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其和教授,1955年10月生。
曾任廣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主管研究生教育與發展。廣東省高校美術與設計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畫學會副主任兼秘書長。
現任曼谷吞武里大學美術與應用藝術學院博士生導師、教育學院哲學教育管理專業博士生導師、“中泰合作辦學項目”負責人。廣東陳大羽公雞藝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教育部美術學學科評審專家、中國高校新經典學院派中國畫名師、廣東省美術家協會理事、廣東省中國畫學會理事。廣州畫院特聘畫家,“廣州國家青苗畫家培養計劃”課題組專家。
2018年10月9日,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舉辦《筆歌墨韻---陳其和個人畫展》。2014年在廣東美術館、黑龍江美術館、惠州博物館、珠海古元美術館、深圳一品堂美術館、東莞嶺南美術館舉辦《藝道可觀---陳其和教授從藝40年學術回顧展》。
《坐看小魚點翠屏》180×50cm 紙本設色 2020年
灼灼其華 和而不同
——為“陳其和中國畫展”而作
黃丹麾(博士、中國美術館研究員、中國傳媒大學特聘博士生導師)
“灼灼其華”出自《詩經·周南·桃夭》。它是一首賀新婚的詩,也即送新嫁娘的詩。“灼灼其華”指桃花(“華”通“花”)鮮艷盛開的樣子,喻指新娘美麗的容貌,詩人看見鮮艷的桃花,自然就聯想到新娘的年輕貌美。該詩以紅燦燦的桃花來比對新婚夫婦美好的青春,祝福他們的愛情像桃花般絢麗,如桃樹般長青。此詩運用迭章、迭句手法,每章結構相同,只更換少數字句,這樣反復詠贊,音韻繚繞。優美的樂句與新娘的美貌、愛情的歡樂交融在一起,十分貼切地渲染了新婚和順美滿的喜慶氣氛。其和兄學識淵博,修養全面,在山水、人物、花鳥三大領域均有非凡的造詣,并且成就斐然。我之所以用“灼灼其華”來概括陳其和先生的作品,主要依據如下:
《紅冠踏雪圖》140×70cm 紙本設色 2017年
其一,其和兄的畫摒棄了傳統文人畫蕭條、寂寥、頹廢的消極格調,而代之以豪放、自信、歡快的情態,其筆下的花鳥、山水、人物均迸發出勃勃生機與盎然向上的氣息。《紅冠踏雪圖》(紙本水墨,140cm×70cm,2017)描繪一只頭頂紅冠的雄雞立于月光照耀下的竹枝與芭蕉之下,雖然風雪凜冽、氣候寒冷,但是這只雄雞沒有絲毫的畏懼之色,而是充滿了昂揚的斗志,體現出豁達的胸襟和大無畏的氣魄,作者以雞喻人,用擬人的手法表現出樂觀雄強的生存理念。作品以黑白灰為主基調,用筆虛實相間,墨色渾厚精湛,構圖層次井然,造型生動傳神,滿幅作品都籠罩在酣暢淋漓的水墨大寫意之中,雄雞的紅冠在此顯得格外耀眼,尤其是作者對公雞的形體予以了強烈的主觀變形,更加平添出一種動人心魄的氣韻,是不可多得的花鳥畫精品。
《夢思春秋雪》240×125cm 紙本水墨 2018年
《夢思春秋雪》人以黑白灰為主基調,場景宏大舒展,氣勢雄強盎然,皚皚白雪覆蓋之下的民居顯得愈發靈動俊秀,用筆灑脫奔放,施墨凝重而不僵化,飄逸而不失莊嚴,給人渾然一體之感,尤其是房屋的結構秩序嚴整,層次豐富,主客鮮明,濃淡干濕之間盡顯激情與意趣,給觀者以積極向上、樂觀豁達的意境,是一幅上乘的山水畫力作。
《野浴》 150x140cm 絹本設色 2003年
《野浴》描寫三位妙齡少女在野外沐浴的情節,人物以工細的線條隔了而成,造型精準,神態生動美妙,左右兩旁的少女以傳統的筆墨線條繪出,中間的少女則更具裝飾性與圖案感,三人的姿態各不相同,因而更見個性之美,遠處的汽車使畫面更具現代感,渺裊朦朧的水氣使人物更顯浪漫與朦朧之態,平添了幾分神秘色彩,溫馨、優雅與迷人成為作品的總格調,是一幅杰出的人物畫典范。
《寒江月雪圖》900×350cm 紙本水墨 2017年
其二,其和兄的作品之“灼灼其華”還表現在,他的畫渾厚華滋、境深意遠。所謂“渾厚”,是指他的作品純樸、豐實、雄厚、有力,所謂“華滋”是指他的作品潤澤、繁盛、華美、光輝。其和兄的作品不追求空靈、簡約、輕盈之美,而崇尚渾樸、豐盛、繁茂之趣。《寒江月雪圖》宛如一幅全景夜雪圖,構圖飽滿,用筆渾厚華潤,墨色沉著樸拙,作者一反遠虛近實的傳統構圖方法,而是將樹木、山脈、瑞雪盡收眼底,這種類似特寫式的位置經營,使觀者更具現實感與真實感,進而營造出更加具有穿透力的視覺震撼,讀者仿佛置身其中,身臨其境,既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林之樂,亦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感嘆。
《銀瀉古城》 200x460cm 紙本水墨 2017年
其三,其和兄的作品之“灼灼其華”還表現在,他的作品既有傳統國畫的華滋,亦有當代西畫的光感。《銀瀉古城》將中國畫的傳統留白與西畫中的明暗、光感相結合,高懸的明月以及燈火通明的高樓使整個古城更具晶瑩剔透、冰清玉潔辦的美感,光感的引入一方面增強了畫面的亮度,另一方面提升了景觀的立體感,把那種亮如白晝的繁華古城意境表現的淋漓盡致。《玉樹風林搖瑞雪》仍然以留白與光照相互補充,著力打造皎潔明月映照下的林木、房舍與植物,作者利用白雪與光亮顏色相同這一特點,在此巧妙地將中西繪畫理念與技法熔為一爐,顯示出超群的智慧與膽識。
《玉樹風林搖瑞雪》之二 160×160cm 紙本設色 2009年
“和而不同”出自《論語·子路》,是孔子所言。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對于事物來說,是“多樣性的統一”;對于人來說,“和”是指和于觀點與意見,是觀點與意見的多樣性統一。“同”是指同質事物的絕對同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說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系,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茍同于對方。小人習慣于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在內心深處卻并不抱有一種和諧友善的態度。在先秦時代,“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種有差別的、多樣性統一,因而有別于“同”。孔子在這種思想的基礎上,將“和”與“同”的差別引入到人際關系的思考之中,于是便有了濃郁的辯證法色彩。
《歲月》97×60cm 紙本設色 2019年
其和兄的作品之“和而不同”表現在他將多種理念、方法與因素整合到自己的繪畫作品之中,形成既有多樣性的統一,同時又走不一種與眾不同、獨樹一幟的藝術之路。這種“和而不同”的美學觀念具體表現在如下四點:
《阿爾卑斯山脈》90x180cm 紙本水墨 2018
其一,將傳統的潑墨寫意與膠礬水、鹽等特殊的化學元素相結合,形成新型的后潑墨寫意審美風格。這種卓爾不群的風格一方面保持了潑墨大寫意的傳統意趣、氣韻,但是又添加了傳統潑墨大寫意所不具備的透明性、光照感,進而獨造出一種澄明剔透的光潔藝術世界,使傳統潑墨大寫意得以當代轉型,滋生出后現代文化背景下的后潑墨大寫意風范。《阿爾卑斯山脈》以醇厚筆墨和充滿光感的皴法描繪阿爾卑斯山脈,山石、樹木、房舍、瑞雪等景物氣勢宏偉、蒼茫俊秀,一片郁郁蔥蔥、蒼翠茂盛、清澈澄明景象,給人以生機勃勃、清雅放逸、松濤奔涌的審美享受與以形媚道、撩撥人心、妙悟自然的藝術魅力。
《沖擊》 90x90cm 紙本水墨 2018
其二,將黑白灰等西畫中的素描因素打碎后引入潑墨大寫意之中,使這種獨特的黑白灰調子或背景與傳統筆墨程式相融會,筆墨的濃淡干濕之間又呈現出高中低色度的對比,形成既酣暢淋漓又朦朧幻化的個性化審美意境。《沖擊》描畫一位滑雪者依山而下、高速滑行的瞬間動勢,山石、雪地隨風飄舞,仿佛被賦予生命力的律動,它們的翻滾、奔涌與滑雪者的行進、滑動形成呼應之勢,人與自然此時完全融為一體,二者相輔相成、共振互生,書寫出一幅人在畫中游的動人美景。
《花季之一》70X70cm 紙本設色 2009年
其三,打破中國畫中人物、山水、花鳥的分科壁壘,著意打通三者的鴻溝與邊界,使人物、山水、花鳥三大畫科聯袂呈現于同一幅畫作之中。《花季之一》就是將青春少女與花卉并置于同一畫面,花卉以寫意筆法繪出,少女形象則工寫結合,筆墨與色彩相互配合,更顯浪漫與愜意,該畫以“鮮花”比況花季少女,既打破了花鳥畫與人物畫的界限,也提升了作品的主題與寓意;《江山萬里圖》描寫一美女坐于山水之中,山脈、林木以寫意手法制成,美女則以工筆為主繪成,此幅作品把山水畫與人物畫的疆域打通,使人物畫與山水畫融為一體,此時山水有了人化的痕跡,人物平添了山水的靈氣,二者互為依托,它們的合力構筑出一幅人間自然。
《師門》 220x180cm 絹本設色2008
其四,有意將設計因素與繪畫語言有機統一,使傳統的人物畫與花鳥畫具有了現代構成意識。《師門》描繪統一師門之下的三位弟子(兩女一男),此畫在構圖上非常講究,首先運用中國傳統團扇這一繪畫形式,同時又借鑒了蒙德里安的冷抽象(幾何抽象)中的方格子元素,這樣直線與弧線有機融通,承載了中國“天圓地方”“陰陽相生”的樸素辯證法理念,人物、窗戶、座椅均以工筆的形式繪出,而由磚石構成的墻面則以寫意的手法寫出,此時工筆與寫意、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繪畫與設計皆被整合于一體。三個人物雖形態有別,眼神各異,但是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看似平和寧靜的畫面卻暗喻著細膩、微妙的情感波動,是一幅精美絕倫的人物畫力作。
《秋蕉圖之一》 180x90cm 紙本設色
《秋蕉之一》描畫一只禽鳥臥于芭蕉之下休憩。所畫芭蕉與傳統筆墨表現手法有所不同,既有傳統的線描,也有類似西畫中的輪廓線,帶有明顯的速寫、素描意味,直線、弧線的交織與組合更顯出平面設計感,因而具有很強的創新面貌。《秋蕉之二》《秋蕉之三》《嶺南寒露圖》《龜背竹寫生》《秋語圖》等作品皆有此類傾向與特征,于此不再贅述。
《秋蕉圖之二》 180x90cm 紙本設色
《秋蕉圖之三》 180x90cm 紙本設色
總之,“灼灼其華”“和而不同”不僅適用于陳其和的作品,也同樣符合其本人的性格。我與其和兄雖然只有一面之交,但是由于同為東北老鄉,地緣優勢加上雙方直爽、豪邁的氣質,使我們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他學問廣博,談吐不俗,交際廣泛。我們從藝術談到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等等,他給我的感受是知識面廣,對一些問題常常持有與眾不同的看法。“腹有詩書氣自華”,“灼灼其華”源于他的書卷底蘊、人文修養和性格秉分;“和而不同”濫觴于他的獨立思考、求真務實和領異標新。文如其人,畫如其人,豪邁、大度、直率、豁達的人格魅力造就了他作品的厚重、樸拙、大氣、率真,由此可見,“灼灼其華”“和而不同”即是他作品的標識,也是他高尚人格的寫照。阮籍《大人先生傳》曰:“夫大人者,乃與造物同體,天地并生,逍遙浮世,與道俱成,變化散聚,不常其形,天地制域于內,而浮明開達于外。”由是觀之,其和兄做事大氣,待人赤誠,其山水作品在形體上,與宇宙自然同一,“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在精神上,“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由此觀之,是謂大人也。
其和兄雖然人物、山水、花鳥三科俱擅,但是著力最多、功夫最強者莫過于山水。其山水作品“含道應物,賢者澄懷味象”“以形媚道”,頗多“仁智之樂”,此時的山水作品必然上升到山水文化的高潔品格。其山水畫“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我們讀他的山水畫既有一種 “望秋云,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的愉悅心境,亦有一種“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美妙感悟。
《秋霜圖之一》190cm×190cm 紙本設色 2012年
其和兄曾經年在東北馳騁,東北那種“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景象一方面塑造出他堅韌高潔的品格,另一方面亦使他萌生出不盡的藝術靈感,因而揮寫出一系列雪景山水經典,他自創一路的雪景山水圖式渾厚豐實中不乏靈動,真切現實間不乏華滋澄明,虛實相生、動靜互滲中見出咄咄逼人的英氣,工寫兼施、色墨共生處透出動人肺腑的意趣,這種圖式不同于古人,亦有別于今人,這種獨樹一幟、領異標新的個性化繪畫體系,堪稱“陳其和格體”。文徴明說:“古之高人隱士,往往喜弄筆作山水以自娛。然多寫雪景,蓋欲假此以寄歲寒明潔之意耳。”惲南田語:“雪霽后寫得天寒木落,石齒出輪,以贈賞音,聊志我輩浩蕩堅潔。”此二位大家均道出雪景山水的文化內涵:“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冰清玉潔、寒明浩蕩的雪景山水圖卷其實就是頗有修為的君子堅貞不屈、百折不撓之精神象征,此即其和兄雪景山水畫的哲學寓意與文化境界。“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狀難寫之情如在目前。”千言萬語道不盡畫中之意,勉為其難,以此釋之,但愿未拂其和兄之雅意,果如是,則幸甚!
丹麾
2019年8月24日初稿
2019年9月3日再稿
2020年5月25日三稿
《窗前誰中芭蕉樹,月滿清庭鳥未眠》180×120cm 紙本設墨2017年
《寒露蕉熟》180×120cm 紙本設墨2017年
清峻豪邁 筆墨華章
——陳其和的冰雪筆墨語言尋繹
文/陳衛和
早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地處東北的不少畫家,緣于自然環境強烈的冰雪感受,并鑒于傳統山水畫鮮見冰天雪地隆冬景象,而進行著冰雪表現的畫法探索。在北國遙遠的嫩江之畔、曾經的黑龍江省會歷史名城齊齊哈爾,也活躍著幾位具有創造和探索精神的畫家,嘗試使用礬水、豆漿、蛋清等媒材與水墨混合,表現冰雪之景。九十年代末,已在當地頗有畫名、時任齊齊哈爾師范學院美術系主任的陳其和,乘著改革開放暖風南下進入廣州大學,繼續以畫筆進行冰雪畫法的探索。2001年作為廣州教育代表團贈送日本創價協會的禮品,陳其和的五米畫作《瑞雪兆豐年》大獲好評。畫面以火紅怒放的南國紫藤與冰凌雪野的北國木屋構成悠遠意境,豪放的寫意筆墨冷逸的冰雪特效令人眼目一新,日本創價協會會長池田大作先生非常喜歡夸贊有加。陳其和的冰雪山水畫由此名聲大震,同時也鼓勵了他在冰雪筆墨道路上探索的信心。
《瑞雪兆豐年之三》200×500cm 紙本設色 2000年
從凍土之鄉來到嶺南花城,新的環境新的觀念對陳其和繪畫上帶來新的思考和契機,冰雪畫法從材料到技法都開始全面革新。八十年代東北水墨畫以于志學的冰雪山水為代表,采用礬水膠水混合作為筆墨材料,表現冰天雪地樹石山水,追求對北國風光的實景表現。而邁入新世紀的廣州大學陳其和教授,卻基于中國畫筆墨語言的思考,開始對冰雪表現的新材料、新技法、新筆墨、新語言的探索和創新。首先材料上采用立白洗衣液溶劑配方,實驗多種多樣的調和方式;技法上借鑒張大千、陳大羽的大寫意手法,超越中國畫筆墨的“五色六彩”之說。題材不拘于冰天雪地的實景表現,畫路開闊奔放,畫作鴻篇巨制,其對中國畫筆墨語言的追求達到全新境界。及至2014年廣東美術館舉辦的“藝道可觀·陳其和從藝40年學術回顧展”,2018年國家畫院舉辦的“筆歌墨韻·陳其和畫展”,全面展示了其繪畫探索的筆墨情懷和學術高度。
《瑞雪兆豐年之二》70×140cm 紙本設色 2002年
對比東北冰雪畫派,陳其和以中國畫傳統筆墨加上新的媒材技巧,在白山黑水隆冬冰雪的描繪上進一步突破,填補傳統山水畫冬寒意境表現的空白,提升了中國畫筆墨對北國風光千里冰封感受的表現。當年的故交師友、時任國家畫院常務副院長盧禹舜看到這批作品后評價:“陳其和的繪畫墨色濃重,但不同以往冰雪山水的凜冽、肅穆之感,而是洋溢著明媚熱烈、無限生機。他的作品沒有色彩紛嘩,不求用筆取真,卻勝在意氣與意境。”至此,陳其和已將冰雪畫技法轉換為中國畫筆墨語言,將發軔于東北的冰雪山水幡然改途,將濃郁鄉愁和海天心境凝于筆端,將豪邁之氣和俊雅之風集于水墨,創作出具有時代氣息的大寫意潑墨山水。其立足中華放眼世界,畫作題材極為廣闊,放筆描繪喜馬拉雅山冰川,阿爾卑斯山雪暴,東南亞古城遺址,太平洋銀浪海嘯;還有西域山村、南國風物、港灣漁船、雪地斗雞等等。陳其和通過作品自然實現了表現技法到筆墨語言的轉換,將眼中所見的冰雪景象化作為心有所感的筆墨心象,將應物象形的冰雪技法轉化成清峻冷逸的繪畫語言。
《仙境瑞雪圖》 220x100cm 紙本水墨 2017年
陳其和的繪畫不僅有精到的寫實造型技術能力,更加注重筆墨意象的造型追求,體現中國水墨畫未來發展方向。中國繪畫千百年來與西方繪畫走著完全不同的路,一直追求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筆墨意象、精神價值主導繪畫發展。但近代中國畫發展接受西方寫實繪畫影響,雖然破除了筆墨程式化的保守弊端,豐富和提高了筆墨的現實表現力,卻也在在繪畫精神、氣韻和想象表現方面的有所失落和偏離。陳其和卻在探索冰雪山水技法之時,沒有拘泥和束縛對于自然寫實的表現,而立于現代科技和人類文化廣闊視野,從材料到技法、從表現對象到筆墨意境大膽革新與嘗試,直追毛主席詩詞“欲與天公試比高”的北國雄風和氣度。陳其和的冰雪筆墨語言畫作,既充滿對冰雪山水的濃情鄉愁,又體現對冰雪山水的寫實超越,由此可見與八十年代東北冰雪畫派追求不可同日而語。
相比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東北冰雪畫派代表于志學的繪畫探索,陳其和在媒材上不是水墨中加礬膠,而是直接采用化學溶劑作畫;題材上不僅是描繪北國冰原寒林雪景,而能夠跨越地理緯度表現亞熱帶風情;美學追求上除開白光墨韻的冷逸之美,同時體現了畫境清峻豪邁的格調追求。于志學、陳其和同地域同時代開始同類型的繪畫藝術探索,于志學影響大、成名早,陳其和追風南下大器晚成。他們對于中國水墨畫的冰雪筆墨語言體系各有貢獻,我們期待中國現代水墨畫在新時代能夠有更多建樹。
2021年6月15日于雅居樂花園頓筆
《秋月明》97×90cm 紙本設色 2020年
《春江魚躍桃花水》180x50cm 紙本設色 2020年
《魚躍圖》180x50cm 紙本設色 2020年
《清晨坐釣圖》180x50cm 紙本設色 2020年
《嶺南風物圖》180x50cm 紙本設色 2020年
《海潮三》140×70cm 紙本設色 2017年
《大潮》180x90cm 紙本水墨 2020年
《阿爾比斯山滑雪俱樂部》240x150cm 紙本水墨 2020年
《冰雪歡歌》240x150cm 紙本水墨 2020年
《雪崩之一》90x90 紙本水墨 2020年
《冬趣》90x90 紙本水墨 2020年
《雪山腳下》90x90cm 紙本水墨 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