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贊美日本媽媽,把家務料理得井井有條,一個人帶兩孩子也不在話下。
下面很多人跟帖說:“那是因為日本媽媽不用工作,把所有時間心思都花在家里。更重要的是,老公工資直接打到她賬戶上,讓她可以隨心所欲操持家務且沒有危機感。中國媽媽如果能有此待遇,不缺錢,不缺時間,不用工作還沒有危機感,那做的肯定不比日本媽媽差。”
我覺得有道理。
毛主席說“婦女能頂半邊天”,對于中國的普通老百姓而言,雙職工才是好家庭,大多數中國媽媽在生完孩子后還是要工作的,“老人幫忙帶孩子”變成了一個社會現狀。
都說隔代育兒不好,可不是每個家庭都請得起保姆。就算請得起,也未必能找到稱心如意,比長輩更放心的育兒人選。在保姆行業還不夠規范的今天,隔代育兒可能是大多數家庭更愿意選擇的育兒模式。
我接觸了很多婚姻危機的案例,最后得出一個結論:隔代育兒容易引發婚姻危機,但這個危機其實是可以預防的。假如我們能認清,隔代育兒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隔代育兒所成的家庭關系錯位和心理錯位。
01
家庭關系錯位:婆媳矛盾和“愚孝男”
為什么會有婆媳矛盾?除了那些天生互相看不順眼的婆媳以外,大多數矛盾都產生于帶孩子的過程當中。
帶孩子本身就是一項工作。
如果你把兩個員工長期放在同一崗位上,做好了沒有薪水,做壞了卻要承擔責任,那兩個人很難沒有矛盾。
出于對孩子的愛,婆媳在帶孩子方面都有天生的思想覺悟,可再高的覺悟也難以抵擋人性的弱點。
我曾經聽過一堂管理課,講到小微企業的管理方法,其中有個損招叫做“挑撥群眾斗群眾”。假如你不想給太多工資,又希望員工多干活,為你馬首是瞻,怎么辦呢?那就故意讓兩個員工的工作有所重疊,讓他們斗去。
他們會相互為敵,相互在背后打小報告。意識不到壓榨自己的人是領導,是公司,而是會把憤怒積壓到另一個員工的身上,覺得是因為他做的少了,才導致自己那么辛苦。
這時候領導就成了判官,無形之中被抬高了地位。員工想不到要反抗你,而是始終把對方當成敵人。
隔代育兒造成了一個很有意思的錯位:婆婆(或姥姥)接替了爸爸的工作,媽媽和婆婆平分工作,因此相互為敵,爸爸意外成為“判官”。
婆婆也好,媽媽也好,全都意識不到:工作量大是因為該參與的人沒參與進來,而是互相指責,互相到男人那里去告對方的狀。希望男人能意識到自己的辛苦,察覺到對方的不是。
這樣一來,無形之中抬高了男人的地位,模糊了矛盾的重點。
但男人不是領導,他也沒有耐心聽你們整天互相抱怨。他十有八九會維護母親而不是妻子,理由很簡單:因為婆婆接替了他的工作。也許他并不愚孝,只是比妻子更清楚其中的錯位關系。
正常情況下應該是婆婆跟他斗爭。但婆婆不會跟兒子斗爭,只會跟兒媳婦斗爭。因為:1、維護兒子是本能。2、關系錯位,相互為敵。
很多女人意識到自己搞錯斗爭對象的時候,為時已晚。因為跟婆婆之間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而男人又習慣了無事一身輕。
要想解決這個錯位,首先就應該擺正態度:
1、撫養孩子是爸爸和媽媽的責任,而不是媽媽和奶奶的責任。
2、沒必要在丈夫面前打婆婆的小報告,而是應該要求他參與進來。
3、婆婆的一切辛苦一切勞累,都是因為兒子沒有盡到做爸爸的責任,而不是因為兒媳婦。
4、作為男人,如果你不想家無寧日,那就主動承擔起育兒職責。
02
關系錯位:為什么男人會無事一身輕?
我們來還原一個普通家庭的育兒場景:
媽媽生完孩子以后就開始休產假,媽媽的產假有四個月,爸爸的陪產假只有一星期。于是爸爸上班以后,爺爺和奶奶提議讓爸爸睡到另一個房間去。
理由是:爸爸第二天還要上班,不能受影響。而且爸爸睡在一起太占空間,翻身會壓到孩子,打呼會吵到孩子,這樣大家都睡不好。
媽媽覺得有道理,于是妥協了。可是一夜起床幾次喂奶、哄睡。正常人都能被折騰出精神問題,何況是一個剛生完孩子,身體虛弱、情緒不穩定的女人?
媽媽的怨念越來越大,抱怨也越來越多。好不容易熬到產假結束去上班,可孩子卻已經習慣了跟媽媽同床,床上沒有了爸爸的位置。看重親子關系的中國女人只好繼續接受“母子同床”的育兒模式。
當媽媽被孩子折騰得夜不能寐的時候,爸爸在那里刷手機,跟女同事聊天,跟男同事玩游戲,偶爾進來遞杯水表示關心。
一個焦頭爛額,一個放空自我。
等孩子好不容易長大了,妻子覺得“OK,我們可以同房了”,可丈夫卻不愿意再睡回去,他習慣了分房的自由。很多外遇也是在此時埋下種子。
我經常會提醒讀者:在育兒分工上必須有主見,不能被長輩的意見牽著走,警惕關系錯位。該拒絕的時候要果斷拒絕,被動接受以后再拒絕就很困難。
我認為孩子一出生就應該父母共同陪夜,這是讓男人參與育兒的最好時機。就算他不能喂奶,也完全可以幫忙哄睡,換尿布,擦洗,做一切他力所能及的事。
如果他有類似打鼾癥,給你跟孩子造成困擾,必須分房。那也可以在他枕邊放個手機,夜里接到電話隨時起來幫忙。
你可能會問:“他不愿意怎么辦?”
不要指望男人天生有參與育兒的覺悟。他們沒有經歷過十月懷胎,沒有感受過分娩和哺乳,體內也沒有分泌出催產素(促進母愛作用),他們對孩子的感情是后天培養的。有些好男人可能會積極參與育兒,但大多數男人不積極,你不讓他帶孩子,他樂得無事一身輕。
拿出你的女主人姿態來,直接提要求,給他分配任務。提十次拒絕五次,沒關系,繼續笑著提,撒嬌作嗔達到目的也行,一直到他習慣于做某件事為止。但是不要抱怨,你在抱怨的同時也就相當于接受了“他不會去做這件事”。
不要以為“一個人焦頭爛額,好過兩個人一起受苦”,也不要因為怕麻煩而變相允許男人撂攤子,寧可讓他幫倒忙,也好過不幫忙,幫著幫著他就駕輕就熟了。婚姻里頻率一致很重要,頻率不同很容易出問題。
爸爸參與夜間育兒,媽媽得到更好休息,抱怨減少,心態更加平衡,從而更能體諒老人白天帶孩子的辛苦,這是個良性循環。
03
心理錯位:凡事盡善盡美
產后會分泌一種激素,促使母親高度警惕自己的孩子,這也是自然界保護幼小的方式。但這種高度警惕感,會因為隔代育兒而產生一系列矛盾。
你可能會在生完孩子以后,恨不得每件事都親力親為。任何一條關于孩子的資訊都能讓你恐慌半天,每天活在“假如我不這樣做,就是害了孩子一輩子”,以及“我該如何說服老人不那樣做”的焦慮里。
有位咨詢者跟我講述了她和婆婆因紙尿褲而產生的矛盾。婆婆覺得尿布更好更透氣,而她認為每天洗尿布實在太麻煩,紙尿褲也很透氣。可是不管她怎么向婆婆證明,婆婆都不予理睬且堅持自己的觀點,這讓她十分頭痛。
于是我讓她換位思考一下,假如三十年后,她想給孫子穿紙尿褲,但她的兒媳婦卻說“你應該給他穿AI尿褲,只要編個小程序,它就能識別孩子的需求”,可你不會編那個小程序,每編錯一次,服務商都會扣除昂貴的尿褲費用。
幾次失敗之后你忍不住說:“我兒子當年就是穿紙尿褲長大的,也沒發現有什么不好啊!”
我們終究會落后于這個時代,如同我們的公婆和父母。她們固執的背后,其實是在尋找一個她們認為不會出錯的安全區。
也許有些人喜歡接觸新鮮事物,會覺得“AI尿褲也很棒啊,我愿意嘗試”,但不是所有人都如此。
隔代育兒的心理錯位就是:我要去改變長輩的育兒觀念。
很抱歉,你改變不了。
你能改變一兩個已經很不容易了,所以必須抓大放小。
譬如尿布和紙尿褲各有優缺,不是非用不可,那就按婆婆的意思辦。但把尿的問題關系到孩子的生長發育,是你必須制止的,那你就把心思放在這上面。想想看怎么賄賂一下鄰居,賄賂一下舅媽,賄賂一下當醫生的朋友,讓她們替你來說這件事。
回到最初的分工話題上去。你想讓一個人心甘情愿承擔起責任,那你得放權給她,讓她在這件事上找到存在感。如果你一直在指導她,指責她,她就不會承擔起這件事,也不會信服于你。她會傾向于撂攤子或者跟你對著干。
裝聾作啞在婚姻里是門絕技。
1、接受“我不可能養出一個完美孩子”的事實。
2、既然選擇了隔代育兒,那就要接受它所帶來的利與弊。
3、少操點心,有時候你不去操心,孩子反而成長得更好。
其實隔代育兒最好有個距離,住得近但不住在一起是最理想的。比起育兒矛盾,生活習慣上的矛盾可能更加激烈,但不是每個家庭都有這樣的條件。
嚴重的家庭矛盾出現時,應當機立斷改變育兒模式。必要時請育兒嫂,租房搬出去,甚至短期辭職,實在不行讓老人把孩子帶回老家(如果條件尚可的話)。千萬不要心疼錢。錢沒了可以再賺,感情一旦傷害就再也回不去。
綜上,隔代育兒并不是錯,錯的是關系錯位與心理錯位。幸福婚姻需要有大局觀,男人要有,女人也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