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1,這部用另類視角講述二戰的電影,精彩到令人驚嘆!
人們看見夕陽漸漸西下,
但當天色突然變暗的時候,
還是會害怕。
——《波斯語課》
文丨舊故麻袋
∨
戰爭電影,特別是大屠殺電影,我們一般都會稱之為“反戰電影”,因為它呈現給世人戰爭的殘酷和暴虐,同時也警醒世人切莫再發動戰爭。在這樣既定的框架下誕生的電影,多半是催淚且感人的,但想要另辟蹊徑,利用獨到的視角去詮釋戰爭的殘酷,很難。因為很難,所以只要視角獨到,就會顯得非常與眾不同,《波斯語課》就是今年我看過最驚喜的大屠殺電影,沒有之一,說是驚喜都是保守的,放開了說,屬實驚嘆。《波斯語課》的背景是二戰時期德國的納粹集中營,二戰、納粹、集中營,光是這三個詞,就可以想象電影的殘酷,可事實上,《波斯語課》對集中營殘酷生存的刻畫并不多,反而在電影中處處透露著詩意和浪漫。它的故事結構非常簡潔:二戰期間,猶太人吉爾斯為避免遭到屠殺,假扮波斯人,在集中營里,吉爾斯自稱雷扎,并用集中營中猶太人同胞的姓名作為詞根,創造了一門“波斯語”,他利用自創的假波斯語,教授納粹軍官科赫,并取得了他的信任,最終,在科赫的幫助下,吉爾斯成功從集中營逃脫。光看故事,你會覺得這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主角光環太強了,自創一門語言系統需要多強大的大腦容量才能完成,一個騙子,怎么可能糊弄一個軍官,并且還成功脫險,堪比神話故事了,編劇好手段啊!但這樣一個近似不可能存在的故事卻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故事靈感來自于真實歷史事件,離了個大譜。影片一開始,是猶太人吉爾斯和其他被納粹抓到的猶太人一起,被塞到了一輛車上。他身邊的猶太人與他攀談了一陣,想用一本從房東那順來的波斯書交換吉爾斯的半個面包,他說這本書在可以換一百個面包,而現在只換半個面包。可能是出于對他的同情,吉爾斯答應了交換。正是因為這份善良,在下車后的屠殺中,他謊稱自己是波斯人,給了士兵們這本波斯書,逃過一劫。因為高級軍官科赫想要學波斯語,苦于沒找到合適的“老師”,于是他交代下屬,只要能找到波斯人,就可以換取10個肉罐頭,下屬當然不遺余力,找到了波斯人便立馬上交。吉爾斯恰巧就是因為這份需求才得以存活,士兵將吉爾斯交給了軍官科赫,軍官一開始并不相信吉爾斯是波斯人,雖然他自稱名叫書本扉頁上的那個名字雷扎,但科赫還是出了各種考題考驗他,好在吉爾斯機敏,利用那本波斯書,僥幸過關。之后軍官科赫表明了自己的需求,他要學習波斯語,以便戰爭結束后去德黑蘭開一家餐廳。說到這里,不得不提一句高級軍官科赫,他不是人們刻板印象里的那種納粹軍官,雖然喜怒無常,對下屬也極其苛刻,但他的骨子里并不喜歡戰爭,他加入納粹不過就是為了有飯吃,有錢拿,想要過上富足的生活。他深知納粹的不堪,但自己就想這樣在納粹這邊混日子。他負責后勤、餐飲,所以電影中沒見他殺過人;他有理想,有抱負,對自己熱愛的事業充滿熱情,學習波斯語,他不是說說而已,認真到利用碎片化時間記憶,睡前也必須復習一遍當日所學的單詞;他對吉爾斯有救命之恩,對于吉爾斯,他可以說是問心無愧,對他就像是對待朋友、兄弟。這樣一個軍官,心思復雜但又無比單純,符合好騙的人設,也只有他這樣的人才愿意去相信吉爾斯交他的那些“波斯語”,即便一開始對他并不信任,中間還有過一次信任崩塌,但并不影響后期他對吉爾斯的全部交付,他甚至會和吉爾斯談及自己不堪的過去和憧憬的未來,就跟朋友、家人一樣。或許是因為在這套語言系統里,只有他們兩個才能互相理解和懂得,又或許他無法對其他人給與信任,與自己共事的人要么是官高一級的上司,要么就是總想著從他這里討到好處的下屬,沒有人可以讓他交付真心。只有吉爾斯,他口中的那個“雷扎”,他畏懼他,需要他的照拂才能存活,所以不可能也不會背叛他。說回吉爾斯,一開始他打算一天四五個單詞來應付軍官科赫,但這樣也十分不容易,他需要不斷創造新的詞匯,自己記住這些詞匯的意思,還要從容不迫的教授給科赫,想一個詞匯并不難,難的是需要永遠記住這個詞匯所對應的意思,若說錯一個詞,那就是在拿自己的命開玩笑。就好比當科赫突然問他“樹”用波斯語怎么說時,切著面包的他脫口而出“拉支”,但早就背熟好些波斯語的科赫立馬就想到“面包”的波斯語也叫“拉支”,即便吉爾斯百般辯解,還是沒能逃脫科赫的一頓毒打和信任崩塌。原以為他就要這樣被拋棄了,沒想到自己的意志力救了他,在昏迷時,用自己編撰的語言系統說出了“媽媽,我想回家”這句話,被科赫聽懂后,掃除了科赫之前對他的所有懷疑,認定他就是真正的波斯人。但一個兩個,十個二十個詞好記,幾百上千要如何才能記住,得益于科赫讓他幫忙抄寫集中營中關押猶太人的名字,在抄寫過程中,他發現利用名字可以有一套詞根,并且記憶起來比死記硬背要簡單,于是之后他便以集中營中同胞的名字為基礎,創造了一套語言系統,用同胞的名字為自己鑄就一個得以生存的可能。其實這樣的方式是冒險的,假若科赫有心去看一眼名冊,他就可以一目了然吉爾斯的“騙局”,但他沒有,他不在乎那些名字存在的意義,所以他才會被蒙騙到最后。電影中有一段十分討巧,軍官科赫覺得自己學習波斯語已經小有所成,所以用吉爾斯教他的波斯語寫了一首詩,一首關于“和平”的詩,諷刺的是,他的窗外是人間煉獄。集中營中的猶太人一波一波的被轉移,誰也不知道他們去了何方,是死是活,科赫因為吉爾斯對他的重要性,一次次保下他,讓他免除了傷害,即便是在知道吉爾斯要拿東西給猶太人吃,他也沒有阻攔,甚至還開了肉罐頭給他。有網友說科赫對吉爾斯除了師徒之誼之外,總覺得他還摻雜了其他情愫,我不想把“其他情愫”看作是“愛情”,更想把它看作是“親情”,因為只有親情才會對對方有生命的交付,只有親情才會讓他在最后撤退時還不忘將吉爾斯從轉移隊伍中救了出來。因為是兄弟般的存在,所以他不想讓吉爾斯死,他想讓吉爾斯活著,和自己一起的活著。影片最后,也是整部電影最催淚的地方,當吉爾斯眼含熱淚,背出2840個名字時,看電影的我們會和電影中的人一樣,屏息傾聽,這些名字不僅僅是名字,它的背后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而這些被記住的名字只是納粹集中營里的冰山一角,有更多的名字被埋藏在地底,永遠不會有人知道。這是戰爭造成的人間慘劇,這是大屠殺造成的悲慘世界,吉爾斯用同胞的名字創造出一門語言,是對他們的銘記,也是對納粹最有力的打擊。對應的一幕是德國戰敗時,軍官科赫想拿著假護照逃往德黑蘭,滿懷信心地說著吉爾斯教他的“波斯語”,但真正的波斯人完全聽不懂,立刻把他當可疑分子抓了起來,無助的他,惶恐又震驚,他已意識到這是吉爾斯蓄謀已久的騙局,只能對著真正的波斯人怒吼:“你為什么聽不懂!”當然,影片也有不少展現戰爭殘酷的片段,比如影片開頭處士兵們在執行屠殺時的談笑風生;比如采石場里不把猶太人當人的折磨;比如集中營中猶太人被非人的對待隨時會被槍殺。同時電影也是充滿反思的,就像吉爾斯打算代替集中營中的一名猶太人伙伴去死被軍官科赫發現后救回,問他:為什么愿意和這些無名之輩一起去死?吉爾斯反駁說這些人才不是無名之輩,只是你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他們并不比你差,至少他們不是殺人犯。上尉說我不是殺人犯,我沒有殺害你的同胞。吉爾斯聽完后笑了,因為科赫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身上的罪惡。二戰的電影多是提醒我們不要再重蹈歷史的覆轍,納粹的歷史不能再被重演,我們不能忽略歷史帶給我們的思辨。歷史的過去不只是過去,它會被世人一遍遍提起,讓記憶記得痛苦,才會有“和平”的明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