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很多婦科疾病跟寒凝血瘀有關,比如卵巢囊腫、子宮肌瘤、痛經、月經有血塊,不孕等等……
這個方子就是專門治療女性腹部瘀血積塊包塊,或疼痛,原方是湯劑,現在已制成中成藥,為丸劑。少腹,也就是小肚子,這里屬肝脾腎與小腸、膀胱經,交通錯雜,一旦形成瘀滯,會引起很多疾病。少腹逐瘀湯用于血瘀有寒所引起的月經不調,小腹脹痛,腰痛,白帶。子宮肌瘤,癥見子宮積塊堅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月經量多伴有小血塊。少腹逐瘀湯由小茴香、官桂、延胡索、沒藥、當歸、川芎、干姜、赤芍、蒲黃、五靈脂組成。對于腫瘤、包塊等病癥,中醫普遍認為是寒凝重癥,因此散寒化瘀是必不可少的治療步驟。而要散寒,必得用些溫熱的藥物才可以。方中通過溫熱的藥材:官桂、當歸、干姜等來解決腹部寒涼的問題,促進血液流動。然后,通過活血化瘀的藥材:生蒲黃、川芎、沒藥等來改善血液循環,減少血液凝聚,從而有效地解決瘀血問題,瘀血通了,病癥自然就會消失。從王清任的湯劑到如今的中成藥,后續在臨床上應用少腹逐瘀湯的加減方也治愈了很多疾病,如不育不孕,崩漏,產后持續出血,子宮肌瘤,產后浮腫,痛經等等。[現代應用]西醫診斷之閉經,癥見月經突然停閉,少腹冷痛,或有腰痛,舌黯有瘀斑,脈沉、細、澀、辨證屬寒凝血瘀者;痛經,癥見經前或經來少腹脹痛難忍,血色紫褐有塊,或痛至腰骶,痛有定處,按之不減或按之痛如針刺,舌黯有瘀斑,脈沉、澀,中醫辨證屬下焦有寒有瘀者;盆腔炎屬寒凝血瘀所致者;子宮肌瘤,癥見子宮積塊堅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月經量多伴有小血塊,面色晦黯,口干不欲飲,舌苔薄白,舌質邊有瘀點,脈沉、澀,中醫辨證屬寒凝血瘀者。以上均可使用。不孕的病因尤以胞宮虛寒挾瘀者最為多見,很多女性經期,沒有保護好身體,使寒邪入胞宮,導致瘀血阻滯了沖任、胞宮而致不孕。因此常用少腹逐瘀湯加減進行溫經散寒、活血止痛。
用水煎服,每次來月經當天起服用,連吃五天即停,下次月經同樣重復。方中靈脂有止痛之功,蒲黃生用,重在活血祛瘀。川芎、當歸是陰中之陽藥,血中之氣藥,配合赤芍補血行氣活血,散滯調經。沒藥利氣散瘀,消腫定痛。小茴香、干姜、官桂溫經散寒,通達下焦,對于體內瘀血阻滯造成的不孕很對癥。子宮肌瘤屬于中醫學中的“癥瘕”,氣滯血瘀是其主要的病因,治療上以活血化瘀,散結消癥為主。少腹逐瘀湯是治療該病的首選有效方。根據《湖北中醫雜志》報道:采用少腹逐瘀湯加減治療子宮肌瘤4例,全部治愈。方中三棱破血行氣;莪術消積止痛,與三棱同用,相互助長療效。生卷柏、益母草活血通經。諸藥配合,共奏行氣活血、軟堅散結、祛瘀之功,可有效治療子宮肌瘤。頑固性腹痛以寒阻氣滯不通,或熱灼血郁不散為多見。寒能凝血,熱能熬血,最終都會導致血脈凝澀或血瘀氣滯,久而久之就會疼痛。所以要以溫經逐寒,祛瘀止痛為療法原則。方中小茴香、炮姜、艾葉、桂枝溫陽散寒;赤芍、川芎、延胡索、沒藥、當歸活血化瘀,延胡索又兼以止痛;益母草調經兼有化瘀之功;香附理氣;諸藥共用治療頑固性腹痛的效果十分明顯。
卵巢囊腫屬祖國醫學“癥積”范疇,常由經期或產后受寒,寒凝血滯,瘀堵積聚于卵巢而形成腫塊。調理這個問題,就要理氣活血、化瘀消滯,溫宮調經并用,可用少腹逐瘀湯加味治療。
少腹逐瘀湯以小茴香、干姜、官桂溫經散寒,且官桂能溫補腎陽;延胡索、沒藥調氣散瘀,消腫定痛;蒲黃、五靈脂活血祛瘀,散結止痛,當歸、川芎乃血中氣藥,配伍赤芍加強活血化瘀調經之功。上藥合用,切合病機。慢性盆腔炎屬中醫腹痛、帶下等范疇。多因經期、產后或術后正氣虛弱,寒、濕、熱之邪趁虛侵入,凝滯氣血,致氣滯血瘀的典型病癥,方選少腹逐瘀湯進行加味治療。
每劑藥煎制9袋(每袋含藥150ml),每次1袋,每日3次,1個月為1療程。
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活血化瘀;川牛膝引瘀血下行;炒蒲黃、五靈脂、敗醬草、薏苡仁清熱解毒;多味藥材合用共奏活血祛瘀,散結之功,能有效治愈慢性盆腔炎。參考文獻:
[1]張晶, and 孫翠蘭. "少腹逐瘀湯在婦科臨床中的應用." 中國自然醫學雜志 (2002).
[2]王慧杰,呂 峰.少腹逐瘀湯加味治療婦女原發不孕癥12例臨床觀察[J].中華醫藥雜志, 2010.
為【百草益壽】公眾號添加星標
讓您隨時獲取中醫養生知識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