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 擊 關 注 電 影 派
從 此 過 上 沒 羞 沒 臊 的 觀 影 生 活
最近有部國產劇,不少人不敢看。
它根據28個頗為暗黑的真實故事改編。
有6個月的孕婦,帶著女兒跳樓自殺,好勸退小三。
結果她自殺后,出軌男和小三是很苦惱……
苦惱于她自殺后的房子,賣不出去了。
也有過氣的出版人,天天沉迷酒精麻痹自我。
最后為了證明自己的時尚,在網絡上直播自殺。
嚯!就問你敢不敢看——
《愛上你治愈我》(2019)
看到是部關于精神治療的國產劇,讓派爺對它有了期待。
因為不管是精神疾病,還是精神治療,都遭受著太多社會成見。
理應引發大家的討論。
劇集剛開篇,就是大型偏見現場——
醫院的執行官打算將精神科的診療室,劃給整形科。
因為精神科的病人治療周期往往太長,帶來的效益太差。
顯然不如動刀子的整容科來錢快。
可一家醫院,可以僅僅向錢看齊嗎?
什么科室吃香,就保留什么科室。
那其他種類的病人怎么辦?
說來也奇怪,精神疾病也不是罕見病啊。
根據世衛組織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約有2億人受到精神心理疾病的困擾。
僅僅是重性精神疾病的患者就有2000萬人。
有這么多病患,為什么精神科的效益還是岌岌可危?
因為大家對精神治療,諱莫如深。
第一集中,一位父親帶著兒子楊飛來醫院。
看起來是楊飛有問題——有強烈的暴力傾向。
但稍微了解下,就知道這不是孩子一個人的問題。
父親向來不懂尊重兒子的意志。
他會把兒子送去網癮學校,關在地下室。
并且覺得男孩子就該這樣管教。
父親的控制欲、直男癌,看起來也得治啊。
但當顏書仁建議這位父親隨兒子一起接受家庭治療。
對方卻馬上說,你有病吧,嚴詞拒絕。
這位父親很明白,精神治療早被社會污名化了。
最后楊飛是穩定下來了。
可還沒出院,父親又開始為兒子張羅干啥了。
真正出問題的人不愿接受治療,楊飛的暴力傾向怎么可能真正得到解決?
有時候,精神疾病的社會污名化,還能成為一種工具。
一位知名企業家,送來了遍體鱗傷的老婆文娟。
文娟常年遭受丈夫的家暴。
即便在醫院,丈夫也不知收手。
他還建議醫院,治好文娟的外傷之后,再讓她去精神科多住一段時間。
背后的如意算盤就是:
去過精神科,她以后說什么都不會再有人信了。
比如她向親人求救,親人反而覺得是她哪里做的不對。
到那時,丈夫的家暴是假。
丈夫換妻子,卻順理成章。
所以對很多人來說,接受精神治療本身沒什么。
但怕的是離開后,一生都要帶著一道陰影。
我國的《精神衛生法》對此也有明確規定:
在非本人的同意下,即便是直系親屬,也不能強制一個人住進精神病院。
可我們再怕,能阻止自己絕對不生病嗎?
劇集中呈現的諸多案例,也能讓人一窺精神問題的成因。
你會發現,很多精神疾病,就和日常現實息息相關。
王玲瓏,一位共享單車行業的創業者。
隨著單車市場從爆發到隕落,王玲瓏也經歷了大起大落的人生。
現在的她常常在城市游蕩,暴揍著那些破壞單車二維碼的人。
是一系列的不當競爭,和肆意破壞者的存在,讓這些弄潮兒失敗了。
也催生了她的躁郁癥。
時而亢奮不已,覺得自己可以東山再起。
時而渾身發抖,看到無數投資人痛罵她的幻象。
再加上那個一直對她高要求的母親,讓她更加痛不欲生。
創業共享單車,就是她想向母親證明自己。
當失敗后,巨大的無力感,讓她只好認定自己就是一個廢物。
而父母對子女的高要求,不也是如今社會心理的一部分?
再說鄭賢宇,整容上癮。
想當初,他想唱歌當網紅。
但被別人說,你這個長相捧不紅。
于是在整容的不歸路上越走越遠。
整了二十多次,越整越不滿意。
做直播時,彈幕里看到這樣的整容怪,送上成片的罵聲。
聽到別人說他有了皺紋,旋即崩潰,選擇割腕自殺。
在他瘋狂整容的過程中,似乎早忘了,當歌手才是他的初心。
一個人被社會觀念綁架,就是這樣一件可悲又可怕的事。
可龐大的社會觀念,誰又能完全置之不理呢。
于是,精神疾病的誘因越來越多。
比起龐大的患病人群,整個社會知顯然還差的太遠。
聽到一個人接受過精神治療,就躲得遠遠的。
同樣是患病,唯有精神病患遭到的是偏見和傷害。
不可避免地,即便知道自己有精神疾病,很多人也不會去接受治療。
于是病情越拖越重。
這樣的社會偏見,顯然對誰都沒有好處。
所以能出現這種題材的劇集,派爺認為非常有意義。
但還是這個原因,讓派爺對它難掩失望。
它太貪了——
42集的劇,塞滿了28個案例。
導致每個故事,要用十幾分鐘講完。
給人展示的精神治療過程,浮皮潦草。
往往是精神醫生化身小學教師,語重心長地對病人說一番大道理。
病人就頓悟地愿意宣泄出來、想通了。
最后醫生再開個紙條藥方,保管“藥到病除”。
至此,一個案例戛然而止。
讓派爺看得很懷疑,這些人到底是有精神疾病,還是故意想不開?
精神治療,真的如此簡單?
《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的應思聰,和王玲瓏是同樣的躁郁癥。
但你看這部劇是如何處理的——
他在住院接受治療時,幾個醫生輪流對他進行各種疏導。
他還會因為服藥而變得面目扭曲、語言功能受阻。
當病情好轉出院后,他依然有融入社會的困難。
要定期到醫院復檢、去社區參加矯正治療。
因為他的疾病,他的家人、主治醫生,也連帶著擔驚受怕。
哪部劇對躁郁癥做了更扎實的調查工作,就不用派爺多說了吧。
關注現實題材,是件好事,但更該慎重。
因為那是為一個個真實的人發聲,包括精神病患、精神醫生……
處理不當,反而會滋生出更多對他們的偏見。
《愛上你治愈我》看起來對病人沒多大的興趣,也“情有可原”。
整部劇2/3的比例還要忙著處理職場感情戲呢!
整天為病人加班、繁忙,那可行不通。
海外精英Frank、整容醫生陳一凡,不是來搞三角戀,就是精蟲上腦,插科打諢地制造笑料。
編劇肯定又會說這是為了平衡專業性和娛樂性啦,把鍋推給觀眾。
但派爺覺得這種說法,一直都是編劇的一廂情愿。
專業層面的故事講得好看,怎么可能吸引不了觀眾?
就像派爺上面提到的《我們與惡的距離》。
在大部分國產劇正兒八經地討好觀眾時。
它卻要拉著你在法律、新聞、疾病等各個層面,探討“我們與惡的距離”。
然后告訴觀眾,帶著偏見的我們每個人,距離惡并不遙遠。
結果呢,收視率連續破紀錄,豆瓣評分9.5。
國產劇編劇,醒醒吧。
想看言情劇的觀眾,有太多言情劇可選。
現實題材劇,真的不要再自以為是地“治愈”觀眾了。
尊重現實,有時就需要有刺痛人心的勇氣。
這才是對觀眾最大的「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