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臨終關懷專業服務
1、范疇
臨終關懷(Hospitalpice)是指對生存時間有限(6個月或更少)的患者,進行適當的醫院或家庭的醫療及護理,以減輕其疾病的癥狀、延緩疾病發展的醫療護理,為病人提供身體、心理和精神的多方位照護,對家屬進行悲傷撫慰和居喪照護。及向臨終患者及其家屬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會、精神等全面的醫療與護理照顧。其宗旨是滿足臨終患者身心的需要,使其能舒適、安詳、有尊嚴地度過人生最后的時期。
2、術語和定義
2.1 姑息醫療:對系統的治愈性治療無反應的病人,給予積極的癥狀治療和生活護理,更為重要的是控制疼痛及其他癥狀,給予心理、社會及精神上的支持。姑息治療重視生命的理念,尊重死亡的過程,既不促進也不推延死亡。提供有效的緩解疼痛和其他不適癥狀,并結合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治療,給予全面的支持和治療,幫助病人享受有活力的生活。
2.2 整體疼痛:指由身體、情感、社會和精神等因素構成的復雜體系,病人的全部體驗包括焦慮、抑郁和恐懼,對忍受喪親之痛的家人的擔心,在此種情況下找到的生存意義的心理需求。整體疼痛概念是臨終關懷全方位關懷和照護的基礎。
3、機構組織模式
最常見的有三種機構組織形式:臨終關懷專門機構;附設于醫院或其他綜合性醫療保健機構的臨終關懷病區或者病房;家庭病床等居家臨終關懷服務。
4、基本要求與原則
在臨終關懷的背景之下,在各種傳統習慣、社會文化和經濟條件的局限等框架下,倫理問題必須小心謹慎地加以處理。基本原則以護理照顧為主,提高生命質量,尊重患者尊嚴和權利,注重心理支持。
5、服務對象
5.1 符合以下條件之一,并簽署放棄搶救及心肺復蘇同意書的臨終患者:
1)經醫療機構診斷為癌癥晚期/終末期、其它疾病終末期或器官衰竭治療無望者,預計存活期不超過6個月;
2)各種原因導致多器官衰竭的老人;
3)其他疾病失代償期,有服務需求、自愿接受臨終關懷服務協議錄的老人。
5.2 符合以下條件的臨終患者家屬:
1)對臨終患者治療起支持作用的;
2)過度悲傷、無法適應新生活的晚期病人或者已經離世病人的家屬。
6、人員要求
6.1 管理人員:福利院關懷科/室的管理人員,應由具有醫療或護理專業技術執業資格人員擔任;
6.2 專業醫務人員:每20位老人配備至少一名執業醫師、兩名執業護士。
6.3 社會工作者:關懷科/室應配備至少一名社會工作者,護理員關懷科/室的護理員人數與床位數配置比例為1:4—1:6,或根據被照顧者護理級別需求配置。
6.4 愛心志愿者:律師、心理工作者、護工、營養師等,根據被照顧者護理級別需求配置。
7、管理要求
7.1 服務機制:確立整體疼痛的原則,樹立臨終關懷的整體護理服務機制的明確目標,由不同專業人士的共同協作。每個服務團隊配備至少1名醫師、3名專業護理師、臨床心理專家、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組成姑息醫療(照護)小組。
7.2 崗前培訓:崗前進行人道主義素質教育、生命教育(死亡教育)、生命終末期評估與護理,舒緩治療與護理心理護理壓力與適應人際溝通倫理與文化等內容的培訓。
7.3 培訓考核:醫護人員應經過臨終關懷專項培訓,并獲取合格證書,培訓時間不少于60學時(至少含30小時實習訓練);護理員應接受臨終關懷專項培訓,并獲取合格證書,培訓時間不少于60學時(至少含40小時實戰訓練)。社工應接受臨終關懷專項培訓,并獲取合格證書,培訓時間不少于30小時(至少含15小時實習訓練)。
7.4 在職培訓:管理人員、醫護人員專業培訓常規化,每年應參加20學時以上相關專業知識更新培訓及專業訓練。
二、服務質量規范
1. 基本要求
臨終關懷的核心內容就是尊重患者的價值,包括生命價值和人格尊嚴,醫護人員作為具體實施者,應樹立以提高生命價值和生命質量為服務宗旨的高尚醫護職業道德。
1. 服務項目與質量要求
1.1 專業醫療服務
1)醫學評估:由執業醫師對臨終老人病情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開具醫囑及舒緩措施,由注冊護士執行。
2)姑息治療:對老人及時進行疼痛的類型和嚴重程度評估,以減輕老人的痛苦和不適癥狀為首要,不以治愈和延續生命為目的,開具姑息醫療醫生的診斷。
3)康復服務:臨終老人的康復運動方案制定宜由專職或兼職運動康復師執行,通過按摩、適量的局部運動、中醫及其他傳統醫藥等,達到延緩功能衰竭、緩解疼痛及肢體僵化等,以轉移其注意力,調節心理上的不安,提高舒適度。
1.2 護理服務
1)生活照料:依據老年人能力評估級別及心理需求對老人制定、提供個性化的照護方案,并監督落實。為老人提供持續性生活照顧,以確保老人享有舒適、清潔、安全的日常生活。
2)舒緩服務:為老人實施疼痛控制、舒緩不適癥狀,包括用藥及各種專業護理措施,以及陪伴交流。對功能障礙如排泄困難、吞咽困難、活動困難等要及時采取處理措施,最大限度的緩解老人病痛及不適,增強其對臨終階段適應性。
3)感染控制:執行消毒隔離技術、預防交叉感染、監測及控制院內感染。
4)風險干預:對煩躁、墜床、跌倒、壓瘡、誤服藥等風險早期采取防范措施,對有自殺傾向的要早期發現,早期心理干預及社會關系支持。
1.3 社會工作服務:
社會工作服務介入整個臨終關懷計劃的制訂和實施,以及臨終關懷計劃結束后的總體評估,而后對不同服務群體進行分類評估,并對經驗及遇到的困難進行了總結。
1)老人服務:承擔老人情感支持與協調作用,與老人進行交流與陪伴,減少恐懼和焦慮,協助處理相關事務。
2)家屬服務:為家屬提供需求信息、情感慰藉、哀傷期輔導。
3)社會支持:根據福利院的性質和服務能力,協助聯系相關資源如:法律咨詢、殯葬服務、后事處理等服務。
4)信仰關懷:依據老人的文化、民族習慣、宗教信仰需要,提供心理精神的寄托相關服務。
5)善后服務:尊重遺愿,遵照合理的民風民俗,處理后事。尊重遺體,嚴肅認真地按操作規范進行遺體料理,保持身體清潔、體位自然,維持良好的外觀狀態。料理過程中,應始終保持尊重逝者的人文態度。
1.4 志愿團體服務
1)法律咨詢:志愿者律師為臨終老人提供法律咨詢、遺囑擬訂、財產分割法律服務。
2)殯葬服務:為老人提供生后事宜的處理。
3)尊嚴維護:服務人員應維護老人的個人權利,保護隱私,尊重個人生活方式,鼓勵其樂觀生活、勇敢面對現實。
4)營養支持:老人的營養評估及飲食方案制定宜由專職或兼職營養師執行,應根據臨終者營養狀況和所患疾病,結合個人偏好制定個性化營養餐。營養配餐宜色香味形俱全,溫度適宜,促進食欲。對不能自主進食者應按時喂食、喂水,以維持機體熱量需求。
5)情感支持:由心理志愿者為老人們提供情緒疏導、死亡教育、生命回顧、哀傷輔導等心理支持。
6)臨時陪護:接替臨終患者的主要照護者,給其提供短期“喘息”服務的機會。
2. 資金來源和使用
4.1 籌措資金多元化,爭取國家和地方財政補助,衛生主管部門的扶持政策;
4.2 積極促成臨終關懷機構與醫保體系的接軌,以便從醫保中支付臨終關懷費用;
4.3 接受各種形式的慈善捐助和社會捐贈,并有專門的人員負責籌集資金;
4.4 經費使用遵循嚴格的審計制度,定期公布賬目,接受監督。
3. 服務評價與改進
1) 臨終關懷照護方案的制訂遵循開放坦誠的臨終關懷討論;
2) 與臨終患者需求和喜好一致的關懷計劃;
3) 臨終患者對服務的優先選擇。
三、 臨終關懷機構安全管理
1. 環境與設施設備
1.1 除了常規的醫療配置外,設立臨終關懷關懷科/室、康復治療室、工作服務輔助區(應配備臨終舒緩醫療物品)、家屬陪伴室、哀傷輔導室、告別室、按摩室、洗澡室、多功能活動室(如圖書室、音樂室)。
1.2 配備多功能病床,使行動不便或者喪失活動能力的患者可以進行正常生理需要。
1.3 向預期生存期較短的危重病人提供單人房間,避免患者的逝去給其他患者的影響,同時最大限度滿足他們與家人的最后時光,以及能夠在安靜的環境中離世。
1.4 可根據民族風俗習慣及宗教信仰提供關懷場所。工作輔助區域可與其他管理單元共用。
1.5 關懷科/室應有廣播,以及電視、音樂播放系統,宜建立通訊、網絡及信息管理系統。
1.6 設計帶有獨立衛生間的2人間、4人間和單人特需病房,充分考慮到病房顏色的搭配、室內裝飾等,配備電視、衣柜等設施,使其具有如家的溫馨。
2. 人員管理安全規范
2.1 為醫務社工、心理工作者、志愿者提供專業培訓等安全服務保障。
2.2 密切關注醫務社工、心理工作者、志愿者的心理安全和健康,發現情況及時處置。
2.3 建立醫務社工、心理工作者、志愿者激勵機制。
2.4 根據專業服務的時長和質量,授予榮譽稱號,頒發榮譽證書。
2.5 根據服務工作相關情況,借助官方媒體渠道推送臨終關懷服務活動信息及先進事跡,廣泛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