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過上沒羞沒臊的觀影生活
說起「零零后」,婊婊們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是逆天網紅炫富美妝UP主?
還是早戀秀恩愛的小學生?
或者是掀起江湖上血雨腥風的六年級扛把子?
00后成功地在年齡鄙視鏈中,接過了90后的接力棒;
成為了網友們消遣的對象。
不知不覺中,這群小屁孩已經逐漸長大成人。
大部分的零零后,都正在經歷或者即將經歷青春期的洗禮;
他們也會開始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也會對未來毫無頭緒;
同樣也會憂愁自己的現狀。
派爺無比好奇,這群千禧年后出生的小孩;
他們真實的生活,和曾經的我們有什么不同。
央視爸爸就在最近推出了一部紀錄片,講述“00后”的真實生活——
《零零后》(2017)
央視爸爸出品的紀錄片,向來都有著品質的保證。
這部《零零后》也是如此。
豆瓣評分高達8.8。
一眼望過去,全都是五星好評。
紀錄片的導演張同道,在2006年的時候;
拍攝了一部關于幼兒園兒童的紀錄片《小人國》,展示了兒童在沒有家長陪伴的時候,真實的一面。
紀錄片播出后,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吸引了不少媒體和專家的目光。
當導演發現兒童世界中的隱秘和趣味之后;
他決定把記錄兒童成長,當做一個長期項目來做;
把幼兒園中的幾個小孩,持續性地跟拍下去。
這一拍,就是整整十年。
這也是中國第一部連續十年跟蹤“00后”孩子成長的系列紀錄片。
當年的幾個孩子進入了小學;
張同道也在2012年,推出了紀錄片《成長的秘密之小學時代》。
而在《小人國》十周年的時候,他推出了這部《零零后》。
當年穿著開襠褲的小屁孩,也都長成了十三四歲的少年少女們了。
這樣的拍攝方法,很容易讓人想起BBC那部時間跨度長達半個世紀的《人生七年》。
同樣是通過幾個孩子的變化,見證了英國社會的變遷。
我們也可以根據《零零后》中幾個孩子的成長;
看到中國家長教育方式的轉變。
紀錄片一共五集,每一集都分別講述了一個孩子的故事。
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每個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和他們的家長,也各有各的憂愁。
第一集中的錫坤,今年剛十二歲。
還在上小學的他,青春期還沒有到來。
他還能享受最后的童年快樂時光。
從上幼兒園開始,他的媽媽就辭了工作,無微不至地照顧兒子。
兩歲半就去了幼兒園,那時的錫坤還沒斷奶。
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媽媽精心地為兒子規劃著未來成長的方向。
她知道兒子喜歡自然科學,便讓兒子朝著科學家的方向努力。
兒子不善于和小朋友們交往,她便給兒子報了一個英語夏令營。
為了鍛煉兒子的社交能力;
雖然錫坤很不情愿,但是媽媽依然讓他當眾表演魔術。
場面十分尷尬。
媽媽一邊說著兒子獨立了,自己就能放手了。
一邊又為兒子照料一切。
面對小升初的競爭壓力;
錫坤自己也知道,自己的青春期馬上要來了,會變得很叛逆。
比如13歲的萌萌,就是如此。
雖然剛上初中,但是早熟的她卻早早地進入了青春期。
她不再是父母心中那個曾經的乖乖女。
家中又多了個兩歲的小妹妹,父母沒完沒了的嘮叨;都成為她厭倦的因素。
代溝也逐漸產生。
父女去買眼鏡,爸爸推薦給女兒一個款式,萌萌卻并不滿意。
她告訴父親:
“你不懂我的觸。”
(雖然派爺也不懂,她的觸什么。)
業余時間里,她喜歡玩直播;
給網友們安利一些化妝品,儼然變成一個“美妝阿婆主”。
熱愛跳舞的她,面對著學業的壓力,也不得不減緩頻率。
萌萌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到原來快樂的時光。
那時的她對未來滿是憧憬;
現在面對未來的選擇,卻十分惶恐。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會有這樣的青春期躁動。
有些人,天生就是成熟。
他們早就把生活看得太過通透。
比如叫“一一”的小蘿莉。
不僅顏值賽高,腦回路更是“清奇”。
在幼兒園的時候,一一就展示出了與眾不同的一面。
高冷的她,不喜歡和別的小朋友玩耍。
老師擔心她性格變得內向孤僻,不利于成長;
于是便勸解她,讓她多交朋友。
可是一一是這么回答的:
我不喜歡跟他們玩,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的權利。
老師都覺得,她說得好有道理,竟然無言以對。
后來她交了一個朋友,可是她把朋友晾在一邊,自己玩自己的。
老師們也分不出,她是把朋友當做炫耀的資本;
還是迷惑大人的擋箭牌。
不過長大后的她,開始喜歡上交朋友。
但是在她的自述中,她是覺得人類作為群居性動物;
需要適應和別人交朋友的生活。
不過她覺得,社會要求內向的人變得外向,是一件很不公平的事。
她還是更喜歡一個人獨處的時光。
有了獨處的定力,哪怕是自己的事情做了很久,也不會感到孤單。
學習上,她也不用父母擔心,自己就有自推的動力。
說實話,派爺著實被這個干凈、通透的小姑娘圈粉了。
難以想象,她未來會迸發出怎樣的能量。
雖然紀錄片的名字叫做“零零后”;
但是作為一個宏大的題材,片子中的幾組故事,顯然不具備代表性。
幾個孩子,都生活在一線城市的中產家庭;
父母也都是高級知識分子。
他們享受著中國最優質的教育資源。
而那些二三線城市以及農村孩子的生活狀態,卻沒有展示給觀眾。
不過作為《小人國》的后續題材來看;
這部紀錄片,其實更著眼于中國精英階層子女的家庭教育方式的變化;
而不是像《人生七年》那樣,注重社會的變遷。
從紀錄片中,我們不難發現,幾組家長對于孩子們的教育,十分在意;
并且更多地把孩子的興趣、意愿以及個性發展等方面作為基礎。
雖然各層面的升學壓力都在增大;
但是對他們來說,應試教育,不再是子女們唯一的出路。
他們的子女,有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余地。
孩子們會保持著獨立的人格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更難能可貴的,他們和父母的親子關系要更加靈活、獨立。
孩子不是父母完全的依靠;
同樣他們自己的選擇,也要獨自承擔后果。
所以說,雖然這部紀錄片看似在記錄孩子們的生活;
但實際上,它也是在叩問孩子們的“70后”家長,自己是否是合格的父母。
我們應該慶幸,傳統的教育方式,正在悄然變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后的孩子們,必定會享受到更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那么,做一個好的家長,對于孩子來說變得無比重要。
孩子不是父母全部的未來;
而父母卻是孩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