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酒的故鄉,“三皇五帝”時,我們的祖先就造酒了。酒,從藥用到成為世界性飲料,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酒的發明、發展和利用,是中國對人類的一大貢獻。酒,是一種奇特的食品,千百年來,沒有那一種食品像它這樣:令人驚奇,令人贊嘆,令人陶醉。酒,能健身;酒,能助興、寄情、陶情怡志;酒,是好友的使者。然而,酒也能惹禍,誤事、誤國、誤民,從古至今,有多少人因酗酒、醉酒而傷身誤國,身敗名裂……。不做“杜康美酒劉伶醉”;不學“李白斗酒詩百篇”……。
1 茅臺鎮——國酒茅臺之鄉
因酒而名的茅臺鎮,位于仁懷市赤水河畔,群山環峙,赤水河貫穿全境,歷來就是黔北名鎮,自古就有“川鹽走貴州,秦商聚茅臺”的繁華寫照;域內白酒業興盛,1915年茅臺酒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獎,讓茅臺鎮譽滿全球;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在茅臺四渡赤水,寫下了中國革命史上的壯麗詩篇,被譽為“中國第一酒鎮”,是世界三大名酒(英國威士忌、法國白蘭地、中國茅臺)茅臺酒的故鄉。茅臺鎮,
鳥瞰茅臺鎮
茅臺酒廠一角
2 宜賓-——五糧液的故鄉
宜賓:別稱:“僰道” 、“戎州”、“敘州城”,位于中國四川省中南部。因金沙江、岷江在此匯合,長江至此始稱“長江”,故宜賓也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城”,舉世聞名的名酒五糧液,即產于這里,發達的釀酒工業使宜賓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酒都”。五糧液為大曲濃香型白酒,用小麥、大米、玉米、高粱、糯米5種糧食發酵釀制而成,在中國濃香型酒中獨樹一幟。宋代宜賓姚氏家族私坊釀制的“姚子雪曲”是五糧液最成熟的雛形。公元1368年,宜賓人陳氏繼承了姚氏產業,總結出陳氏秘方,時稱“雜糧酒”,后由晚清舉人楊惠泉改名為“五糧液”。
宜賓夜景
宜賓城市標志----明代大觀樓
3洋河鎮——洋河酒的故里
洋河鎮——地處江蘇省宿遷市泗陽、泗洪、宿城區三縣(區)交匯處。徐淮、徐寧公路交匯,兩條高速公路橫貫東西,背靠京杭運河,交通暢達,酒業興旺,市場繁榮。洋河釀酒起源于兩漢而興于唐宋,源遠流長,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明末清初聞名遐邇。明朝詩人鄒輯寫到:“白洋河下春水碧,白洋河中多沽客,春風二月柳條新,卻念行人千里隔,行客年年任往來,居人自在洋河曲”。清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品嘗洋河大曲后,揮毫留下了“酒味香醇,真佳酒也”的贊語。洋河酒曾多次榮獲“國際名酒”和入選中國八大名酒行列。
洋河鎮夜景
白楊河大峽谷
4瀘州——酒瀘州老窖、酒瀘州老窖和郎酒之鄉
瀘州——位于四川東南部,長江和沱江交匯處。地處中國白酒金三角核心中國著名酒城,古稱“江陽”。出產聞名遐爾的名酒瀘州老窖,是中國濃香型白酒的發源地,始于秦漢,興于唐宋,盛于明清。瀘州古稱“江陽”,世界級白酒產業基地。瀘州老窖特曲是中國最古老的四大名酒,1915年獲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金獎,1952年中國首屆評酒會上被國家確定為濃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是唯一蟬聯五屆獲得“中國名酒”的濃香型白酒。其“瀘州”牌注冊商標是中國首屆十大馳名商標。“國窖牌”商標在2006年獲得白酒類唯一的國家“馳名商標”,“瀘州老酒坊”牌商標又于2008年獲得國家“馳名商標”。自此,瀘州老窖成為行業唯一擁有三枚中國馳名商標的企業。
瀘州市蜀瀘大道
瀘州大曲酒池群
5 杏花村——最早國酒之鄉
杏花村:位于山西汾陽市杏花村。是中國第一文化名酒、名酒的始祖它凝聚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閃耀著中華民族文化的光輝。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此地已有“汾清“這個酒名。《北齊書》中記載,北齊武成帝高湛從晉陽寫給河南康舒王孝瑜的植中說:“吾飲汾清二杯。勸汝于鄴酌兩杯”,宋《北山酒經》記載。“唐時汾州產干釀酒”,《酒名記》有“宋代汾州甘露堂最有名”,說的都是汾酒。
6二郎鎮——郎酒之鄉
二郎鎮:位于四川瀘州古藺縣東北部,赤水河畔,地處川黔交匯處素有“中國美酒河”之稱赤水河畔,是川黔交通要道,與貴州名酒產地茅臺鎮隔河相望,四周崇山峻嶺。在高山深谷之中有一清泉流出,泉水清澈,味甜,人們稱它為“郎泉”。因取郎泉之水釀酒,故名“郎酒”。古藺郎酒已有100多年的釀造歷史。二郎鎮屬先秦時代“夜郎”的疆域。2000年前,古夜郎人就已開始釀酒。北宋年間,二郎鎮一帶釀出了優質大曲——“鳳曲法酒”;明代赤水河畔出現了釀酒的“回沙工藝”;清代二郎鎮已有大小酒坊、糟房20余家,酒師、酒工數以百計,除生產著名的“鳳曲法酒”外,還釀造各種曲酒、白酒、果酒和雜糧酒。
郎泉
郎酒四寶-寶洞
7減店集——古井貢 之鄉
減店集: 古井貢酒擁有悠久的歷史,相傳在亳州的減店集,人們發現有一口古井,井水清洌甜美,人們用此井水釀酒、泡茶,回味無窮。相傳,有個將軍因作戰失利,臨死前將所用的兵器投入井里。誰知此后井水比先前更清淳透明,爽口潤喉,所釀之酒,十里飄香,古井名聲大噪,人們稱之為“天下名井”。淵于公元196年曹操將家鄉亳州產的“九醞春酒”和釀造方法晉獻給漢獻帝劉協。以“色清如水晶、香純似幽蘭、入口甘美醇和、回味經久不息”的獨特風格,贏得了海內外的一致贊譽。古井貢酒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書記載,南北朝時,古井貢酒的前身是“九醞春酒”,是曹操令手下人釀造。曹操將“九醞春酒”及釀酒方法“九醞酒法”獻給漢獻帝劉協,獻帝大加贊賞,作為宮廷用酒。從此,亳州一帶釀酒作坊如雨后春筍。到宋代,減店集已成了有名的產酒地,當地百姓至今還有“渦水鱖魚蘇水鯉,胡芹減酒宴貴賓”的說法。明代萬歷年間,閣老沈鯉在萬歷帝的慶典上,把“減酒”當作家鄉酒進貢朝廷,萬歷帝飲后連連叫好,欽定此酒為貢品,命其年年進貢,“貢酒”之名由此而得。
減店集-鳥瞰圖
古井
8鳳翔柳林鎮——西鳳酒鄉
柳林鎮:位于陜西省鳳翔縣城西8公里處,鳳翔古稱雍,是四大古鎮之一。為炎黃文化和周秦文化發祥地和中國著名酒鄉,文化積淀十分豐厚。 柳林鎮原名柳林鋪,街西有一渠流水謂雍水河源頭,相傳周文王時,鳳凰“翔于雍,鳴于岐”時曾飲此水,故稱飲鳳渠,因渠西柳樹成林而得名。西鳳酒是我國最古老的歷史文化名酒之一,它始于殷商,盛于唐宋,遠在3000年前這里出產的“秦酒”(即今西鳳酒,因產于秦地雍城而得名)就成為王室御酒。這里自古盛產美酒,唯以柳林鎮所產之酒為上乘。至今,民間仍流傳著“東湖柳、西鳳酒、女人手”的佳話。唐貞觀年間,西鳳酒就有“開壇香十里,隔壁醉三家”的美譽。唐鳳儀年間,吏部侍郎裴行儉送波斯王子回國,途徑鳳翔縣柳林鎮亭子頭村,聞酒香四溢,見蜜蜂與蝴蝶伏花上,抖翅不飛,似醉于酒香,有感而發寫下千古名句:“送客亭子頭,蜂醉蝶不舞,三陽開國泰,美哉柳林酒”。到了明代,鳳翔境內“燒坊邊地,滿城飄香",釀酒業大振,過境路人常常“知味停車,聞香下馬”,以品嘗西鳳酒為樂事。清末,西鳳酒就打向海外。1915年,西鳳酒榮獲巴拿馬賽會金質獎,遂盛名五洲。
位于柳林鎮的亭子頭遺址
9董公寺鎮——董酒之鄉
董酒廠館藏酒(照片借自:edwardchan)
董公寺鎮:位于貴州遵義市匯川區,東接大婁山脈、西鄰茅臺鎮,距離遵義市區7.公里,山清水秀,丘陵起伏,田壩縱橫交錯,田園山水風光秀麗。董公寺一帶釀酒,雖然始于南北朝,但一直到本世紀初期,釀酒人程氏后代程明坤,結合當地水土、氣候條件,認真鉆研,開始創釀董酒,才使之成為遵義的名產。酒坊為程明坤經營,生產工藝秘不外傳。當時董公寺有好幾家作坊釀酒,唯有程姓一家,由于曲好,釀出來的酒香,為人稱贊。后來,他又收留自茅臺流浪來的、一位重病難行的釀酒師傅,吸取了茅臺酒之長,使之名聲日益遠揚。1949年,曾一度停產,董酒在市場上消失。后來,其子程正奎應招進廠,與他人攻關,1957年使這一名酒重新問世。
“董公寺”是一座小型佛教寺廟,初建于明朝萬歷年間,名“龍山寺”,后改名為“西樂庵”。清康熙元年(公元1663年)遵義兵備道董顯忠出資修葺該寺,因經營不善,墻傾瓦塌。清乾隆六年(公元1743年),有燕僧云游至此,募資重修,感董顯忠之舉,將"西樂庵"易名為"董公寺"。隨著道路兩旁的街道,也以寺名為地名,也叫“董公寺”,沿用至今。現為董公寺鎮政府所在地,寺廟已改為董公寺鎮中學。
董公寺鎮
異地新建董公寺董公寺
廟山腰
10 劍南鎮——劍南春的故鄉
劍南鎮
劍南鎮:綿竹市劍南鎮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地處四川盆地,距成都83公里。是綿竹市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劍南鎮歷史悠久,始建于西漢高祖6年(公元前201年)。有“古蜀翹楚,益州重鎮”之譽的綿竹,被譽為“天下七十二洞天福地之一”,素有酒鄉之稱,是中國名酒劍南春的故鄉,也是川酒發源地之一。唐代人以“春”名酒,綿竹又位于劍山之南,故名“劍南春”。已有1000 多年歷史,唐代武德年間(公元618年至625年),就有劍南道燒春之名。劍南春是唯一載入正史的四川名酒,也是中國至今唯一尚存的唐代名酒,一直以“唐時宮廷酒 盛世劍南春”為傳承宗旨。相傳李白為喝此美酒,曾在這里把皮襖賣掉買酒痛飲,留下“士解金貂”、“解貂贖酒”的佳話。北宋蘇軾稱贊這種蜜酒“三日開甕香滿域”,“甘露微濁醍醐清”……。
劍南鎮
劍南鎮
震后新生劍南鎮
災后新生的綿竹城
資料搜于網絡 老兵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