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說跟著一姐妹去旅游,小姐妹說:這個屋子里有臟東西,她看見了一個面目猙獰慘叫的鬼魂,立刻離開那間屋子。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山底下溫度高,陽氣足,植物可以聚集的能量多,開花結果就早。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鶯也在爭陽光多一些的樹呢,這樣的樹長得更壯實,結的果子多,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也多,多適合居住。
氣聚則吉,氣散則兇。
山環水抱必有氣,能量匯集的地方,陽光普照,溫濕度合適,動植物生長就好呀,他就是風水寶地。
西北風不停的刮,帶來的是寒氣,是蕭瑟的氣,動植物不生,沒有吃的,可不得喝西北風。能量都聚不起來,可不就兇。
陰暗的房間,讓人感覺陰森森,陽光下,還會讓人感覺陰森森嗎?
不會呀,陽氣足,生物活躍,生命力旺盛。陽氣弱,天色暗沉,又濕冷,身體里面的微生物干活也不起勁,就想休息,沉寂。
我想那個小姑娘的身體,對宇宙能量的變化比較敏感。
在氣比較弱的地方,普通人感覺比較遲鈍,只是覺得有點陰森森的。
但是她不一樣,可能氧氣少了,可能濕度大了,可能溫度低了,可能空氣中病菌多了。
她身體里面向陽的微生物不樂意了,不想繼續呆在這樣的環境下。
于是分泌一些致幻的神經遞質,讓她的主人產生幻覺,用鬼恐嚇她,讓她逃離這里。
我們知道的,腸道微生物是會分泌很多化合物,影響我們的心情的。
什么愁腸寸斷呀,斷腸人在天涯呀,腸腦和大腦是一根藤上的兩個瓜,同一個細胞分裂出去的。
請人辦事,是不是要請客吃飯?她吃好了,腸道微生物被滿足了,怕主人下次不吃了,分泌點多巴胺獎勵一下主人,主人就開心嘛。
久而久之,有這樣特長的人,可以選擇更好的居所,于是她的后代就遺傳了這種特質。
就像恐懼的人,恐則氣下,所有的能量都跑到腿上,和那些不會恐懼的人相比。
他就能躲過老虎的追趕,于是他活下來了,他的后代也遺傳了這種情緒。
對那姑娘來說,這是一種天賦技能,她比常人更敏感。
別人需要長期積累,才能發現環境對人的影響,她能在極短的時間做出反應,她很適合去研究風水。
小伙伴告訴那小姑娘,姑娘說,她外公是當地有名的道士。
我們來看一下陰陽變化,對萬物的影響。
中國古代生態美學以天人一體,天人合一,陰陽合一,道法自然等為理論核心。
在審美訴求方面,推崇人與天,即人與環境的和諧。所謂天,即人之外的自然萬物。
中國古代生態美學認為,人本身與天是共生一類的,自然萬物與人一樣,是有生命的,與人是一類的、相同的、一體的。
因而,人與自然萬物具有同類性、同構性、相依性、相存性和同一性。(這就是為什么用動植物治病的原因了)
人與自然環境是相存相依、相親相和的,人不是自然環境的主宰者,不能以人為中心。(現在太以人為中心了)
陰陽接觸與接近到達一定程度或一定距離時,雙方都會發生碰撞、感應、交感、纏綿、交合,直至融合,然后裂變、變易,吐故納新、送故迎新、萬象更新。
陰陽二氣氤氳聚合、上下升降、清濁剛柔、化化不已,形成人類自身的繁衍,自然萬物的生生不已、欣欣向榮。
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
由于某些原因,使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受到阻礙,稱作氣機不暢。
在某些局部發生阻滯不通時,稱作氣滯。
氣的上升太過或下降不及時,稱作氣逆,氣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過時,稱作氣陷。
氣不能內守而外逸時,稱作氣脫。
氣不能外達而結聚時,稱作氣結。
氣機順暢、流暢、通暢,也就是陰陽和諧。
陰陽雙方互以對方為生長化的條件,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
正如地球的生物,無論動物還是植物,既不能缺少陽光,也不能缺少雨水。
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
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
天地之氣之于人,猶如水之于魚,人類與自然界的溝通依賴于氣的傳導與感應。
因此,這種微妙的生命同類相感的現象也是客觀存在的。
人生有喜怒哀樂之答,春秋冬夏之類也。
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樂,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天之副在乎人,人之性情有由天者矣。
天之陽氣下降,地之陰氣上升,陰陽二氣的氤氳激蕩交感,化生出萬物。
并形成雨霧、雷電、雨露、陽光、空氣,和誰相互交感,生命體方得以化生。
在陽光雨露的沐浴滋潤下,生物得以發育成長。男女構精,新的生命個體得以誕生,代代相傳,人類得以繁衍。
陰陽消長變化是絕對的,動態平衡則是相對的。
白天陽盛,宇宙萬物的生化也以興奮為主。夜間陰盛,機體的生化相應的以抑制為主。
從子夜到中午,陽氣漸盛,宇宙萬物的生化逐漸由抑制轉向興奮,就是陰消陽長。
從中午到子夜,陽氣漸衰,宇宙萬物的生化由興奮漸變為抑制,這就是陽消陰長。
陰陽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還可以互相轉化,就是所謂物極必反。
自然萬物既相互對立,又相輔相成,剛柔相濟,剛中無柔就會缺乏彈性,會很僵滯。
柔中無剛就會缺乏骨力,顯得委頓,只有剛柔相濟才能顯示內在的表現力。
在中國古代生態美學,剛柔、天地、虛實、動靜、聚散、清濁,都指陰陽。
超鏈接
1:風水是迷信嗎?
2:陰陽是什么?
4:農村與城市
5:中藥與西藥差別
參考文獻
(1)陰陽交感生化與天人感應說 軍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