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神希園」的第 110 期原創
古往今來,中醫在處方用藥的時候,都有一定的特定規律和禁忌規律,不能放在一起的中藥,一般是不能同方運用的。自《神農本草經》始,就提出了藥物配伍之間的“相反”“相殺”,到五代時期,出現了“相反者十八種”的說法,后世逐漸演變成《十八反》,至今依然被中醫臨床用藥作為“腦后針”,時時刻刻提醒醫生用藥,切勿違反“十八反”。
為什么醫生會害怕“十八反”呢?是因為十八反的用藥禁忌,如果違反了,副作用可能是“生命難以承受之重”,后果嚴重的,可能“吃完一起躺板板”。所以,這個《十八反》歌訣不僅在醫師圈子里時時記誦,在患者圈子里也廣為流傳。因為,違反了“十八反”,無論是醫師,還是患者,有可能會“芭比Q了”!
在《十八反》歌訣中,第一句就是“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及攻烏”。然而后世很多醫家以及一些中藥教科書在解讀《十八反》的時候,把“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及”與川烏、草烏、附子、天雄都列為了反藥。十八反的原著是“半蔞貝蘞及攻烏”,這里的烏指的是烏頭(也就是川烏和草烏),并沒有說包含附子和天雄。
為什么很多后世醫家和中藥教科書以及藥典會把附子、天雄也列入了“半蔞貝蘞及”的反藥呢?原因是川烏是毛茛科烏頭屬烏頭的母根;而附子是毛茛科烏頭屬烏頭的子根;天雄是毛茛科烏頭屬烏頭形長的塊根(附子未生幼根者名天雄)。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把附子、天雄也列為“半蔞貝蘞及”的反藥,純屬邏輯推斷。
隨著中醫的發展,逐漸有一些醫家認識到,原來“十八反”中間的有些反藥值得商榷。比如半夏與附子,究竟反不反?比如中藥學教材的半夏條文下,明確寫到不宜與烏頭、附子同用。為了安全起見,普遍臨床共識是,附子半夏配伍與藥典相悖,運用時存在潛在的醫療風險與糾紛,臨床醫生運用應提高警惕[1]。但是,很多臨床醫家通過古今臨床文獻研究發現,半夏反附子的說法有待考證,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一篇《附子并不反半夏》的文獻,可謂是振聾發聵,文中指出,不僅附子不反半夏,而且兩藥相配,療效可觀;甚至還提出“對于'烏頭反半夏’之說,也有必要加以探討,這一說法也不甚可靠”[2]。
如今突然說半夏和附子兩個可以同方配伍使用,很多人肯定還是難以置信的,但是,我們通過古今文獻研究發現,古往今來,還真有不少名醫將附子和半夏兩味中藥同方運用了,而且還效果很好,比如《傷寒雜病論》的附子粳米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十四味建中湯;《赤水玄珠》的三生飲;《丹臺玉案》的調胃和中湯;《辨證錄》的洗心湯等等,不可枚舉。
不僅古代諸多醫家將半夏與附子同方使用,近現代也有諸多醫家在臨床中,同方運用過半夏和附子。這也充分說明,半夏反附子是因為附子與烏頭是植物烏頭的子母根,但是我們要明白,它們雖然是“母子”,但是都是相對獨立的,這就好比父母喜歡的東西,孩子不一定喜歡;父母的好朋友,未必是孩子的好朋友;父輩之間有仇恨,子代之間未必有仇恨。這完全是兩碼事!因此,附子反半夏、瓜蔞之說欠妥,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探討[3]。附子和半夏這兩味奇妙的中藥組合,這么多年來卻一直背負著“十八反”的禁斷之戀,幸有近現代諸多名醫大賢大聲疾呼,為它們正名,也是時候公開真相了。
附子的藥性辛熱燥烈,“走而有守,能通十二經”,可以“補下焦之元陽”,“逐在里之寒濕”,而且臨床用途極為廣泛;而半夏的藥性辛溫能散,具有“燥濕化痰、消痞散結、降逆止嘔”的作用;而且半夏與附子配伍,上能“振心陽、去痰濁、通心脈”,中能“溫脾胃、化痰濕”,下能“補腎陽、行寒水”,對于下元虧虛、命門火衰、脾失溫煦、陰寒內生、痰濕內聚、寒痰相搏以及心虧陽虛、陰乘陽位、寒痰阻于心脈等病變療效確切;雖然古有相反之忌,但臨床應用未發現任何毒性反應,若棄之不用,實為憾事[4]。
雖然本草明言十八反中,將半夏與烏頭作為反藥,但是附子與烏頭雖然有一定內在聯系,但是畢竟是兩味不同的中藥,比如扶陽派大劑量使用附子,卻不是大劑量使用烏頭。而且附子與半夏同方配伍在臨床上,確有良效,主要可以用于咳喘、胸痹、胃炎胃痛、慢性腎功能衰竭、腹瀉、嘔吐、痹癥、眩暈、風濕性心臟病等病癥,主要歸屬于消化系統、心血管、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疾病,提示其共同的病機為“脾腎陽虛、痰濕內蘊”[5]。
雖然藥典及教科書將附子與半夏不宜同方配伍,有它的歷史背景與理論支撐,但是附子與半夏同方應用的合理性,也有現代科學依據和臨床實踐基礎;所以,直接將半夏與附子列為相反藥,有些欠妥。結合古今文獻以及處方分析發現,臨床運用時辨證準確、在主要病機為“機體陽虛、寒痰濕阻”的時候,合理配伍運用、煎煮得當,并重視這兩味藥物的炮制質量、用藥劑量,同時加強藥師和醫生的用藥監管,做到小心謹慎,密切觀察病情,中病即止,不能長期大量服用[6],是有可行性的。
也有文獻研究發現,在不寐、痹癥、高血壓等疾病的治療中,附子伍半夏極為適用,通常情況下,在“脾腎陽虛”引發的不寐的治療中具有較為顯著的臨床療效;而且十八反中的“附子半夏配伍”的臨床應用具有選擇性,臨床應該在對它們應用的過程中嚴格依據臨床醫師指導,對其濫用的現象進行有效的避免,從而將藥物中毒的發生率降低到最低限度[7]。
對于半夏與附子兩味中藥,都有一定的“毒性”,如果是作為散劑或者打粉沖服,那可能真的會出現問題。但是高溫久煎是可以破壞半夏附子的毒性的,使用半夏附子,一定要記住一個要點,只要有附子,無論是否配伍半夏,一般煎服方法是,先用冷水浸泡30分鐘,然后煮沸2~3小時,記住是一定要煮沸這么長時間,煮沸2~3小時候,口嘗藥湯不麻口后,再與其他中藥一起煎煮30分鐘;另外,在使用半夏附子的同時,可以配伍生姜、山茱萸、甘草等中藥,可以起到減毒增效的作用。作為中醫,一定要牢記,“有是證用是藥”以及“有故無殞”的原則,不要“因噎廢食”,拿著“王牌”不敢打,活活浪費了一把好牌!當然,臨床使用半夏與附子等中藥時,的確需要謹慎,不可濫用,如果不是醫中高手,盡量別這樣使用,畢竟“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
參考文獻
[7]陳峰.附子伍半夏的臨床應用現狀及效果分析[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學版),2018,35(3):68-70.
END
——妙用中醫,健康人生,精彩內容,廣而告之——
筑基進階,不要錯過!
視頻內策,敬請期待
1.科普觀點僅供參考,身體不適請前往醫院就醫。
2.中醫講究辨證施治,切勿按圖索驥、盲目試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