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歡云南趕集的菜市場,馬上又到野菜上市的季節。
在這里,對去年從菜市場及野外收集到的一些云南特色野菜做一個梳理。
它和蔥、蒜、韭、芥一起,被人們稱為“五辛”。
燒豬肉、雞肉,煮魚、煮鱉,都要用水蓼來去除腥味。
特別是煮魚,用蓼最為普遍。
唐賈島有詩《不欺》稱:“食魚味在鮮,食蓼味在辛”。
枸杞的幼苗或嫩莖、葉是早春的野菜。
炒食或焯后涼拌均可,味道清香微苦,具有明目的功效。
黃猄蟻無螫刺,但有毒腺,不螫人但會咬人和噴射毒液。
古人只取食蟻的卵、幼蟲和蛹。
黃猄蟻的工蟻是有毒腺的,毒液的主要成分是甲酸和甲醛。
辣木葉和嫩果,在印度和東南亞地區為常用的木本蔬菜。
辣木花焯水后,可以煎雞蛋吃。
辣木種子富含油脂,可食用,種子有凈水功能。
花可供蔬食,入藥清熱除濕,能治菌痢、腸炎、胃痛;
根皮祛風濕、理跌打;
’
樹皮為滋補藥,亦用于治痢疾和月經過多。
果內綿毛可作枕、褥、救生圈等填充材料。
滇刺棗果實可食;
種子仁可入藥,叫“理棗仁”。
西歸為傘形科植物西藏凹乳芹(Vicatia thibertica)的干燥根,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及西藏等地,在云南大理有大量栽培。
在滇西北部及川西,通常以其作中藥當歸的代用品,稱為西歸。在大理白族自治州鶴慶縣的白族民間中,已有百余年的使用歷史;
具有補血、補氣、調經等功效;用于面色萎黃,眩暈心悸,血虛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癥。
在大理等地,西歸還作為滋補蔬菜燉肉、燉雞等食用。鮮品也可生吃,風味獨特。
滇丁香在彝族醫藥里,叫退燒止咳藥。
可解表散寒,止咳化痰,調經止痛。
用于風寒感冒,咳嗽多痰;月經不調,痛經。
歐防風(Pastinaca sativa)來自于傘形科,歐防風屬,別名歐獨活。
原產歐洲,根部粗壯,含糖和脂肪。多栽培供食用,也可作飼料或釀酒。
我國某些城市郊區或園圃偶有栽培。菜市場叫當歸,味道似胡蘿卜。
《中國韭菜》中記載:“冬季將肉質根挖出,進行腌制,并加香料、糖鹽等調料等,味極鮮美,成為當地名產”。
在四川省綿陽市北部平武地區,因腌制好的韭菜根酷似龍的胡須,所以當地人稱其為“龍須腌菜”。
當地人十分喜愛龍須腌菜,用龍須腌菜制作扣肉、回鍋肉,口感醇厚,辛香開胃。
傳統中醫認為:韭菜根性味辛溫,有溫肝補腎、溫中行氣、滋陰壯陽、保暖健胃和散血解毒的功效。
貴州地無三尺平,云南壩子(山間平地)也很少,故常把池塘、湖泊夸大稱為“?!保缍?、程海、陽宗海、草海。
這種植物打撈出“?!焙笥们逅磧?,是云南大理白族人民經常食用的蔬菜,故當地人稱之為海菜。
大理白族用海菜花的花莛與豆腐煮湯,湯色清秀,氣味清香且回味無窮,當地人譽之為海味。
大理洱源、下關等地的白族人民常用海菜花的花莛(或者花莛連同莖葉)與芋頭煮湯,稱為“海菜芋頭湯”,其味清爽可口,是白族人民經常食用的一道名菜。
臭參冬、秋時節服上1到3次,不但味美新鮮可口,其能增強體質、開胃健脾、補氣、補血、抵抗寒邪。
整個冬季不易感冒、少病,常食可防癌、抗癌,癌癥病者在放療化療期間服之較佳。
山藥豆具藥性,性味溫厚,可以補中益氣,
對健脾胃、補肺腎、味甘解渴、脾虛泄瀉有良好的醫療保健作用。
煮熟火油炸后,均可直接使用。
翅果藤在普洱當地可作為保健食材,果實主要是鮮切后炒食,或者腌制后蘸醬、辣椒食用。
翅果藤的果實又叫野苦瓜,性寒味苦,具有清熱降暑、明目解毒、補腎潤脾之功效。
草芽學名蒲菜(Tupha latifolia),又名象牙菜,香蒲科水生植物。
主要分布于紅河南部地區,以建水最為出名,有“草根當作象牙賣”之說。
主要食用其幼嫩新生根狀莖,根狀莖圓柱形,頂部呈錐形,形狀酷似象牙,色澤乳白,甜脆鮮嫩,味美。
云南特色小吃“建水過橋米線”、“雞絲炒草芽”,都是因為有草芽,才使得湯更鮮美、菜更滑嫩。
在亞洲、非洲熱帶地區、澳大利亞和南美一些民族也早有食用蜂蛹的習慣。
蜂蛹對生物機體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其中在促進機體新陳代謝、生長發育及精力減退、體力虛弱、營養不良、青春發育遲緩、更年期、未老先衰的康復方面較為突出。
在調節中樞神經、內分泌紊亂、消化系統、血液系統等疾病方面也顯示其獨特的療效。
桃膠味苦、性平,益氣、和血、止渴,具有治療消渴的作用,營養豐富,可食用。
桃膠對人畜均無毒害作用,具有較高的醫用、藥用和食用等價值;有清血降脂,緩解壓力和抗皺嫩膚的功效。
青苔是傣族人家特有的風味佳肴,是用來招待客人的。勤勞聰慧的傣族兒女,在選用春季江水巖石上的苔蘚時。
以深綠色為最好,撈取后撕成薄片,自然曬干,用竹篾串起來隨吃隨取。
做菜時,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揉碎入碗,再將滾油倒上,然后加鹽巴攪拌一下,用糯米團或臘肉蘸著吃。
積雪草除作為中藥使用外,民間亦用作涼茶及食療材料,作茶飲的主要功能為清熱解暑,可防止中暑。
我國南方民間常將它作為涼茶飲用,多稱為雷公根茶,用于祛風除濕舒筋活血,也具有治療皮膚發炎的作用。
芭蕉花花干燥后煎服治腦溢血,根與生姜、甘草一起煎服,可治淋癥及消渴癥,根治感冒、胃痛及腹痛。
芭蕉花序、花苞及假莖氨基酸種類齊全,均可作為蔬菜,與其它食物搭配,是人類植物源蛋白質的重要補充。
野生芭蕉花序,是一種典型的高K低Na類型的蔬菜,有助于預防心臟病和中風等疾病的發生。
芋頭花營養價值豐富,具有理氣止痛、散瘀止血的功效,芋頭花在楚雄人家是很常見的菜。
當地人比較喜歡的做法是將芋頭花和茄子、豆瓣醬一起炒熟,或者將芋頭花與臭豆腐、腌制臘肉一起燉食。
梁王茶是云南食用野生蔬菜,每年3~5月,人們采其5~10cm葉將展或剛展開后未革質化前的嫩梢。
放在沸水中煮片刻,撈起后放于清水中,漂除其苦澀味。
食用時撈出來加放佐料涼拌即可。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并有清熱作用。
在騰沖,老百姓將樹番茄用炭火或沸水燒熟,撕去外皮,加鹽、味精、辣椒、芫荽和芝麻油制作成蘸水,風味十分獨特。
可以拌面條,米線,餃子等。騰沖街頭的涼粉,豌豆粉也用樹番茄做酸味來源,既減少了醋的使用,又讓食物色香味俱全,同時別具地區特色。
此外樹番茄還可以做酸湯魚,燉豬腳,燉排骨等。將樹番茄切片放入鍋中,可以解除肉的的油膩,同時使湯更具色香味。
“樹花菜”,作為傳統民族文化的菜肴,是滇西少數民族結婚宴會必備的涼拌菜肴,有伉儷間“相伴生活”之意,隱喻對未來生活的期望。
樹花菜中的松蘿酸,作為抗革蘭氏陽性菌的抗生素,它對人體臟器有害,因此食用之前需要用堿水處理,從而去除松蘿酸。
為了改善口感,采收的供食用的地衣常預先用開水加草木灰(或燒堿),煮沸3–5min,之后晾干備食。
豆瓣菜是廣東及廣西部分地區常栽培作蔬菜;
全草也可藥用,有解熱、利尿的效能。
西洋菜可直接作為冷涼時節蔬菜供應市場需求,尤其冬春季節,西洋菜鮮嫩,便于清理,是很好的火鍋食材。
臭菜又名羽葉金合歡,傣語“葩哈”。主產于西雙版納、思茅、德宏等地,是傣族群眾喜歡食用的一種野生蔬菜。
臭菜嫩莖葉含揮發油,臭菜的強烈氣味, 是由含硫化合物所形成。
將洗凈的臭菜切碎,放入碗中與適量的蛋、鹽、蒜、姜調勻,放入油鍋中炒,食之鮮美,別具風味。
在煮魚時,放上幾根將洗凈的臭菜,便成了一道傣味菜,臭菜煮魚。
在石屏、建水等地,人們取其嫩尖用以腌作酸湯或制作酸菜,酸湯清火爽口。
酸菜炒肉或當佐料食用,口感滑爽,風味獨特,歷來稱為“特產”。
樹頭菜用沸水浸燙去其苦汁,漂洗切碎后,加火腿、雞蛋混炒即可食用,其味鮮香,略帶苦澀,有清熱解毒的保健作用。
刺天茄,以干燥成熟果實入藥,為云南地方常用藥材。
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利水、利膽退黃、活血調經的功效。
主治咽喉腫痛,咳嗽咯血,水腫,黃疸等病癥。
傣族生活的地區天氣炎熱,濕度大,所以風濕病、皮膚病是常見病。
而傣族的佐料如大芫荽、小芫荽、荊芥、香料草、香茅草、薄荷、蔥、姜、蒜、辣椒都具有祛風除濕、發散解表的功能。
當地人叫它香菜,用來煮湯吃,喜歡吃的人說味道非常好。在雨天會長的非常多,只要不施除草劑,是非常常見,很容易采到的。
在一些貧窮落后的農村,他們有非常多的野菜資源,希望野菜可以給他們創造價值,希望我們可以吃到更多的野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