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執政黨正在考慮建造多達十座核反應堆的核電站,否則,巴黎的氣候目標將無法實現。而德國已放棄了核電,那么周邊國家的核復興是不是顯得德國的能源政策成了一個笑話?
荷蘭的核復興更證明德國能源政策是否合理值得質疑。在日本福島發生核泄漏事故后,德國政府決定逐步淘汰核電。但是,即使核電真的有危險,德國一個國家放棄,而周邊國家有這么多核反應堆,一個國家的放棄又有什么用?
而且全球其他國家都在發展核電,下圖是各國在今后十年間將要新建的核電站:
事實上,德國放棄核電后,存在短期電力缺口,或者至少是綠色電力的缺口,目前尚不清楚如何彌補這一缺口。德國計劃提高風力發電等替代發電技術的擴展速度,但是又受到當地居民和自然保護主義者的抵制。盡管人們普遍擔心氣候變化,但不排放二氧化碳的核能在德國依然是禁忌話題。
荷蘭目前還有一個核電站在運行:博爾瑟勒Borssele站點,其輸出為485兆瓦,可滿足荷蘭約4%的電力需求,大概足以滿足一個大城市的需求。德國RWE集團擁有博爾瑟勒Borssele 30%的股份。事實上,荷蘭也曾對核電提出過批評,但是從來沒有像德國那樣對核電提出過暴力和意識形態上的指控。在一項代表性調查中,大約一半的荷蘭人支持建造新的反應堆。
事實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便宜的方法就是延長核電站的壽命。荷蘭部長引用研究報告說:“這比太陽能發電和風能發電更便宜。“這也是全球那么多國家建核電站的原因,下圖是各國目前的核電站:
而德國,因噎廢食的后果就是現在電費價格已經高居全球之首,其中的一個因素就是放棄核電:德國電費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163%。德國的消費者每千瓦時支付32.10美分,而國際平均水平為12.22美分。第二貴的是丹麥的電力(27.81美分)。比利時人也付出了很多(26.60美分),日本人每千瓦時支付24.65美分。而在美國,一千瓦時的成本僅為13.03美分,而在蘇丹的電費最便宜,只要0.24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