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在首屆小米IoT開發者大會上,小米與百度宣布在人工智能領域達成深度合作,雙方將把AI技術應用到更多場景,為用戶提供更好的產品體驗。
2017年的小米可謂是春風得意。手機銷量在經過2016年的下跌后重返上升空間,電視等IoT業務取得突飛猛進的進展,小米之家為主線的新零售戰略有了起色。今年第一次召開開發者大會,則表明小米的IoT生態已成。
百度成為第一個與小米深度合作的互聯網巨頭。小米公司董事長兼CEO雷軍和百度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官陸奇出席,可見雙方對本次深度合作的重視。我認為這一合作對于小米和百度各自戰略落地,以及IoT和AI行業都將產生很大的影響。
小米生態終于吃上真正的AI
2017年,小米智能手機業務二次崛起的光芒,讓許多人忽視了小米智能硬件的多項進展。小米智能電視在線銷量已連續幾個月第一,小米手環超過Fitbit成為第一大智能手環,掃地機器人、平衡車、空氣凈化器等等都取得不俗成績。
IoT設備賣出去了,小米要吸引更多開發者基于這些設備開發應用、給用戶提供服務,就要做開放平臺。要更好地釋放IoT設備的價值,就必須要利用AI技術。一方面,IoT設備最強大的地方在于可以量化世界,收集數據,為AI應用提供基礎;另一方面,IoT設備滲透到不同場景,都是適合AI落地的地方。說白了,IoT設備的硬件連接能力讓機器具備“感知”世界的能力,而AI則可以讓IoT設備學習知識,建立對世界的認知。
正如陸奇在大會上演講所言:
“人工智能將會成為IoT進一步持續發展新的突破點,它讓IoT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從技術的本質和產業創新本質上來講,人工智能和IoT是完美的互補,完美的結合。”
而小米IoT生態,引入百度AI技術,將有如下收獲:
1、大幅提升用戶體驗。DuerOS可讓小米電視、小米手機甚至掃地機器人,更加智能,聽得懂用戶的發號施令;智能手機有了AI技術就可實現類似于語音助理、FaceID、越用越快這樣的功能,進而提升用戶體驗;智能設備可感知用戶習慣、場景等等,進而主動響應。
2、開挖大數據金礦。小米不靠硬件本身賺錢,而是通過廣告、會員等后端模式盈利,這種策略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小米電視今年來自互聯網業務的總流水就將超過7個億。要從海量智能設備中挖掘出價值,就離不開對大數據的利用,要利用好大數據就離不開AI技術,這是百度擅長的。
3、豐富云端服務能力。小米IoT設備一直在給用戶持續提供服務,比如娛樂、健康、金融等等。通過與百度結盟,可以獲取更多服務。百度地圖的LBS服務、Feeds流的資訊內容、智能金融服務,還有百度生態的服務能力,比如愛奇藝、攜程去哪兒、糯米等等。可以說,小米生態中的互聯網服務能力一下豐富了不少,用陸奇的話說是小米生態和百度生態的一次聚合。
事實上,雷軍很早就意識到人工智能的重要性,他的今年兩會提案第一個便是將AI列入國家戰略——這一點已得到落地。雷軍當時說,“未來兩三年可能各行各業各個企業都需要迅速切入人工智能,它會像互聯網一樣成為一個基本元素。”小米擁有的是硬件能力、大數據、設備所滲透的海量場景,缺乏的是AI核心算法以及互聯網服務,這是百度能給它的。
小米加速百度AI發展
與小米深度合作,算是百度AI生態布局2017年的最大進展。眾所周知,百度是一家AI公司,不過,AI要得到應用一定要軟硬件結合。李彥宏在今年年初內部講話中就以Amazon Echo為例強調了人工智能的機會是軟硬件結合。不斷進化的AI算法與切中剛需的硬件產品結合,可以給用戶更好的體驗,反過來智能硬件也可以給人工智能算法提供更多數據。
百度在渡鴉發布后,如何深化拓展自己的硬件業務?合理的方式就是與小米這樣的“硬公司”牽手。此前,百度一直在嘗試將AI算法滲透到不同的硬件產品中,其終極目標是要打動硬件行業,讓更多硬件公司接入百度的AI技術平臺,比如DuerOS或者阿波羅平臺。
在此之前,百度AI的軟硬件生態已經有了雛形,TCL、HTC、vivo、海爾、聯想、哈曼等硬件品牌以及紫光展銳等芯片廠商都與DuerOS達成或深或淺的合作,覆蓋IoT市場各個環節。
與小米深度合作來看則是百度AI軟硬件生態的里程碑,原因有三:
1、小米是多個智能硬件行業的No1,是真正意義上的領頭羊;
2、小米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智能硬件的標桿,有全球影響力;
3、小米與百度是多層次、多維度和多業務的深度合作。
與小米深度合作可以幫助百度吸引不同層次、各個環節的“硬公司”。PC時代有一個著名的微軟+Intel的Win-Tel聯盟,我想“百米”聯盟或許會是AI時代的經典組合。
立竿見影的效果還有小米數億臺IoT設備對于百度AI普及的作用。只有將技術應用到市場才有意義,反過來才可以帶動技術進步,百度世界大會也表明百度要“Bring AI toLife”,不是把AI用于下棋,而是要用于生產和生活方方面面。與小米合作,小米數億臺設備幾乎覆蓋所有主要場景,比如智能手機、智能家居、智能娛樂、智能汽車、健康醫療等等,有望直接變為百度AI落地的場景。
百米組合讓智能硬件真正智能
雷軍年初談到AI戰略時,明確了一個思路,“不是說大家都要去做AI核心算法,而是將之應用到你所在的領域”。雷軍的思路,是各行各業擁抱AI的正確姿勢:不要都去做AI核心算法,這不現實也無必要。與AI技術巨頭牽手,各展所長,反而可以實現AI在業務中的快速落地。
硬件公司更擅長硬件本身和將設備賣出去,互聯網公司擅長的是技術和服務整合能力,兩者結合就可以各取所需。至于大數據,則是雙方都具備的,結合起來挖掘就可以實現“1+1>2”的效果。
小米是互聯網公司,相對于一般硬件公司而言,它有更強的互聯網服務能力和軟件技術。小米尚且要與百度合作,可見AI底層技術對于一般硬件公司來說可能不適合自主研發。更重要的是,互聯網公司數億用戶形成了海量的數據,生態布局形成了豐富的服務能力,這都是硬件公司短時間內難以補齊的。可預見,更多硬件公司會與百度、或者擁有AI核心技術的互聯網巨頭牽手。
在百度與小米深度合作前夕,就有傳言稱百度已與多個手機品牌達成合作,陸奇親自帶隊洽談,現在看來,小米是其中之一。可與預見,更多智能手機+百度的深度合作會浮出水面。百度的野心不止于智能手機,而是每一個IoT設備,最終“喚醒萬物”。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百度AI就能獨步天下、占據所有IoT設備。在AI技術上百度還沒有形成壟斷地位,頂多只是領先者。阿里、騰訊在AI上布局,借助于自家云計算平臺以及各自優勢,對于硬件公司同樣有很強的號召力,未來互聯網公司對于IoT的爭奪會更激烈。
不過,整體而言,互聯網公司與硬件公司牽手將是大勢所趨,IoT已從幾年前的“連接”時代進入真正意義上的“智能”時代,物聯網必須通過AI技術給用戶真正的智能體驗、對海量數據深度挖掘,才有意義,才是真智能,可以說AI已是IoT的必需品,百米組合這樣的軟硬件結合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