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神希園」的第 49 期原創
咳嗽雖然是一種常見癥狀,也是一種常見疾病,它不僅分寒熱虛實,還分五臟六腑,是一個看似簡單,實則錯綜復雜。在中醫學的世界里,咳嗽的病因病機也相對比較復雜,因此治療起來還須辨別表里寒熱虛實。又加上肺為“嬌臟”,邪氣容易傷及肺臟而難治。因此民間有“良醫難治咳嗽”之說[1]。
要講到古今名醫在治療咳嗽的過程中,所選擇的方劑,無論是經方,還是時方,都有一些奇效良方,成功的治愈了各種各樣的咳嗽病癥。不過,在眾多的止咳方劑中,有一個被稱為可以治療“諸般咳嗽”的方劑,在現代臨床中,使用頻率很高,但凡用對證,往往都能隨手取效。它就是清代名醫程鐘齡所創立的止嗽散。
止嗽散原方原本只有7味中藥,按照《醫學心悟》的原方劑量,全方由“桔梗(炒) 、荊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二斤、甘草(炒)十二兩 、陳皮(水洗去白)一斤”等七味中藥組成[2]。這個是散劑,所以全方總劑量和使用方法與湯劑不一樣,散劑的用法是將全方的中藥研為細末,每次取藥末三錢(也就是現代的9克),飯后或者睡前用開水調服。如果是初感風寒的話,可以用生姜煎湯送服。
看到止嗽散的原方劑量這么大,很多人是不是覺得“Oh my god”!但是這個劑量在古代是散劑,類似于現代的一種成藥,按照一定的配比,打成粉之后,每次按量取用,實際上一次用量相當于現代的一包沖劑的量。這樣一轉換思維,是不是覺得合情合理。不過,現代臨床中,止嗽散也有了通用劑量,一般為:桔梗10g、荊芥10g、紫菀10g、百部10g、白前10g、甘草4g、陳皮5g。
對于止嗽散的用途,清代名醫程鐘齡所說的是可以治療“諸般咳嗽”,也就是各種咳嗽都可以使用。那么,止嗽散真的有這么厲害嗎?各種咳嗽可以通治?從現代臨床和藥理研究來看,似乎不假。止嗽散及其加減方,可以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急性加重期、慢性咳嗽、急性支氣管炎、感冒后咳嗽、過敏性咳嗽、肺癌咳嗽、肺結核慢性咳嗽、小兒肺炎咳嗽、喉源性咳嗽、妊娠咳嗽、肺炎、慢性咽炎等,只要對癥,均可應用[3]。除此之外,還有感染后咳嗽[4]、咳嗽變異性哮喘[5]、上氣道咳嗽綜合征[6]、頑固性干咳[7]、頑固性咳嗽[8]等咳嗽都有良好的效果。
這么看來,止嗽散用于治療“諸般咳嗽”完全是實至名歸,而且將止嗽散作為各種咳嗽的通治方也是可行的。然而,令人意外的事情出現了,就是也有不少醫患使用止嗽散止咳,并沒有啥效果,這又是怎么回事呢?說真的,這是因為這里面還有幾個奧秘很多人沒搞懂,這幾項奧秘沒搞懂,照搬方藥是沒用的,一樣會沒用效果。那么,其中究竟隱藏著什么玄機呢?在這里,我們不妨將謎底大公開。
第一、主藥和劑量不可一成不變
每一個方劑都存在主藥,尤其是由多味中藥組成的復方,一定要搞清楚全方中的重點中藥,重點要突出,還有劑量要跟上。對于止嗽散來說,全方的主藥是紫菀和百部,次主藥桔梗和甘草。紫菀和百部主要是對付咳嗽病癥,而桔梗和甘草,主藥是對付咽喉問題,這個配伍在全方中,完全符合“風邪戀肺”的核心病機。無論全方怎么加減,這四味中藥是不能替代的。
中醫素來都重視中藥的量效關系,因此劑量很重要,紫菀這味中藥,常規劑量為5~10克,但可以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增加劑量,一般以15克為宜;百部的常用劑量為,5~9克,但這個劑量更適合兒童,成人劑量,一般以10~18克為宜。桔梗的常用劑量為3~10克,也可以適當調整,以10~15克為宜;甘草的常用量為2~10克,本方中一般以6克為宜。四大主藥的劑量搞清楚了,其他的中藥就按常規劑量即可。
第二、兼證和加減不能差點感覺
對于止嗽散的主證是什么?自然是“風邪戀肺”,主證的臨床表現為“咳嗽咽癢,咳痰不爽,舌苔淡白,脈浮緩”[9],然而,止嗽散的臨床用途,完全可以突破主證,因此,有很多兼證,也可使用,比如風寒襲肺、風熱犯肺、風燥傷肺、痰濕蘊肺、痰熱壅肺、肺脾氣虛、肺陰虧虛、肝火犯肺、瘀血阻肺等兼證,均可使用止嗽散加減進行治療[10]。那么,這么多兼證,該如何加減?這還真是一門學問,差點感覺可不行。
對于止嗽散常見的這九大兼證,常規的加減法是這樣的[10]:風寒襲肺,可以酌情加入麻黃、杏仁、款冬花,或者防風、蘇葉、生姜;風熱犯肺,可以酌情加入薄荷、黃芩、桑白皮,或者金銀花、連翹、桑葉;風燥傷肺,可以酌情加入沙參、麥冬、玄參,或者桑葉、杏仁、前胡;痰濕蘊肺,可以酌情加入半夏、茯苓、白術,或者紫蘇子、白芥子、萊菔子;痰熱壅肺,可以酌情加入黃芩、桑白皮、全瓜蔞,或者魚腥草、知母、浙貝母;肺脾氣虛,可以酌情加入黃芪、白術、防風,或者太子參、茯苓、半夏;肺陰虧虛,可以酌情加入沙參、麥冬、杏仁,或者玄參、玉竹、五味子;肝火犯肺,可以酌情加入黃芩、梔子、桑白皮,或者半夏、柴胡、海蛤粉;瘀血阻肺,可以酌情加入白茅根,丹參,仙鶴草,或者白及、桃仁、紅花。
對于兼證的加減法,《醫學心悟》中還記載的有三種兼證,一個是暑濕蘊肺,一個腎氣虧虛,還有一個是久咳傷正。如果是暑濕蘊肺,可以用止嗽散加黃連、黃芩、天花粉;如果是腎氣虧虛,可以用止嗽散去荊芥加知母、貝母并佐以萎蕤胡桃湯;如果是久咳傷正,用止嗽散合五味異功散[2]。
第三、兼癥和加減不要太過隨意
兼癥其實是最捉摸不定的,誰知道這個病癥會有哪些兼癥(或然證)?然而,在臨床中,還真猶如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因此各種各樣的兼癥,都可能會出現,因此,對于兼癥的處理,尤其不能太過隨意。
一般來說,兼有喘息的,可以加麻黃、杏仁、地龍;兼有咽喉不利的,可以加蟬衣、僵蠶、射干;伴聲音嘶啞的,可以加蟬衣、木蝴蝶、僵蠶;兼鼻塞流涕的,可以加蒼耳子、辛夷、白芷;兼干咳少痰的,可以加浙貝母、全瓜蔞、款冬花;兼胸脘痞悶的,可以加全瓜蔞、枳殼、柴胡;兼痙咳的,可以加僵蠶、全蝎、蜈蚣;兼夜間咳嗽,可以加木蝴蝶、僵蠶、蟬衣;兼納呆腹脹的,可以加焦三仙、雞內金、烏梅;兼失眠的,可加遠志,酸棗仁、茯神;兼嘔吐的,可以加烏梅、生姜、半夏[10]。
除此之外,咳嗽還有諸多兼癥,比如頭痛,可以加蔓荊子、羌活、藁本;兼咽喉痛并夾有乳娥者,加板藍根、射干、牛蒡子;兼鼻衄,去炒荊芥、桔梗,加白茅根、藕節;兼便秘,加大黃、火麻仁[8];兼大便干燥,可加全瓜蔞或瓜蔞仁[11]。
止嗽散在臨床中的用途的確很好,治療各種咳嗽,也是名不虛傳。而且,現代藥理研究也證實,止嗽散具有鎮咳、化痰、平喘等作用[10]。對于兼證和兼癥,如何加減,通過上面的梳理,基本上可以明了;然而,還有一種叫做兼病的也需要注意,一般來說,咳嗽最常見的兼病,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兼哮喘,臨床上可以加入地龍、杏仁、黃連、黃芩、紫草等中藥[12];還有一種是兼鼻炎,臨床上可以加入蟬蛻、地龍、烏梅、銀柴胡、五味子、紫河車等中藥[13]。
由此可見,即便是手拿千古良方,也要會用才行,要不然,依然不能隨手取效。止嗽散的確是可以作為各種咳嗽的通用方,但如果它的這三大奧秘沒有搞清楚,那也終將是“百無一用”。古人曾說,“醫學一年,醫在眼前;醫學十年,醫在天邊”,也就是說,中醫的博大精深和萬千奧秘,都不是“淺學所能窺造”的。
參考文獻
END
——妙用中醫,健康人生,精彩內容,廣而告之——
筑基進階,不要錯過!
視頻內策,敬請期待
1.科普觀點僅供參考,身體不適請前往醫院就醫。
2.中醫講究辨證施治,切勿按圖索驥、盲目試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