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也不是,而是在投資時要先考慮到風險,營收成長只代表這公司的業務有在成長而已,我們不知道到底是驢還是馬,還是要經過檢測才能判斷是否出手,并不是營收成長就代表公司很賺錢,像是手機組裝,毛利率低,又需要投入大量生產設備,大環境好的時候,營收成長狀況成長還能賺幾個點,一但大環境不好,可是會瞬間反轉,還不如把現金退給股東,不要再投資生產設備,你看看601138工業富聯在2018-Q3營業收入1249.32億,是千億級的營收啊! 但是凈利潤是43.12億,相對于營收才3.45%,基本上這就是薄利多銷的問題,這些公司,如果國際原物料價格上升、人工成本上升,那么這點利潤就會受到巨大影響,或是同業殺價搶單,也會產生虧損,所以除了營收成長之外,還要再看三大獲利指標。想了解營業收入可看這篇營業收入-所有企業生存的目的
那么問題來了,什么叫做三大獲利指標呢?
財務分析三大表(利潤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三大獲利指標就在財報的利潤表里,以雪球APP為例,可以在雪球行情=>財務=>利潤表里看到。
三大獲利指標就是毛利率、營業利潤率、利潤總額(稅前純益)率,一開始一定先看毛利率,可以說是競爭力的水平,毛利率可以最直觀的看出公司產品或是服務的獲利能力,巴菲特所說的護城河,這也是其中一項能力,因為如果商品售價不變,但是可以持續降低成本來提高毛利率,代表經營團隊能力較好;如果成本結構不變,但是售價可以持續提高,那代表商品的技術水平及市場需求較強,代表公司的商品替代性低,不管怎樣都是競爭力的表現。也就是說是買賣雙方的議價能力在拔河,同樣的殺價競爭,有些公司卻能夠做到市場價格領導者,像是沃爾瑪(NYSE:WMT)是掌有主動權的公司,身為世界最大的零售商,他是故意以低價作為競爭武器,因為其需求量大,對供應商有很大的議價能力,但是代工廠如601138工業富聯,這么低的毛利率是被客戶砍下來的,是處于被動的議價能力,這兩者是不同的。
毛利率不高,或者是一直下降的公司完全不能投資嗎?
其實也不一定,像是上面的例子,沃爾瑪(NYSE:WMT)就屬于優秀的公司(不代表未來繼續優秀),而毛利率一直下降,有時候可能是為了搶占市場份額所做的戰略規劃,像是滴滴出行與優步的補貼大戰,更或者是公司的產品結構調整,原本只生產高毛利的工業設備,為了更永續的發展,也切入低毛利的家用設備,也會導致整理毛利率一直下降,這些特殊情形就不能武斷的判斷好壞。
那我如何判斷薄利多銷對投資人有沒有好處?
最簡單的方式可以用交叉比例分析,也就是存貨周轉率乘以毛利率,如果交叉比例有在成長,那代表薄利多銷對公司帶來好處,反之,就是失敗的戰略;如果想要更全面性的分析,就必須要用杜邦分析法(DuPont analysis)是一種分析企業財務狀況的方法,得名於美國杜邦公司。杜邦公司於1920年代開起使用該方法,杜邦分析法將股本回報率分為三部分,利潤率、資產周轉率,以及權益乘數/財務槓桿,后續會再針對杜邦分析來做說明。
舉個栗子看三大獲利指標?
我們看000651格力電器的三大獲利指標,可以看到格力電器的毛利率都維持在30%左右,而營業利潤率跟利潤總額(稅前純益)率大體接近,這代表格力電器專注在本業上,若營業利潤率能持續上升,那代表管理體質在進一步提升,但要觀察一段期間;我自己的標準是買的股票毛利率要在30%以上,這樣公司的產品有一定的議價能力跟空間,可以在大環境不好的時候有較大的概率存活下來,格力在2018-Q2的毛利率掉到29.39%,我不會在意單獨一季的表現不佳,有時候反而是機會,通則如下:
1、毛利率越高越好,最好持續進步
2、毛利率如果降低,必須要做交叉比例或是杜邦分析
3、大多數股票都是景氣循環股,最好觀察近8季的循環趨勢與高低點再評斷公司的績效表現
進一步觀察營業利潤率,可以知道公司的經營管理能力,而營業利潤率代表的是本業的獲利,通常本業的獲利都是經常性的獲利,所以更值得觀察,有些非金融股會踩到地雷,認列巨額投資損失,這種情形會讓利潤總額(稅前純益)率大幅下降但是對營業利潤率沒什么影響,這時候趁這消息發出,股價大跌的時候反而可以撿便宜。
如果是營業利潤率就可以看出經常性的獲利,為什么還要看毛利率?
因為毛利率代表是產品的獲利能力,也就是這項產品或服務的售價減去生產需要的原材料及人工成本所得出來的,而原材料跟人工成本容易受到大環境的影響,像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基本工資上漲等等,所以如果毛利率下跌,但是營業利潤率不跟著下降甚至逐步成長,那代表公司的經營管理在改善;另外要注意的是,對營業利潤率來說,其中很多費用是固定成本,不會隨著銷售額變動,所以營收增加,這些費用數值不變,那報表就會呈現費用所占比例下降,不能解釋為公司經營管理能力提升。
為什么看利潤總額(稅前純益)率,而不是看稅后?
因為有些公司領取政策補助,在稅務上有優勢,這不能當成公司長期的護城河,所以看稅前會比看稅后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