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法 | 流傳千年的古老養生法,誰都會做,誰都能做,隨時隨地做,益處特別多!
養生法之中,有一些已經流傳上千年,都是先人智慧和經驗的結晶。今天益壽君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一種古老的養生術,誰都會做,誰都可以做,隨時隨地做,但是益處非常多。西漢初期的《引書》是專門記述導引和養生的著作,共記載導引術101種,用于治病的有50種,能說出來功效的有16種,也就是說,從漢初以前,古人就運用導引治療疾病,并且積累的相當豐富的經驗。其中有“敦踵以利胸中”、“敦踵,一敦左,一敦右,三百而已”的記載。而古代著名醫學家、養生家陶弘景所著《養生延命錄·按摩導引篇》中有“握固不息,敦踵三還”的功法;距今800多年的導引養生術“八段錦”最后一式,“背后七顛百病消”也是敦踵之法。到底什么是敦踵?敦踵又能為我們身體帶來什么好處呢?敦,為“頓”,捶胸頓足,這個頓就是跺腳,“踵”是什么,摩肩接踵,就是腳后跟,敦踵其實就是顛腳后跟。
依據中醫理論,腳趾、腳跟、小腿、大腿內側有脾、肝、腎三經,也被成為足三陰經。踮腳這一個動作可以刺激足三陰經,使體內的氣血向上運行,達到溫補內臟,充盈中氣,調和氣血的目的。踮腳到底有什么益處?現代醫學認為靜脈回流需要肌肉運動所產生的壓力來推動。根據測定,雙腿每次收縮擠出的血量大致相當于心臟搏動一次,一側心室射出的血量,也就是說敦踵促進下肢血液回流,利于心血管。中醫認為中風是真陽衰損的陰盛陽虛證候,腦溢血為“陰盛格陽”導致的陽氣上沖。氣沖于腦,陽氣聚集它處無法歸元。敦踵,是一種潛陽的好方法,能浮陽下行,從膀胱經、腎經歸于足底,刺激腦部氣血運行,也適用于陽氣上浮、虛火上炎的高血壓、頭暈、三叉神經痛等。敦踵時前腳掌用力,足少陰經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沿足跟部上行,最終屬腎絡膀胱,而足內側有腎經、肝經、脾經三條經絡經過,敦踵刺激了腎經穴位。很多人腎氣虛弱、腎陽不足,畏寒怕冷、下肢浮腫等情況,如果堅持三個月敦踵,會發現這些情況均有改善,它是非常好的固陽、壯陽、扶陽、潛陽之法。敦踵有利于增強踝關節穩定性,預防下肢靜脈曲張,防止膝蓋僵硬、酸痛。現代醫學講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等癥,于中醫角度是由于膀胱氣化不利所造成,因為腳跟外側為膀胱經循行之處,堅持顛腳跟可以健運膀胱,使小便更加通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