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 擊 關(guān) 注 電 影 派
從 此 過 上 沒 羞 沒 臊 的 觀 影 生 活
前幾天,派爺懷著忐忑的心去看了《悲傷逆流成河》。
原以為片子爛得應(yīng)該坐不滿10分鐘,但居然毫無尿性地看完了。
看完之后還有些所思所悟。
就是這部改編自青春疼痛小說的電影,
以前為派爺所不齒,而今天卻要為它說上幾句好話。
誠然,《悲傷》并不算是佳片,
豆瓣5.8分,口碑兩極化。
36%的差評,很多人把矛頭指向了郭敬明。
(但是導(dǎo)演是落落啊。)
也有人指責(zé)作品其他方面的。
演員班底清一色的新人,
自然演技不加琢磨,臺詞功底尚缺火候。
唯有女主角任敏擔(dān)起了烘托“悲傷”氣氛的大任,
將一個孤立無援、脆弱敏感的花季少女演得恰到好處。
在演員演技不夠純熟的短板上,
濫用的特寫鏡頭,以及某些矯情的臺詞,
更是讓電影的觀感有些生硬、尷尬和抽離。
派爺摘出來一些臺詞給大家品品:
你對我太好了,好的我都覺得這是理所應(yīng)當(dāng)了。
你對我越好,你的感情就越廉價。
臉譜化的人物,也使得電影乏善可陳。
就像是青春片總有那么一個“大反派”,
欺軟怕硬、笑里藏刀、是撕逼的一把好手。
《悲傷》將撕逼的大任交給了唐小米這個角色。
盡管《悲傷》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好片,
但是在改編上,卻是讓人舒心的。
《悲傷》原著易遙“懷孕打胎”改成了間接傳染得了“疣病”,
母親是暗娼被改成了女按摩師。
易遙和齊銘雙死的結(jié)局也被抹去了,
換成了易遙沉冤得雪、和顧森西相視一笑。
書中引起壓抑、反感的情緒被弱化。
《悲傷》,沒有那么悲傷。
至少,悲傷到最后能迎來光明。
至少,青春的花朵不曾凋零。
而改編的點睛之筆是將電影往“反校園霸凌”上引。
在影片中,易遙的遭遇讓人無比疼惜。
因為患上了“疣病”,所以遭學(xué)校同學(xué)的非議、嘲笑、鄙視。
每個人都想往她身上踩上一腳。
所有人都在她背后議論紛紛,各種污言穢語,不堪入耳。
用油漆涂的字就如同強加在易遙身上的罪,怎么也洗涮不清。
從頭而降的“一場大雨”,將她澆了個全身濕透。
施暴者也會把吃剩的“垃圾飯”倒進易遙的飯盆里。
到最后,易遙不堪其辱,準(zhǔn)備自殺,并要所有霸凌她的人成為兇手。
易遙何其無辜,卻被摧殘、踐踏、毀滅,如千萬個遭受校園欺凌的孩子一樣。
《悲傷》將“反校園霸凌”作為影片的基調(diào),
劍走偏鋒,引來非議。
有很多觀眾對此商業(yè)目的極強的操作表示懷疑。
派爺對其是否刻意操作不予置否,
卻要承認(rèn)這步險棋走對了。
畢竟電影打著“現(xiàn)實主義”的旗號,
于口碑和票房都是好事。
畢竟這是國內(nèi)首部“反校園霸凌”青春片,
并將“言情”的內(nèi)核提升到了社會議題的高度,是明智之舉。
那么借著《悲傷》的東風(fēng),派爺要聊一聊校園霸凌的這件事。
校園霸凌一詞,大家應(yīng)該都不陌生。
霸凌一詞來源于英文“bullying”,政法大學(xué)的教授給出了這樣的定義:
霸凌可以說是一種群體虐待,
即一群人在一段時間或者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對某一個或某幾個同學(xué),
在校園內(nèi)進行各種形式欺凌的一種青少年犯罪行為。
校園霸凌已遠(yuǎn)非“熊孩子間的打打鬧鬧”,
它已經(jīng)上升到犯罪的行為了。
校園霸凌也非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就能過去,
它需被嚴(yán)肅追究、認(rèn)真對待。
小時候,我們都以為胖虎的行為只是打鬧,其實我們都錯了。
正如電影中易遙所遭受的,真實的校園霸凌殘酷得讓人瞠目結(jié)舌。
被霸凌的同學(xué)輕則被孤立排擠,被散播謠言;
重則被威脅恐嚇、被扒衣服、被性侵犯、被拳打腳踢扇耳光等。
霸凌者施暴也可以巧立名目。
不是你長得難看、學(xué)習(xí)不好、家庭條件差、不合群才會有人欺負(fù)你。
而僅僅是因為霸凌你的人看你不順眼而已。
而類似電影中的劇情,唐小米妒忌易遙而展開報復(fù)的事,
在現(xiàn)實中實在是屢見不鮮。
有這么一條新聞:
2016年的時候,江蘇某職中的馬某因為懷疑男友被搶走,
找來5名女生圍毆17歲的苗苗(化名),
并扒光她的衣服,用手機錄影。
網(wǎng)友說,《悲傷》披著“校園霸凌”的外衣,行撒狗血之事,
派爺實在難以茍同。
因為真實的校園霸凌就是如此狗血,
其導(dǎo)火索就是男女生之間的妒忌、糾纏和撕逼。
就是你搶了我的男朋友,我TM要你好看的破事。
被霸凌者身心受創(chuàng),其嚴(yán)重程度我們根本無法想象。
經(jīng)常有被霸凌者被折磨致死致殘的新聞。
2017年12月,湖南的一所大學(xué), 15 歲學(xué)生姚旭超因為嫌室友太吵,
他在床上說了一句“吵 什么吵”,就被拉下床暴打,最后搶救無效死亡。
被霸凌者也有像易遙一樣,最后羞憤自殺的。
不過,更多的被霸凌者雖隱匿在人群中,身心千瘡百孔。
他們惶惶不可終日,每天活在早年的陰影下,
為人更加自卑、處世更加膽怯,被人凌辱的印記將陪伴他們的一生。
對于霸凌這件事,目擊者沒有參與,并不代表沒有罪過。
凡是每一個沉默的目擊者,都是霸凌者的幫兇。
允許這一切發(fā)生的往往是沉默的力量 ,與其說是沉默又不如說是無聲的縱容。
《悲傷》里面有一個谷丹,就是這么個角色。
她每次遇到易遙被欺負(fù)總是沉默,
直到易遙自殺跳江之后才爆發(fā),反手就是給施暴者兩個耳光。
正如推廣語所言,
她是沉默的大多數(shù),也是覺醒的勇敢者。
校園霸凌可惡至斯,中國在立法上卻無可奈何。
相比美國、韓國、日本等國家都有較健全的立法,
而中國對此還是一片空白。
只因中國在立法上走的是保護婦女兒童的策略:
根據(jù)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五十四條: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
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
故而,2015年,校園暴力事件發(fā)生后,施暴人承擔(dān)法律責(zé)任的只占27.5%,而72.5%的施暴人并未受到懲處。
雖然國內(nèi)針對具體案件,也給出了相應(yīng)的懲處,
但中國在出臺立法上還任重而道遠(yuǎn)。
因為國內(nèi)對于校園霸凌的意識起步比較晚,
所以關(guān)于校園霸凌的影視作品也甚少,
除了改編自《流星花園》的《一起來看流星雨》。
想不到楚雨蕁是影視劇里被霸凌后反擊的第一人。
而國外相關(guān)題材的卻不勝枚舉。
伊朗電影《追風(fēng)箏的人》,阿米爾因目睹哈森被霸凌袖手旁觀而悔恨終身。
日本電影《聲之形》,男主石田將也多次欺負(fù)患有聽覺障礙的女主西宮硝子。
韓國恐怖片《蚯蚓》,女兒因遭同學(xué)霸凌而自殺,腦癱父親向“小霸王們”舉起了屠刀。
美國恐怖片《魔女嘉莉》,嘉莉因糟同學(xué)欺凌而黑化,向所有欺侮她的人索命。
國外“霸凌”題材的電影可謂是百花齊放,
文藝片、劇情片、恐怖片,一個片種也沒有落下。
而同題材的國產(chǎn)青春片則基本空白,這次好不容易等來了《悲傷》。
《悲傷》雖然算不上佳片,演技尬、臺詞矯情、特寫泛濫;
但是將校園霸凌的議題擺到公眾面前,
賦予影片以實際的教育意義,卻是值得欽佩的。
所以,派爺對于國內(nèi)首部“反校園霸凌”青春片討厭不起來,而要為它重新正名。
福利來啦!
派爺將請10位幸運的寶寶看這部《悲傷逆流成河》。
參與方式很簡單,在本條推文下留言。
點贊排名前十位,每人送兩張《悲傷逆流成河》兌票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