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時候有一位醫學家叫王清任,他撰寫了一部后世醫家褒貶不一的著作《醫林改錯》,這部著作其一準確的描述了胸腹內腔、臟器血管的位置,第二就是創造了“活血化瘀”新理論,并且應用于臨床都頗有奇效。
王清任是個很有個性的人。古代可是“人體發膚受之父母”沒人敢解剖,但是他不。他認為古代畫的臟腑繪圖“自相矛盾”,醫生診病,就得先明白臟腑,他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進行了近30年的解剖學研究活動。
第二個厲害之處,是王清任對人的大腦也有新的認識。他提出“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并且“氣”和“血”是人體中的重要物質。他治療疾病提出“補氣活血”、“逐瘀活血”的兩個治療方法。
經他總結氣虛癥狀有60種,血瘀癥狀有50種,他創造的藥方到了現在還在沿用,用白話來講,王清任就是個心腦血管通瘀的專家。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個方子,就來自于晚清名醫王清任的【補陽還五湯】。這個方子補氣活血、祛瘀通絡的功效,在心腦血管疾病中還有更廣泛的應用。
中醫認為氣和血是對立的關系,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血流得需要氣推,能讓血歸位,當氣虛時,血的流動就弱了,則會形成淤血。淤血堵在心里則是心梗,堵在頭上,就是腦梗。所以,活血化瘀是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第一要務。
藥方解析
用藥霸道
這個方子只有7位藥,而且黃芪用了足足120g,霸道吧。王清任知道治病求本的道理,黃芪用了這么多量其實就為了扶正,正氣足,邪自退。氣虛會導致血淤,將氣補足,血液流動起來,瘀就消退了。
錦上添花
這個方子也不是誰都能用。
由氣虛引發的血淤和中風,陽虛引發受寒的中風才可以用此湯,不過陽虛受寒的需要添加干姜附子等驅寒補陽之藥。
如果是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不清、口角流涎、下身痿廢,小便頻繁和尿不盡的就可以用此湯。醫療研究中認為此湯對腦循壞、血液流變、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凝、抗腦血和腦損傷都有很大作用。
想用此湯,別忘了需要專業醫生的辯證,再確定自己是否可以用哦~
參考資料:
王敏, 鄧常青. 補陽還五湯抗腦缺血作用的研究概況與展望[J]. 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0, 20(4):71-72.
王晚霞, 李榮亨. 補陽還五湯作用機制研究進展[J].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08, 6(5):574-576.
劉俊娥, 張繼平. 補陽還五湯藥效物質基礎的研究進展[J]. 中醫藥信息, 2012(05):121-123.
肖洪彬, 劉立萍, 李然. Summary on modem stud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Buyang Huanwu Tang%補陽還五湯現代研究進展與臨床應用[J]. 中醫藥信息, 2005, 022(006):52-54.
猜你想看
- 讓你獲得專業、有價值的養生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