你覺得你鍛煉了它的韌性,實際上它“疲勞”了。你表面上看不出來,但是如果你用顯微鏡去看里邊,它其實是有裂縫的,產生了細小的裂紋。這時候如果再有一個外力輕輕一掰,它就會突然斷裂。一塊鋼鐵會突然之間斷掉,原因就是你之前沒事干就瞎掰它,造成了“疲勞”。
付立平:這跟孩子的狀態特別像。
樊登:所以這些純民間的、簡單直接的想法,覺得“我不打他,別人打他就受不了”這種是極其錯誤的,因為人生本來要面對的困難就已經足夠多了。就像我兒子他們這些成績好的孩子,他們也要面對很多的挑戰、挫折,這些就已經足夠他們去練習了。你根本沒有必要再人為地制造恐怖的氛圍,這會導致孩子過早地“疲勞”。
付立平:其實反而會帶來更加糟糕、負面的效果。
樊登:所以抗逆力的核心其實是愛、尊重、信任,這些東西才是抗逆力的核心,而不是把孩子帶到沙漠里走。
付立平:不是去反復磨煉,而是讓他在遇到挫折的時候,有一個軟著陸。他在家庭中、在父母那里,他是可以得到一個軟著陸的,這對孩子來說是蠻重要的。
樊登:當然,你說讓孩子參加一些具有挑戰性的活動,比如戶外徒步之類的,都沒有問題。但是你不需要吼他,你不需要故意地欺負他。你可以跟他一塊兒面對大自然的挑戰,共同努力走出來,但絕對不要打他、拖著他、欺負他。
付立平:我特別認同你的這句話。我們有時候說,大人吼孩子,其實無非就是大人在感受上面,覺得自己比孩子強大。但是為什么孩子到了青春期,家長的困擾就變多了?因為孩子長大了,這時候家長在力量對抗上面不占優勢了,吼他不管用了。所以這個時候,家長就會束手無策,就會覺得教個孩子太難了。所以,我們在你還可以跟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保持情感連接的時候,你一定要用對方法。
在培養孩子逆商的時候,我覺得家長要掌握幾個比較重要的小技巧。第一,當孩子遇到困境的時候,你要好好說話。你要考慮孩子的感受,別上來就批評、指責,這讓孩子感覺特別糟糕。第二,你要讓孩子知道,犯錯誤也是可以的。因為我們常常讓孩子感覺到的是,我不可以犯錯,犯錯就意味著我的人生是特別糟糕的。甚至有些家長會無限放大孩子的錯誤,說如果這樣下去的話,將來就會如何如何,你會怎么怎么樣。而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犯錯誤也是可以接受的。第三,家長要幫助孩子一起,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專注于解決問題,去學會怎么樣才能夠做得更好。這是家長幫助孩子的三個步驟。你記住了這個原理,那你在做的時候,就照著這個方法去做,這是可以幫助孩子,讓他的心理變得更強大的方法。
樊登:我們叫“吃一塹,長一智”。
付立平:對,就是當孩子犯了一個錯誤,如果你只是給孩子很多的批評,讓他覺得不能犯錯,那他在今后的人生成長過程中,但凡犯了一小點錯誤,他的那種自我負疚感就會特別強烈,特別容易出現一些極端的選擇,這其實是我們都不愿意看到的。
樊登:而且他會躲避艱難的任務。
付立平:因為他覺得,只有不犯錯的時候,我才是個好孩子。
樊登:孩子就會不做難題,不參加挑戰,各種各樣的比賽能推就推。
付立平:只做他熟練的,只做他確保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
樊登:非常好。最后一頂帽子是大家最期待的,就是學習競爭力。為什么把這頂帽子放在最后呢?
付立平:其實如果你解決掉了前面所有的問題之后,孩子就自動地進入了一個“我要自我成長”的過程。但無論是學習也好,成長也好,這其中還是要遵循一些科學原理的,比如剛剛樊老師講到的腦科學。所以孩子在學習的時候,還是需要用一些科學原理。比如孩子要想有好的學習能力,他就要有好奇心。他要保持對這個世界的好奇,要永遠保持提問的能力,因為有提問能力的孩子才會真的去思考。
還有一種能力,我非常建議家長一定要特別重視,就是深度閱讀力。閱讀力就是學習力。我講的學習競爭力大部分是底層能力,我肯定不會講太多學科上面的方法,但我講的都是底層能力,包括提高知識的留存率。很多家長說,我們家孩子也特別用功,花很多時間學習,但是他的學習成績不好,是不是因為遺傳基因的問題,是不是天生就不會學習?其實都不是,他有時候是學習方法的問題。所以我會給到孩子們、家長們一些相應的方法,培養孩子的通用的底層能力,去提升孩子的學習效率。
樊登:這部分有幾本書可以推薦給大家,一本是我講過的《認知天性》,就是專門講人為什么學習能記住,為什么記不住,怎么樣能夠提高學習的留存率。還有一本書叫《考試腦科學》,也是從大腦的結構告訴我們,怎么樣能夠騙過我們的海馬體,讓我們覺得這個知識是生死攸關的,這樣才能夠記得住。這是兩本很有意思的書。所以,如果你保持了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能主動地對外輸出,并且還能獲得成就感,他的成績自然就會慢慢提升。
付立平:對。前兩天我在跟我女兒聊天,我問她,你希望以后從事什么樣的專業,她就說,我想學習人類學。我說,為什么?她說,因為我覺得人的行為是非常有意思的,想知道人所有的行為是怎么來的。她就覺得這個很有意思,會很樂意去觀察別人。在同學間,她也經常給同學做“心理咨詢”。那在這個過程中,你就會發現,孩子會自己去學習。有一個階段,在她小學的時候,她為了幫助新轉學來的同學解決跟其他同學的交往問題,就回來跟我說,你能給我幾本書嗎?然后我就去給她買了DK出版公司的《心理學百科》,她就去看了。她看了之后,就想到一些方法是可以嘗試的,就到班上給同學用。她就是抱著這種想解決問題的心態,知道自己要通過各種方式去尋求答案,那她就會始終保持學習的動力。她想了解任何一個門類、任何一個新知,都會主動地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去尋求答案。
樊登:這部分有幾個很重要的方法。第一個,就是你一定要給孩子創造對外輸出的機會,讓孩子用他的知識幫助別人,在班上講出來。我兒子有很多好朋友,我經常鼓勵他說,你可以幫幫你的好朋友,他數學沒考好,你給他講講。所以他自己找到了用知識來幫助別人的樂趣,倒逼他更需要把每個知識點都搞明白。這種方法既能幫孩子找到成就感,又能夠幫助孩子記憶。這也就是費曼學習法(通過復述概念并反饋結果來加強記憶),知識的輸出是非常重要的。
我做了樊登讀書以后,講了幾百本書,對我的幫助極大。過去我讀書讀完了,可能過幾年看過的書就忘了,不記得了。但是現在你要把這本書講一遍,那你過幾年還能記住三分之一。所以這個方法對于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要讓他的大腦產生大量的摩擦。輸出的過程就是產生摩擦的過程。有的孩子看起來很勤奮,一直抄書,然后拿筆在書上劃。
付立平:我們家長就讓孩子用閱讀時間來摘抄。
樊登:對,這就叫作看起來很勤奮。雖然花了很多時間,但問題是他所做的這個工作,沒有讓大腦產生摩擦,沒有讓它使過勁兒。他應該把書本放在一邊,用腦子想,或者默寫,或者講出來,這都能讓大腦產生摩擦。
付立平:他要鍛煉大腦的思維能力。我剛才講閱讀力的時候,有很多家長會說,我們家孩子也看很多書,那為什么他的輸出能力、表達能力不太好呢?我說,因為他做的是淺閱讀,并不是做了一個有思維過程的閱讀。
樊登:所以我覺得,一個家長與其花很多時間、很多錢去尋找上輔導班的辦法,不如在自己身上投入一點精力,讓自己稍微懂一點教育的原理,把這五個部分翻來覆去搞明白了就好了。每一個部分里都給了大家很多工具。
付立平:有原理、案例、場景、工具,還有細節。
樊登:對,你去用就好了。你要相信什么呢?你要相信,每一個孩子內在的潛力是非常大的,千萬不要覺得我的孩子沒這個基因,或者沒這個環境,和別的孩子不一樣。在任何一個環境下,只要這個小屋子里有愛,父母是開明、開放的,是愛學習的,是自己在不斷進步的,這個孩子就能夠創造出奇跡。
付立平:是的。所有的孩子天然都是一顆好的種子,家長作為土壤,只要別做很多破壞性工作就好了,最好還能給孩子一點助力。就像我們說的,家長不要成為孩子人生的阻力,不要成為孩子人生的天花板,而要成為他人生的助力。如果你能使用一些好的方法,改善自己基本的認知,那其實就能激發孩子身上的潛力。
樊登:對。書上還有一個二維碼,掃碼可以聽付老師在樊登讀書開的一門課,叫《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力》,在我們新父母的欄目里。歡迎大家到樊登讀書去聽付老師進一步的課程,也感謝付老師拿時間跟我們分享這本新書,收獲很大,謝謝您。
付立平:謝謝樊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