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在你的認知中,認為什么樣的男生最容易出軌?
這是部分姐妹的心聲:
· 有人說,老實的男人沒經歷過太多誘惑,所以更容易出軌;
· 有人說,男人都是下半身思考的動物,腦子里只有啪啪啪,才更容易出軌;
· 有人說,原生家庭不健康的人更容易出軌。
各種說法眾說紛紜,每一條都好像有道理,但又不是絕對的。
· 從一而終,老實又體貼的男人一抓一大把;
· 有的人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就更珍惜現在的小家;
· 要說將出軌怪罪到性欲旺盛上,那電視劇里《我的前半生》又刷新了我們對出軌的認知,好像男人出軌也不全是因為性。
那么,如果從科學的角度,出軌的男人們有沒有什么共同點呢?
進化生物學家 David barash 博士和人類學家 Helen Fisher 博士討論了“出軌”背后的科學原理,發現“出軌”竟然跟我們的基因有關。
一條基因叫DRD4,它跟多巴胺有關,有研究發現,DRD4基因更長的人更有可能被別人吸引,甚至跟人發生不負責任的性行為。
另一條基因叫AVPR1A,掌控著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越高就越忠誠,反之則忠誠度降低。
聽起來好像有點玄學的意味在里面,畢竟我們不能在戀愛之前,先查查對方基因呀?
缺什么補什么
心理學家曾說過:出軌的實質,其實是對精神和肉體的彌補。
也就是說,“缺什么補什么”。
01. 原生家庭確實對兩性關系有影響
小的時候缺愛,就會想在兩性關系中尋找愛;缺認同,就想著在兩性關系中找認同;缺自信,就想從相處中尋找自信。
比如缺乏自信的人,如果生活中正好有一個經常打擊他的伴侶,他就會急切地需要在外界尋找認同感。
看到這里也許你會問:“他都缺乏自信了,為什么不找一個給他自信的伴侶呢?”
這是因為,很多人在愛情的選擇面前,并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不會以需求感為主。
而更多的是尋找熟悉感,以熟悉的感覺作為自己春心萌動的信號。
打個比方,如果一個男孩在幼年時期,母親嘗嘗批評他,讓他非常不自信,那他長大后,很容易被經常打擊別人的女孩吸引,因為這種感覺他熟悉。
但是這種熟悉感只是霧中看花,并不是愛情的本質,所以日子久了,熟悉感會慢慢暴露真相,而他所缺乏的需求也會愈加強烈。
說到性對親密關系的影響,科學上還真做過此類研究:
曾有研究指出,睪固酮分泌較高的男性,確實容易出軌。
睪固酮(又名睪酮),是一種體內分泌的性激素。
這項研究曾找來224名戀愛中的中年男性,實驗對象需要透露自己的性功能、不忠和身體其他變化,一周后再回到實驗室接受睪固酮檢測。
研究發現,37%的參與者曾經有過出軌的經歷,并且這些男性的睪固酮濃度偏高。
也就是說,性激素分泌過高=性yu旺盛≈出軌幾率高。
這么說也有一定的道理,性yu旺盛就需要更多、更高要求的性需求,如果需求得不到滿足,就要去外界尋找能滿足的渠道,這么一看確實比其他人出軌的概率要高一點。
但是,如果反過來想呢?
性yu旺盛的人,如果能夠滿足他對「性」的需求,讓他“吃飽”,相當于將他對「性」的幻想與現實劃上等號,那他的出軌率不就大大減少了?
由上一條,我們甚至可以衍生出一則“神圣論”,解釋為什么婚后男性出軌率比較高。
結婚后,尤其是生完寶寶的女生,由于生產后孕激素大大升高,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
這樣有可能勾起男生對母愛的回憶,從而在心理為伴侶披上一層“神圣”的面紗。
我們常說“神圣不可侵犯”,“神圣的面紗”沖淡了男生對性的欲望,將“嫵媚”、“誘惑”等形容詞只能埋在幻想里,從而為性生活不和諧埋下了隱患。
最后,我們回歸到心理學的本質上——餓了就要吃飯,缺什么補什么。
一開始身邊沒有太多的女性資源,就像饑餓中的人,首要任務是填飽肚子。
突然某一天,身邊有了充足的資源,也許是金錢資源,也許是地位的提高,就好像在長期吃不飽飯的人面前,放了一桌子的山珍海味。
足夠理智、成熟的人也許會因為責任而抵制誘惑,但不能保證所有的人都有強烈的責任感。
不如先探索愛情的本質
看到這里,也許你已經明白了,我們一直在說男人出軌的共同點,其實更多在說愛情的本質。
愛情的本質其實就是——互相滿足需求感。
美國最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分了五個層次:
· 生理需求——呼吸、食物、水、睡眠、性
· 安全需求——人身安全、健康保障、家庭穩定
· 愛和歸屬需求——友誼、愛情、隸屬關系
· 尊重需求——成就、名聲、自我尊重、他人認可
· 自我實現需求——自我實現、自我接納
不論是心理還是生理上,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總需要填滿空缺的那一角,才能長久維持愛情的穩固和平衡。
所以,與其看透男人的本質,尋找出軌男人的共性,不如先想明白:我需求的是什么,對方需求的是什么,我們是否能互相滿足。
也許,“你懂我的欲言又止,我懂你的言外之意”,才是愛情最完美的寫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