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越來越接受閑置物品交易,給互聯網玩家帶來了一塊新的蛋糕,即“二手交易”市場,前有淘寶閑魚入局,后有騰訊投資的C2C閑置交易平臺轉轉上線。其外還有“二貨”、“有閑”、“舊愛”、“心上”、“只二”等創業型App。閑置交易平臺正在悄然壯大,然而二手交易形式在淘寶時代就有了,今天憑什么爆發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看看為什么過去中國二手交易不怎么發達。
過去二手交易為何不發達?
二手交易一直以來都是人類普遍的需求,原始社會的“以物換物”便是二手交易這種方式的雛形,只不過彼時換的是物,現在換的是錢。在瑞典等一些發達國家,每家每戶都會買賣閑置,二手交易占GDP在10%以上,在這些國家舊貨店經營得很好、跳蚤市場人氣很高。
然而在中國,我們很少看到舊貨店或者跳蚤市場。以二手車為例,過去中國人習慣于購買新車,新車與舊車購買比例是3:1,美國則是反過來的,人們對二手車青睞有加。
之所以中國人過去不太習慣于二手買賣,在我看來,核心原因在于三點:
第一,中國物質水平不算太充裕,沒有出現消費品過剩情況,比如孩子的學習用具、玩具,甚至衣服,用了之后可能還要留給弟弟妹妹或者送人,沒有消費品過剩,就沒有二手交易需求。
第二,二手交易存在諸多不方便,人們過去通過微信群、QQ群、BBS等方式發布和獲取二手交易信息,再洽談、面交、付款,每一個環節都是割裂的。不論是買還是賣,都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以及付出很高的溝通成本,很麻煩,讓一些人即便有二手買賣需求也只能望而卻步。
第三,二手交易在人們心目中較為生疏,消費者從心理層面不一定認同這種交易方式,買別人用過的東西會是一件很沒面子的事情,賣二手商品會顯得寒磣,所以哪怕進行了二手買賣還要匿名。
總之,中國的二手交易在市場土壤、用戶習慣、交易平臺上,距離發達國家都有距離。因此未能形成類似的二手交易經濟。
消費升級讓二手交易平臺井噴
中國正在進行一次前所未有的消費升級,這正是二手交易在中國爆發的根本性原因。
正如我之前所總結,消費升級包括幾個層次的意義:
消費能力得到升級,物質生產更充裕、消費更強勁,買更多、買更好,商品流通加速;
消費理念得到提升,消費者對個性化、綠色環保、品牌、文化等追求越來越多;
消費方式更加多元,電子商務、新零售、體驗式消費、個性化定制、二手交易諸多模式興起。
這三點都是二手交易在中國崛起的原因,它們恰好解決了“二手交易不發達”的三大問題。
消費升級的大環境是,中國正在從溫飽社會過渡到小康社會,中國人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物質充裕時代,通過電商平臺和超市商場,一個月購買的東西比上一代一年還多,這意味著大量的閑置物品。
閑魚、轉轉等專注于閑置交易的平臺,通過LBS、移動支付諸多技術提供了可信任、高效率的交易環境,給二手買賣者提供了很大的便捷,正如電商平臺推動一手零售市場一樣,閑置交易平臺的出現和崛起也必然會壯大二手交易市場。
用戶消費理念的改變,則讓二手交易在人們心目中不再陌生。
中國逐步步入后現代社會之后,中國人不斷升級消費理念,受到西方現代物質文明的沖擊,從最初接受品牌概念,到之后追捧LV等奢侈品,再到今天對限量版、定制款或者小眾個性化品牌的熱衷,都體現出人們不斷升級消費理念。人們已逐步意識到商品的品質品味與新舊無關,就對二手買賣日益接納,習以為常,最終將之與一手買賣等同起來。
正是看到二手交易市場的爆發趨勢,越來越多玩家想要進來分一杯羹。目前市場上活躍著兩大重量級平臺分別為閑魚和轉轉,轉轉在今年拿到來自騰訊的2億美元投資,估值超過10億美元。據不完全統計已獲得融資的閑置交易應用已有幾十家,二手交易市場越來越熱鬧。
二手交易平臺急需服務標準化
二手交易需求爆發帶動閑置交易平臺的崛起,但井噴的市場需求卻難掩閑置交易平臺眼下的短板:就是服務未能標準化,進而導致用戶交易成本高、缺乏足夠安全感,甚至讓部分用戶還是覺得很low。
以智能手機二手買賣為例,即便有了諸多二手買賣平臺,賣家還是會遇到大量的砍價、以及對手機情況的咨詢等等,交易成本非常高;買家則會遇到翻新機充數、有嚴重缺陷的問題機、描述與實際產品嚴重不符、缺乏售后保障等風險,每一次購買都是帶著碰運氣的心態。怎么解決買家和賣家的痛點?答案是服務的標準化。讓賣家可以快速簡單地在標準化的定價方案之下,將手機賣出去;讓買家可以放心地購買信息透明、價格標準的二手商品,還要有售后服務。
我看到有兩類玩家在推動手機二手交易的標準化。
一類是手機廠商,比如蘋果、三星等品牌均提供了舊手機回收和翻新機出售等服務,對賣家來說回收成本過低,對買家來說往往也不劃算。
還有一類是交易平臺,轉轉在手機二手交易上的標準化就做得很深入,可以為用戶提供專業驗機服務,確保沒有模型機、翻新機、卡貼機等問題,給出專業驗機報告,促成買賣雙方在平臺進行交易,轉轉優品面向賣家提供極速打款服務,面向買家提供7天無理由退貨、30天質保的售后服務,今年轉轉還推出了“手機30秒快賣”的小程序,讓賣家可以在買家的競價下出售手機。轉轉通過將二手手機交易服務標準化,給用戶提供了簡單、可信、快捷的二手交易環境。
不只是二手手機交易,諸多二手交易都有相似痛點,比如二手車交易、二手奢侈品、二手大件物品等等。二手車市場相對成熟,解決方案同樣是服務標準化,平臺負責車輛檢測、售后保障,讓買家和賣家交易更有效率,且沒有任何后顧之憂和安全風險。可見,建立簡單、可信和快捷的二手交易環境是二手電商必須具備的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讓二手交易變得跟一手交易一樣普及。
每個二手交易品類都需要服務的標準化,因此倘若二手電商平臺能夠將一個品類的二手交易服務標準化,那么覆蓋到更多品類就只是時間問題。比如轉轉在從手機單點突破、將服務標準化之后,從其A輪融資后公布的品類戰略來看,它會采取在手機品類將標準化做到極致再擴張到更多品類的“以點帶面”打法,下一步就是從手機切入全數碼領域,之后再涉足母嬰、同城大件物品等更多品類,同城類交易還可與58速運協同起來,為用戶提供一體化服務。
二手物品交易才是分享經濟的始祖
國外的現象級公司Airbnb、Uber,國內如火如荼的滴滴快的補貼大戰、遍布大街的共享單車、正在風靡的共享充電寶和共享雨傘,都表明分享經濟已成為互聯網下半場重頭戲的事實。這些平臺商業模式并不相同,有的只是借了“共享”之名的無人租賃,有的則是社會化的供需連接平臺,但核心都在解決一個問題:連接閑置資源與需求,人們越來越青睞“使用而非占用”的分享經濟理念。
說到分享經濟的始祖,卻是二手物品的交易。雖然是“所有權”的轉讓,實際上對于物品來說,卻是讓其價值最大化,得到了更多使用,避免社會資源浪費。如果用戶意識到這一點,就更樂意去出售閑置商品——本質上這是一次分享;反過來,購買二手商品同樣是避免資源浪費的綠色消費理念。
有人會問,人們買二手商品,會不會阻擋消費需求釋放進而成為經濟增長的絆腳石呢?答案是否定的。一方面,賣家出售閑置商品之后就會將資金用于其他消費,同時出售閑置商品容易會刺激一手商品的購買;另一方面,買家在購買二手商品之后,會將省下來的資金用在其他消費上。二手交易并沒有讓需求變少,甚至釋放了潛在需求。二手交易的本質是加速商品流通、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最終拉動經濟增長。美國二手車市場如此發達也無法阻擋其汽車消費大國的地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二手經濟”的例子。
隨著社會消費升級大背景的到來,閑置交易形態早已改變。轉轉CEO黃煒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的一句話我比較認可:
“如果一個模式能夠提升供需端資源的使用效率,那它就比原來的經濟更有活力。”
眼下行業更多在關注帶有“共享”二字的項目,但二手物品交易才是“分享經濟”的始祖,有望成為繼共享出行、共享單車之后的下一個重量級分享經濟市場,誰能夠將二手交易服務標準化,誰就有可能成為“閑置物品分享經濟”的贏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