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這樣期待一部國產電影了。
去年春節檔之前,就盼著看。
原因很簡單。
核心主創,絕對的華語圈頂級——
導演陳可辛+演員鞏俐、黃渤。
他們對這部電影滿懷信心。
2020年1月19日全球首映禮上,陳可辛說——
我十幾年沒試過一個電影首映式
有今天那么興奮
鞏俐:這是一個關于奮斗的電影,關于精神的電影。
黃渤說,它是一個鼓勵了我們幾十年的一種精神,今天變成了一部好看的電影。
原定大年初一上映,因為疫情延期。
528天里,定檔,更名,撤檔,定檔,再提檔。
終于,它于9月25日與全國觀眾見面了。
派爺第一時間看了,很震撼,很感動。
沒看的,要趕緊了。
《奪冠》(2020)
《奪冠》公映后,口碑爆了。
有人被比賽場面折服。
緊張刺激的比賽畫面,仿佛在看奧運直播,心懸在嗓子眼。
有人看到淚目。
拍第一次奪冠時我真的眼淚都到眼眶里了
這些感受,派爺都有。
看《奪冠》,你很難不熱淚盈眶,很難不被女排精神感染。
今天,派爺想好好說說,這部電影好在哪。
01
記憶·還原
派爺覺得,《奪冠》值得每個中國人都看一看。
影片聚焦的,是中國女排從1981首奪世界冠軍,到2019年拿下第十個世界冠軍的歷史。
格局宏大。
它想做的,是喚起全民的記憶與豪情。
但重回80年代,不容易。
主創一點點死磕。
大處,核心場景,漳州排球訓練基地,1:1搭建。
小處,服化道準確還原。
那時的排球隊員們,每個人都燙了發,這是80年代的潮流。
再比如,80年代人的穿著,出行風貌,以及隨處可見的印刷字體。
搭眼一看,舊時的時代氣息就撲面而來。
更重要的,當然是人。
《奪冠》的核心人物郎平的扮演者,都可以說是最佳選擇。
青年郎平,由她的女兒白浪親自扮演。
郎平的另一個扮演者,鞏俐,因為路透照,她早就受到了網友的追捧。
接演這個角色,鞏俐十分慎重。
她曾怕過,說“演不好就成了千古罪人”。
而從最終的效果看,說“神還原”一點不夸張。
表層的,妝容樣貌。
再深入些,聲調、走路姿勢,習慣性動作,甚至是背影,鞏俐都做到了像素級還原。
更傳神的,是關鍵時刻堅毅有力的眼神。
還有能讓人驚嘆的。
為了精確呈現2016年里約奧運會女排1/4決賽時中國女排的颯爽英姿。
陳可辛直接請來了當時的冠軍球員:朱婷、張常寧、丁霞、惠若琪、林莉、龔翔宇……
自己飾演自己。
主創花費這么大的心力去還原那個時代和那個時代的人。
就是因為,中國女排承載了太多。
80年代,中國還相對落后。
中國人需要自信,需要強心劑,需要在世人面前挺直腰板。
而最關鍵的榮耀之一,就是中國女排帶來的。
而這一切,來之不易。
02
熱血·榮耀
借用電影中郎平的臺詞:我們這代人是苦過來的。
在漳州排球訓練基地,中國女排奉行竹棚精神,即“流血流汗不流淚,掉皮掉肉不掉隊”。
教練指導球員,異常嚴厲。
他的技巧,聽著簡單,卻要歷經磨練。
當你的判斷成為下意識的時候
你在賽場上 才可能出現在正確的位置
下意識來自千百萬次上億次 不斷重復的訓練
他的方法,將訓練場變成了魔鬼基地。
先是克服球員的惰性。
姑娘們不斷訓練,手掌常常被木板上的倒刺戳傷。
想離場包扎?
訓練強度不夠,不準走。
她們接下來要面臨的,是迅猛扔過來的一只只排球。
太狠心?
訓練場上,可以對你心軟。
可戰場上呢?沒有人會帶著憐憫之心。
對她們來說,苦水無處傾倒;牙碎了,也只能默默吞進肚子里。
然后,繼續練,不停練。
教練要克服的難題,還有科技。
片中有個情節很有意思,李現飾演的技術人員對教練說,美國人已經使用計算機分析中國球員的招式與能力。
未來分勝負,靠的不是人,而是科技。
教練如何應對?
把網升高15厘米,以男排的標準訓練女排。
那時的中國女排,什么都匱乏,她們拼的是什么?
命,時間。
但正因如此,她們能讓當時實力出類拔萃的男排使出全力。
也正因如此,她們能站出來與當時被稱為“東洋魔女”的日本隊對決。
1981年女排世界杯,中國女排VS日本女排。
日本球員作風頑強,形勢再不利都能背水一戰。
頂著這樣的壓力。
中國女排放得開,打得狠,吊得巧,一舉擊敗日本隊。
她們拿下了中國三大球的首個世界冠軍。
看到這里時,派爺聽到了周圍人的抽泣聲。
是啊,太不容易了!
教練如此嚴厲,為了就是向世人證明——
中國人,行的!
不僅如此,在接下來的幾年里,中國女排一鼓作氣,拿下了“五連冠”,開創了歷史。
這有多么重要?
在物質匱乏的80年代,這樣的捷報鼓勵了國人的士氣,激發了國人的愛國豪情。
同時,女排精神成了一代人的圖騰。
是中國女排球員們,揮灑著自己的熱血,為國人贏得了榮耀。
誰都不曾想過。
這支輝煌過的隊伍,漸漸陷入了低落,甚至一蹶不振。
從上世紀90年代,到10年代,中國女排經歷了下滑、中興和低谷,從世界第一降格為第二集團。
曾經,中國因為不自信,迫切需要冠軍。
后來,中國逐漸富強了,不要那么多的勝利了,甚至,不再需要中國女排了。
但,郎平,始終放不下。
03
變革·傳承
2003年,郎平再次執教中國女排,百廢待興。
面對頹勢,她以挑戰者的姿態爭取變革。
我郎平今天就是一意孤行了
不再使用80年代的土辦法,而要引進國際上先進的“大國家隊”模式。
國家隊人數,從12人,變成30人,100人……
郎平頂住了上層的壓力,開始“沙場秋點兵”。
以及更加科學的,有針對性的訓練,以激發球員的身體潛能。
郎平需要的,不再只是一個優秀的球員,而是一個優秀的人。
一個細節。
她不愿這些球員像她們那代人一樣,始終背負著家國天下的包袱。
要勝利,不必每個人都是比賽工具,各顯神通一樣可以旗開得勝。
2016年里約奧運會女排1/4決賽。
中國女排VS世界級強隊巴西隊,一場幾乎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比賽。
郎平用計算機分析對手數據破局,又以高超的排兵布陣,讓中國女排力挫勁敵。
她們為什么能贏?
一方面得益于郎平的戰略。
另一方面,要回到郎平在訓練時最常問球員的一個問題——
你們愛排球嗎?
你們知道為什么打球嗎?
以及她對愛徒朱婷的一段對話。
郎平:你為什么打球?
朱婷:為我爸媽。
郎平急了:那你永遠也打不出來!
朱婷:成為你。
郎平停了下來,循循善誘地開解——
你不用成為我
你只要成為你自己
這段對話,說出了郎平的指導原則,也包含了導演陳可辛對“女排精神”的新解——
曾經,中國女排強調的是集體榮譽,是為國爭光。
中國女排 沒有你 沒有我
只有我們
而新時代下的新女排要做的,是找到自己。
正如郎平所宣揚的。
你們應該打出你們自己的排球
我有責任幫助你們
好好地享受體育的本身
尋找自由的個人價值,崇尚純粹的體育精神。
這種精神上的革新,更易激起球員們的自覺與潛能。
當然也有傳承。
新女排在邁向里約奧運會戰場前,重新回到了漳州排球訓練基地。
她們看到了老牌球員苦過拼過的印記。
這些印記,增添了她們的信念。
以及,那些無比相似的扣殺鏡頭。
一代代球員正是秉承著不屈的意志,才能重回巔峰,才能不斷超越。
《奪冠》為什么是年度必看?
因為它是真正的國民電影。
它讓我們記住了那些英雄們摸爬滾打、負傷前行的艱難歲月。
它讓我們重溫了那些英雄們勇挫勁敵、再攀高峰的颯爽英姿。
就憑這點,《奪冠》值得去看,甚至二刷、三刷。
派爺覺得,到了今天,“女排精神”依然彌足珍貴。
它呼喚著我們找準自己的位置,讓你我清醒自覺。
然后燃燒自己的熱血。
奮力戰斗下去。
再來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