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時代,AI產業化一定會加速。
7月9日,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簡稱WAIC)云端峰會在上海開幕。自2018年開辦第一屆后,WAIC已成為AI產業的頂級盛會,堪稱科技企業的AI秀場。從大會議程來看,每年百度在WAIC上都屬于站在“舞臺中央”的企業,原因不難理解:百度是中國AI企業的代表,WAIC是其主場。受疫情影響,2020年WAIC首次以云端形式舉辦,百度在大會上刷出了滿滿存在感。
01
云端WAIC百度存在感滿滿
在不到一個小時的開幕式上,李彥宏作為受邀嘉賓登臺進行了大約12分鐘的主題演講,大會主持人介紹李彥宏時說:“這位朋友是我們的老朋友,同時也是中國人工智能的先行者。”2018年首屆WAIC上,李彥宏就曾受邀發表演講,當時他提出了“當今的現代化就是AI化”的觀點,在本次于特殊時期舉辦的大會上,李彥宏的話同樣擲地有聲。
受全球疫情影響,經濟低迷,失業率增加,一些人對AI技術產生了悲觀情緒。李彥宏回憶當年回國創辦百度時互聯網行業經歷的泡沫階段,提醒所有人:“人工智能所處的階段,也是一個容易產生迷茫甚至悲觀的階段,這是大多數顛覆性技術在加速普及之前的必經階段。”同時他表示:“當年我對互聯網的信仰,還是今天我對AI的信仰,都沒有一絲絲改變。”最后李彥宏鼓勵迷茫的所有人:“迷霧終將散去,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終將成為現實,而人類終將掌握自己的命運。”
在一些媒體的報道中,李彥宏被稱為“AI先生”。在中國AI產業他一直扮演著步道師的角色,一方面,他是最先重視AI的中國企業家,百度2010年成立自然語言實驗室,逐步將AI技術應用到搜索等核心業務中,成為AI從實驗室到市場的推動者。另一方面李彥宏在公開場合的發聲,不論是演講、采訪或者提案,基本都言必談AI,提出了“AI是互聯網下一幕”、“互聯網只是前菜、人工智能才是主菜”、“數字經濟已進化到智能經濟”許多在業界廣為人知的理論觀點。
這些觀點放在今天來看似乎沒什么新意,畢竟刷臉與語音等AI應用已滲透到社會方方面面,所有人都認同智能經濟等趨勢。但不要忘了,李彥宏是2013年以來就在不斷堅持并重復AI是未來的觀點,2014年百度世界大會上李彥宏演講主題就是語音與圖像搜索,2015年兩會李彥宏的提案主題是“中國大腦”……跟一些看到趨勢再迎頭追上的企業家不同,李彥宏先看到趨勢并身體力行,給AI搖旗吶喊。
AI技術一路發展到今天,跌宕起伏,即便在2016年AlphaGo戰勝人類后,依然有人認為AI技術沒什么用處,可能被高估了。有人危言聳聽,認為AI技術會讓人失業,甚至是人類的敵人,如Elon Musk。大多數人則是觀望心態,或者認為AI是跟區塊鏈一樣的技術,是支流不是主流。李彥宏則堅定看好AI的未來,且篤定地認為AI是“主流”技術、足以與互聯網比肩、可形成智能經濟。
堅定不渝的決心、真金白銀的投入,讓百度在智能經濟真正爆發時,占據了有利位置。
技術層面百度AI領先不需要多說。在WAIC上,拿到大會最高獎SAIL獎(Super AI Leader)的百度旗下的“文心”(ERNIE)知識增強語義理解技術與平臺值得一說。SAIL獎一則是要表彰為AI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二則是要樹立領先世界的AI標桿,百度文心名副其實,其基于飛槳實現,在語義理解技術上做到了世界級突破,2019年3月發布至今已在多個公開權威語義評測中獲得了近十項世界冠軍,其將機器語言理解能力提升到新的高度,可讓搜索、翻譯、輸入法、語音助理、智能音箱、信息流等依托NLP(自然語言處理)的AI應用受益,可謂兼具理論與應用價值。
文心只是百度眾多AI技術成果的一個,百度大腦、知識圖譜、飛槳、Apollo……技術層面,百度一直是中國的Super AI Leader。“先富幫后富”,百度在自身AI領先的同時很早就整合AI技術資源將AI能力平臺化,給開放AI與賦能行業創造技術條件。如今百度大腦、飛槳、百度智能云與Apollo等平臺均已開放或開源,李彥宏在演講中透露百度大腦每天調用量突破1萬億次,飛槳上的開發者數量達到194萬,服務企業達到8.4萬家,基于飛槳產生23.3萬模型,覆蓋各行各業,在7月11日的WAIC開發者日上,百度開設了飛槳主題公開課,進一步向AI業界展示開放意愿。
技術領先且開放開源,百度同時在積極推動AI向產業開放,在WAIC上百度與多家企業/組織簽約,開幕首日百度與浦發銀行在人工智能與金融科技等多領域達成戰略合作。
李彥宏在開幕式發表主題演講、百度文心斬獲SAIL大獎、飛槳公開課、簽下大單……百度在WAIC上刷出了滿滿存在感,不過,比這更值得關注的是,AI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WAIC是AI行業風向標,后疫情時代,AI產業去向何方?
02
后疫情時代AI產業化提速
2020年WAIC主題是“智聯世界,共同家園”,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讓人們對“家園”二字更有共情。馬云在WAIC的演講中說談到自己在疫情期間的反思:“人類離不開地球,但地球離開人類可能會更好。如果地球是公司,大自然才是真正的老板,人類是管理者,大自然可以隨時讓我們下崗。”人們如何更好地“管理”地球?李彥宏的答案是AI。
在疫情期間,百度將算法用在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組二級結構預測和疫苗設計上,基于AI實現人體溫快速檢測解決方案并投入應用,利用AI實現了智能外呼系統,減輕基層工作者負擔,用無人駕駛系統支撐的無接觸送餐車和消殺作業車減少和避免交叉感染。本次疫情AI只是小試牛刀,然而卻展現出較大威力。作為技術人,應該有著一種科技依然不夠用的缺憾,同時更有發展AI的緊迫感。
疫情對社會的短期影響被高估了,長期影響卻被低估了。疫情將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改變企業的生產模式,改變社會的治理方式。就AI來說,一方面疫情對全社會都是一次在線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大啟蒙,阿里云總裁張建鋒甚至說:“原本需要進行 3-5 年的數字化轉型,可能在接下來1年就完成了。”數字化的目的是智能化,企業與組織都會加速擁抱AI。另一方面,國家加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AI屬于投資的重點領域,云計算、大數據、5G等相關新基建領域也與AI密切相關,AI將會加速與交通、能源、制造等行業融合,成為社會基礎設施,進而撬動經濟增長。
站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來看,今年的WAIC意義非凡,在這個大會上,業界首次對AI產業化的迫切性與重要性達成廣泛共識,李彥宏提出的“AI三階段”恰逢其時,讓業界知道AI當前發展到什么階段了,人們應該將重心放在哪里。
李彥宏認為AI發展一共分為技術智能化、經濟智能化與社會智能化三個階段,經濟智能化分為兩部分,上半場是AI平臺化蓄能,在搜索、信息流等少數領域落地;下半場是AI產業化,AI滲透到各行各業大規模商業化,李彥宏認為“我們正處于從經濟智能化的前半段向后半段過渡的時期”。
上下半場的路徑跟互聯網一模一樣,互聯網最初被應用在新聞、搜索等少數行業,移動互聯網時代則成功滲透到各行各業,2014年前后移動互聯網爆發,互聯網+概念一度流行,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金融等領域產生了許多創新應用。AI在上、下半場切換的階段,社會上大多數企業都要關注與抓住AI帶來的機會,但不應該再去重復造輪子、研發底層AI技術,而是應該基于通用AI平臺的基礎設施,做好應用創新、產業融合與技術落地。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正是因為有頭部巨頭們前些年在AI平臺上的投入,讓今天的企業可以輕松地獲取AI能力,擁抱AI。AI一旦迎來工業化階段,落地會非常快,原來行業認為AI工業化的節點可能要三五年,現在看來,突如其來的疫情,意想不到地加速了經濟智能化的進程,讓AI更早地從平臺能力搭建+少數場景示范的上半場,切換到全行業滲透的下半場。
后疫情時代,AI產業化一定會加速,這是WAIC上釋放的重要信號。
03
百度在AI產業化中的位置
百度在WAIC上刷出滿滿存在感,是其在AI產業生態中的位置的一個縮影。
雖然百度在AI領域深耕十年之久,走在眾人前面,不過在WAIC演講中,李彥宏明確百度在AI時代要做什么:專注對外賦能的AI平臺型公司,“百度始終將開放作為一項基本原則,從而專心致志扮演好AI賦能者的角色。”
一方面,百度的愿景是讓每一家企業都可以像用水和電一樣使用百度AI平臺能力和服務,從而快速實現AI化。另一方面,百度在智能交互(NLP、語音與視覺等)、智能基礎設施(智能云、百度大腦、飛槳)和產業智能化(ACE交通引擎、百度智能云垂直方案)等領域均已形成優勢,生態繁榮,只做平臺讓百度可避免與生態伙伴競爭。
百度堅持開放原則在商業規律層面有其必然性,任何公司前期在某個技術上做大量投入,都會形成溢出效應,溢出如何管理?傳統模式是構建專利墻,向第三方收取專利費分攤研發成本。互聯網行業的模式則是開放,谷歌安卓、亞馬遜AWS與百度AI……本質都是開放技術或能力。
百度通過專利來限制后來者參與到AI中不現實,因為AI PK的是智能能力,很難形成專利壁壘;也不明智,因為AI要海量數據與場景錘煉,集合社會力量而不是閉門造車,才是正道。因此,百度堅持開放領先的AI技術是明智的,百度十年的AI投入可以厚積薄發,在海量場景中落地進而獲得商業回報,同時,海量場景的應用會讓百度AI技術得到更好的錘煉,最終會形成正循環。
百度在推動AI產業化上已經有了清晰的打法:
技術層面,擁有百度大腦、 百度智能云與飛槳等等基礎設施,形成了最完整的AI技術棧,且正在被第三方重度使用;
解決方案層面,百度智能云成為百度AI輸出的核心平臺,其以AI為抓手,聚焦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慧金融、智慧能源、智慧醫療、工業互聯網和智能制造等重點垂直行業,提供成套方案。
垂直業務層面,百度在智能云外,還有Apollo、小度、度小滿金融、愛奇藝等相對獨立的業務,更好地實現對應垂直產業的AI落地。
基于滲透到底層的全棧AI技術,成套的AI產業化解決方案,以及AI業務,百度在AI產業化的地位很難被替代,這意味著在智能經濟驅動的后疫情時代,百度將擁有核心話語權。
要做智能社會基礎設施的百度,不只是要給各行各業提供AI能力,同時在人才、就業與算力等維度主動作為,整合社會力量一起推動AI產業化。
百度 CTO 王海峰表示,新基建將成為中國未來幾十年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以人工智能、云計算、5G、物聯網和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是其關鍵技術支撐。百度作為人工智能平臺型企業,將以多年積累的人工智能技術成果和實踐經驗助力新基建提速,促進人工智能更快落地,讓各行各業都能從中獲得前所未有的新動能。
近日,百度公布的三個“5”計劃就是其對AI產業的賦能:預計5年內為山西提供超過5萬個數據標注師就業崗位;預計到2030年,百度智能云服務器臺數超過500萬臺,以更好地滿足各行各業產業智能化升級中對高性能計算的需求;計劃未來5年培養AI 人才超過500萬。
(百度正在建設中的定興智能云計算中心效果圖)
另外一個將計劃做到十年后的公司我腦海里只有一個,就是阿里巴巴,馬云曾表示到2036年,阿里巴巴要服務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個就業機會,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
百度的三個“5”計劃與阿里的2036計劃殊途同歸,都展現出依托自己所擅長的事情成為社會基礎設施的愿景。阿里擅長消費,因此要強調服務多少消費者、創造多少消費;百度本業是AI,因此要強調算力、人才等。不論是做經濟體還是做智能社會基礎設施,都需要從長計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