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有三大經典:老子的《道德經》、莊子的《南華經》和列子的《沖虛經》。其中以《老子》為首,后人冠名為《道德經》。后人論道、修道理論基本是從這個源頭演化延伸出來的,且斷章取義不究竟的為多,還沒有能超越的。
以前碰到一個生命科學研究院的朋友,據說抄了三年《道德經》,很多章節都能倒背如流。記得還有一次去到禪宗勝地南華寺,看見一個戴著眼鏡的十二、三歲小孩在佛堂朗朗上口地大聲背誦《心經》,神情大有嘩眾取寵之勢。可惜了一部好經,并不能深解其義。當然這么小能背,倒是為將來的解悟鋪就了時節機緣,未嘗不好。只是小時侯對小孩沉穩性格及品格的培養更為關鍵。
同是一部《道德經》,不同時候、不同環境、不同心境、不同年齡,甚至不同性別讀出來的意義和體會出來的味道俱不相同。每次碰到自身修為障礙都能從中得到慧解。如果以經解經,以其來解讀佛經、易經、陰符經、孫子兵法、儒家經典等,則是一把上好的萬能鑰匙,可得事半功倍之效。
另外,讀《道德經》并不一定要求全部通讀,每一章節、每一句話都可以是入道要徑,各有各的緣法,不是每個人對每一句都會有親切體會。建議讀者從自己感興趣的某一處透入,由點到面延展。真悟透一處,孤明先發,逐漸明照大千,必處處無礙。
所以這一章,就從老子作《道德經》的三點基本思路契入,即三個核心問題,也是讀者理解此經的要點。讀通了《道德經》,其它道家經典不用讀也會明白,而且不會被不究竟處誤導。否則,旁門左道學了不少,倒把正道給迷了。
道德五千言,九九八十一個章節。不外乎在三個方面闡釋:一是道的本體;二是直接的境界修為;三是道之妙用。
道的本體,《道德經》開篇就開始闡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它直接揭示出我們每天依賴、時刻依賴的語言、文字、概念等等的不真實性,說這不是宇宙真理的常道、常名。為什么呢?語言、文字、概念不過是我們人類思想的反映。用聲音表述即是語言;用書面表述即是文字;用意思表述即是概念。
這里有個關鍵問題是:如果沒有這些“可道”、“可名”的,佛家稱之為“名相”,我們能不能思維?能不能交流?
大家都知道,文字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從原始人類,據說是伏羲氏時代結繩記事開始的。那文字產生之前我們人類社會難道就不要交流,表達意思嗎?答案是肯定的,我們沒有文字語言時是能夠交流的。
前面我們已分析過,思想是思維的產物,思維也只是個過程,宇宙的“常道”、“常名”是能啟動思維,生產思想的思維主體。這也不過是我們的“萬物之母”,還不是我們的“天地之始”——真正的宇宙源頭。
要修道,就必須放下對語言、文字、概念等的依賴,因為這些只是傳播思想的虛空信息。思想是時刻幻滅的,虛空信息也是無常幻滅的。當我們這顆心時刻被那些幻滅無常的虛空信息左右時,這就是我們的喜怒哀樂,所以我們一會喜,一會怒,一會哀,一會樂,時刻在幻滅,而我們的生命也就耗費在這些虛無的信息上了。可惜可悲啊!
所以禪宗參禪有一個話頭是:“截斷天下人口舌,如何道得?”還有專門修禁口、休口法門的,幾年不說一句話,以此來斷除雜緣,達到內明而入定境。對于物質發達,人們尤其執著于語言、文字、概念等名相的末法時期,這倒是一個非常殊勝的法門。
你想,人之間的傷害百分之九十以上來自對自我利益的表達。之所以要表達,不外乎是“為我”,你少說話,欲望自然得到一定遏止,對自我的修為自然得到一定提升;你少說話,少傷害很多人,少結很多怨,少造很多業,就會減少很多來自別人的反傷。倒合了老子對人生運數的揭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其它對道本體的闡釋如下,就不一一解釋了。如: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家子,象帝之先。”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名。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名之曰大。”
……
用禪師的話來闡釋道也許更直截了當,沒有那么玄。禪宗善會大士說:“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先于天地,無形無像,能主宰萬物,又不執著萬物,萬物皆在變,只有它不變。真是干脆利落,毫無牽扯。
直接境界修為,是指悟道過程的狀態和境界。
好比我們現在在閱讀這些文字,也有一個狀態問題,不同狀態對文字的感覺和悟性會不同。我們對我們感興趣的書或事物可以達廢寢忘食的忘我狀態,而對不感興趣的事物則難入狀態。
讀書尤其如此。以前知名作家柯云路熱衷于氣功,稱之為“氣感”。認為讀《道德經》應先調理好自己讀經的狀態,并不是沒有道理。我個人的感覺也很明顯,確實應與文氣相應,合于一態,先不在文字字意上執著,一氣貫通,自然會明了其深意、廣意;而且還不易被各種半通不通后人的注釋文字固囿。
所以讀好書,則氣血和合通暢,全身上下無一處不熨貼,神清氣爽,常可入忘我之境——不能說這不是修為吧。不過現在真通達的好書實在太少,是個人都出書,但不寫書。有次看到一位深圳講師的宣傳資料,據說出了幾十本書,計算一下時間,平均半個月出一本書,比生孩子都快。
對那些不通達、不夠圓融的人造知識書本,感覺眼睛會很快干澀、呆滯而酸痛,讓你無法讀下去,這也是思想障礙而致氣滯血淤吧。當然往深追究還是自己修為不夠,好道之分別心在故。本來嘛,似看非看,不執著于其書意,神不外泄,怎會對自己那么大的差別反應呢!望各位讀者以吾為鑒。
《道德經》中直接境界修為的,舉例如下:
“致虛極,守靜篤。”
“……惟恍惟惚。惚兮恍兮……;恍兮惚兮……。窈兮冥兮……”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所止。”
“是以圣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
道家“道之妙用”走的是太極觀照的思路(關于太極圖的深刻妙理,我們會在后面“太極思維”章節專門闡述)。
與佛家小乘佛法類同,“道之用”是為體察道之本體,即參悟智慧源頭,獲得個人的通悟成就——了道。有被“了道”境界所礙的嫌疑,象是無情說法、空性說法,讓你知道空性為道。并沒有體現出緣起愿心本身對大智慧成就及護持的因緣。而佛家大乘佛法的“道之用”是大智慧成就后回到世間的起用,時刻在智慧觀照下的慈悲接引,乃大有情于眾生。佛法才真正大圓滿,現大圓鏡智。
另外,利他的慈悲愿心與緣起智慧密切相關,愿心與智慧成就呈正比,愿心多大,成就的智慧境界也必然多大。經書上說,真發大愿心,天地都會感應震動。易系傳上說“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并非虛言,那是真正當下成佛做祖之事。一般了脫生死與成佛做祖的究竟境界還是有較大差別的。
根本的問題是,學佛人士多如牛毛,為什么真能發大愿心的極少?知道大愿心有利于大智慧成就,為什么就是發不起來?——這本身就是一個悖論,要破除此智慧悖論,還得自己當下一悟,掙脫得一個轉身,否則,如何能轉得了這個輪回啊。
如果只是在方法上,即常說的法術上執著,那只是有為法、不了義法。所以佛法特別強調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的積累,最大的福德即是功德,而功德又在無為之智慧。
這里我要強調的是有一種必然性:真發利他的大愿心,一定會得神思妙悟,修行精進將會非常快;絕對會自然切入正法門——禪宗;絕對不會被歪門邪道、外道所惑患,正見正識正信會自然具足;絕對是成佛做祖的究竟智慧成就。這是真正的佛法加被、佛祖加持,它源自你的內在本身,不是外求可得。跟現代那些象征性摸頂、貫頂的法門千壤之別。
為什么發大愿心會有這樣的必然呢?什么是最大的愿心呢?為什么發不起愿心?大家可以參參。這本身就是智慧的根源問題,參明白了這個,古今圣賢大德的一切行宜、公案一目了然,這里倒合了船子德誠禪師囑咐弟子的法語“沒蹤跡處莫藏身”之意。我看佛法三藏十二部,加上世界上的各種教派法門中,再也找不到比這更高效率成就智慧的大方便法了!
如果說世人看問題的角度和思維方式是陽面,那《道德經》就是從陰面的方式反向來觀察問題,使之圓滿于太極。所謂“世人觀陽,分別于兩儀;老子觀陰,全于太極”,這正是老子著作《道德經》的內在理路——太極思維。
你很容易發現《道德經》中一對對的矛盾統一,如:
……
選自法喜老師《融通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