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課增效基礎上向作業要質量,江蘇省洋思中學探索“雙減”創新落地
對于困在教育泥沼中焦慮的家長、疲憊的學生、內卷的教師而言,“雙減”更像是一場教育革命。其目的不僅是“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減輕校外培訓負擔”,更是讓教育聚焦學生全面發展,指向學生核心素養,追求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如何能保證減負不減質,實現高質、優質呢?洋思中學在堅持改課增效基礎上,著力向作業要質量。傳統課堂上,學生成了知識的容器,知識只是被一次次告知,學生參與、探究、表現等欲望得不到滿足,久而久之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動力。課內損失課后補,家長就通過不停地給孩子補課來補救,老師就通過大量刷題來補漏,學生在這種低效的學習方式下越陷越深,不堪重負。洋思中學立足課堂主陣地,通過改課顛覆了傳統“填鴨式”教學的滿堂灌。在課堂上,首先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材,自己去探究、實踐,獲得知識,自己解決不了的再由“小先生”面對面地教,大家都不能解決的則由老師來引導。這種先學生、后老師,先學生學,再學生、老師教的方式,稱之為“先學后教”。這樣的課堂,學生站到了課堂的中央,成了學習的主人,學習效果顯然更好。完整的學習過程,練習是不可缺少的。“先學后教”之后,還須輔以必要的“當堂訓練”。“先學”之后有“學后檢測”,設置基本問題,檢查學生先學后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后教”之后有“鞏固提高”,針對學情預設問題,學生在“必要的區域內”練習,在一次次問題解決中得到提高;最后當堂完成“課堂作業”,是對學生在學、教、練后學習情況的檢測,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獨立完成規定的作業。課堂上學生應學盡學,練足練好,課后自然就不再需要校外培訓的“加餐”和大量刷題的“附餐”了。作業是學生鞏固知識、形成能力、培養習慣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了解學情、完善教學管理的重要手段,更是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一個關鍵因素。實際工作中,教師在布置作業這個環節確實存在不少問題。有的為作業而作業,起不到查漏補缺、鞏固重點難點的作用;有的作業粗放,不精細、不精準;有的作業機械重復,量大質低……洋思中學在以作業管理促進教學質量提升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拉長備課鏈條。學校以年級學科組為單位開展集體備課活動,不僅備教學設計,還要備作業設計。針對新授課的鞏固訓練、針對章節的單元訓練、針對大單元的整體訓練設計篩選作業題。改練習冊作業為校本作業。原則上學校不統一使用市場上購買的練習冊。每學期學校會組織優秀教師收集相關教輔資料,同學科組教師分工協作,精選符合校情、學情的典型習題。每年這樣不斷補充、不斷完善,逐漸形成學校的校本作業資源庫。改無控制作業為控量控時作業。學校對作業既要求控量,也要求控時。首先充分預估學生完成作業所需時間,所有書面作業教師自己先做一遍,按照教師完成時間的1.5倍預估學生作業時間。其次,語文、英語不留書面作業,初三數理化書面作業限定時間為數學40分鐘、物理25分鐘、化學25分鐘。每份作業均須編制人和審核人簽名。班主任每天晚上在班級群公布作業內容及時間,限時完成,杜絕延時。學校定期問卷調查,對違規超量布置的科目限時整改。通過這樣真真切切的管理,切實達到“減負提質”的效果。改無差異作業為分層作業。無法根據個體差異布置作業,是當前學校作業體系最大的問題之一。差異化作業要求教師在作業的設計、批改、講評與輔導過程中,充分關注學生已有知識技能基礎、學習能力、認知風格等差異。例如,洋思中學課堂作業分必做題、選做題、思考題。必做題是99%的學生在10分鐘內都能完成的基礎題。選做題、思考題針對學有余力的學生設置,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完成即可。每天的課后作業按照難易程度分出A、B、C三個層級,A是基礎題,人人必須做;B是中檔題,2/3的學生可以完成;C是拓展題,學有余力學生可以挑戰。各類學生自主選擇,老師實行彈性評價。改傳統作業為創意作業。學校要求教師在作業的豐富性、趣味性、科學性方面做加法、乘法,如在課堂上把作業融入游戲、探究頭腦風暴等活動,讓孩子在活動中消化作業;對于低效、重復性的死記硬背的作業,要做減法、除法。作業形式要多樣化,增加實踐性、操作性等體驗類作業。在減少大量單調、重復、低效作業負擔的同時,著力設計學生的綜合實踐作業。各種體驗類作業形式不僅是學生所喜愛的,還可以激發學習困難學生的學習興趣。減負不減質,減負不減成長。洋思中學在改革課堂教學基礎上,著力“提高作業質量”,接下來將繼續創新工作方法,探索更多讓“雙減”落地的措施,推動“雙減”工作不斷向深度掘進,向廣度拓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