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校園環境優美,道路兩旁,粗壯的梧桐郁郁蔥蔥、直沖云霄、密不見縫,夏可避日也能躲雨。春季百花次第開放,棲身花海,我們心意芬芳。夜晚奮戰,早晨貪睡的我,家住八樓,美夢總被清晨的幾聲鳥鳴喚醒,那高高的杉樹頂上,喜鵲搭窩,鳥兒歡唱。朦朧間,總有一種睡在深山老林的錯覺。一年四季,瓜果飄香,園林式營院,名不虛傳。可要說這個院子能養野豬,恐怕也是天方夜譚。
天下之大,無奇不有!這不,一個月前,“班車群”里有人扔了個重磅炸彈:院里有野豬了!有圖為證,只見昏暗的路燈和高高的梧桐樹下確實朦朧著一只“豬”。群里頓時炸了鍋,有人感嘆院內環境真好;有人條件反射,說要把野豬殺了吃肉;有人提醒大家注意安全,晚上輕易不要出來散步;也有人極力反對,說野豬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不能吃……群內氣氛頓時活躍,眾說紛紜,好不熱鬧。
自此后,隔三差五,總有人報告野豬蹤跡,先是映霞湖邊巧遇,后是光顧家屬北區,人們飽含心血、修身養性的菜地,夜間一片狼藉。一時間怨聲四起,謠言紛紛。有人怨:領導不作為,任由野豬在院內逛蕩,讓人提心吊膽。有人說:野豬長著獠牙,足有一百十來斤,甚是兇狠……我也想,野豬從哪里來?是不是長著獠牙?我搜尋記憶的芯片,回放著美味:那是九歲的一個黃昏,母親和我一起去老叔家,剛跨過門坎,老叔冷不丁地往我嘴里塞了一塊肉,頓時香氣四溢。我邊嚼邊問:“老叔,什么肉這么香?”“這是野豬肉,讓你趕上了。”老叔笑呵呵。我咀嚼著那塊純純的瘦肉,隨著肉絲一點點撕開,那香味漫過味蕾,直穿腸胃,浸潤著每一個毛孔,渾身舒暢。那味道,至今唇齒留香,難以忘懷。
說來也巧,晴天白日,我與夫人閑逛映霞湖,居然在轉彎處與野豬不期而遇。“野豬!”我驚喜輕語。聞得人聲,野豬也嚇得不輕,停了腳步,藏于路邊不動。我定睛細瞧:沒有獠牙,約有七八十斤。正欲躡腳緩步而去,探個究竟,夫人膽小,大聲制止,野豬閃進樹叢不見。我啞然失笑:此“野豬”應為附近村民所養,走失后沒入山林,久而久之,家豬變野了,后經石洞誤入校園,四周全是圍墻,再也找不到出路。中央電視臺《等著我》欄目的場景瞬間浮現腦海:很多孩子被人拐騙或任性出走,從此后不知姓什名誰,家在何方,回家路漫漫……
這只小“野豬”是可憐的,找不到家,也出不去!又是幸運的,它至少有水喝,院里地方大,也應該有吃的!我希望看到“野豬”的朋友不要大喊大叫,以免嚇壞了可憐的流浪兒!“野豬”就棲身在映霞湖附近,要是近在咫尺的食堂工作人員能將剩菜剩飯放在“野豬”必經之地,并慢慢往食堂方向引……我想,不出一年,一只膘肥體壯的大家伙將成為院內一道美麗的風景,讓吃過豬肉的人們也見見什么是“豬走路”,讓孩子們也多一份牽掛、期盼與歡笑。
也不知有沒有人贊成我的提議。
然而,就在發現“野豬”約五十米遠的水塘邊,一老人正帶著不足三歲的小兒游玩。小孩在前,大人在后,兩者相距有10米之遠,真要是野豬,不足三歲的孩子獨自走在路上確實危險,還是要提醒家長們多多注意!
微信初稿2019-06-24
修改完成:2020-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