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幾張桌子闖進了我的視(xin)野(fei),從這樣的:
到這樣的:
再到這樣的:
嗯,見識過裝修各種大場面的我,自然沒有被這上千、上大幾千的桌子鎮住,畢竟,只要放棄一個MK或者兩根LV的手袋就可以了。
為什么心心念桌子?因為娃要開始上學了。雖然學習是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的,但是當媽的還是會在形式上要進入“學校”的時刻最嚴肅認真深刻。所以,閨蜜有賣房賣車賣一切去換一套學區房的,有跑掉幾條高跟鞋跟最后定下來一所學校開始死磕報名的,也有我這樣為了選一張不到1㎡的桌子大戰某寶某東和代購的。
嗯,都是為了孩子能夠接受能力范圍內的最好的教育。
所以,不如我們今天來聊這樣一個話題——
既然能調動千萬去謀求教育資源,那么如何在家裝階段就將這份動力落到實處?
既然都在說最好的學區房就是你家的書房,那么如何營造一個家庭尊重知識、歡迎求索、鼓勵學習的氛圍?
要知道,鄭淵潔老師說:想要讓孩子超越自己,就要在家里扮演一個更好的自己。家,也是如此。
為了能夠在實操層面落地這個話題,裝家團隊隨機選擇了一個面積適中、樣式相對普遍、適合有娃家庭的戶型,長這樣:
此處留3分鐘給大家創意可以如何規劃(一只羊、兩只羊、三只羊……)
同時我們理清思路:本文所進行的方案設計,目標是在家中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而不是去做全屋的精細規劃或者某個人心中的家的規劃。有個性化需求的讀者,可以跳到最后點擊閱讀原文來交流。
好,開始啦。
一般來講,這樣一個規整的房子規劃基本上都如下圖所示:
很顯然,在這個方案里,孩子的學習將在他/她自己的房間里進行,書桌擺在窗戶下,明媚的陽光灑進來,偶爾可能還有鳴蟲飛鳥的陪伴,豈不是很贊?
但是,這個方案比較適合初中及初中以上的孩子。因為他們已經要求有獨立的、私密的空間,不再希望被父母親“看管”著進行學習或者娛樂。
這里就會有兩塊問題產生:
1、我孩子快上小學了,這個方案不合適那應該怎么設計?
2、我孩子上初中了,我也很想尊重他/她的獨立性?但如果他/她自己待在房間不學習怎么辦呢?(爸媽們都是這么想的)
顯然,目前通行的根據孩子年齡進行區分的方案并不能滿足家長的需求,因為我們顯然關心的是:
到底什么是學習,打開作業本寫寫寫就是學習?
什么是學習氛圍,提供所有學習軟硬件設備就創造學習氛圍了嗎?
什么是家庭教育,媽媽陪在一邊寫作業陪到心肌梗塞是家庭教育嗎?
雖然學習那張桌子,或者說書本全攤開所需要的面積就那么1㎡,但是確實是最應該較真的1㎡。
所謂通過家裝營造環境,就是要去創造(如果您從孩子幼齡就看到了這篇文章)、引導和改善(如果您從孩子小學后期或初中早期看到了這篇文章)在這個空間里的動機和需求。
簡單說:
如果家長處于監視者的心態,那么就要改善成為學習者的心態;
如果孩子處于被監管的心態,那么就要引導成為學習主導的角色。
最好的是一開始,雙方就都自然處于了學習者的心態中。
具體如何落地,我們來看看第一個改造方案:
首先,兒童房的書桌取消了,用餐桌旁邊的一個高度合適的小桌進行取代。餐桌尺寸也比常規的要大,因為它將承擔家庭成員工作桌的職責。在這個方案里,孩子有兩個地方可以學習:
第一個當然還是廚房的中島,如果孩子從幼齡時候就能夠習慣在這里與爸爸或者媽媽交流,那么進入學齡之后這里還會是最優先被孩子選擇的地方。
第二個就是工作桌邊的書桌了。進入學齡后,晚上和周末是團聚的時光,不管父母是一起在工作桌工作讀書,還是在沙發上看電視,都能夠對孩子形成一種“隱形”的陪伴。
第二個改造方案:
這個方案對于戶型的改動較大,除了為孩子也創造出一個朝南的臥室以外,更重要的是引入了美式主流的戶型結構:廚餐區緊密結合、是家中活動最集中的區域,而起居室則在面積和重要程度上次之了。
這個方案中,中島和餐桌都是孩子可以學習的地方,隨年齡不同會從中島更偏向餐桌。
第三個改造方案:
眼尖的您已經看到了,這個方案雖然對戶型改動不大,但是直接改變了父母的生活習慣——客廳里不再有電視,取而代之的是書柜、閱讀區、工作區的融合。可以說,前兩個方案動的是皮毛,這個方案動的是根本。因為我們裝修一個家,設計的就是里面的生活;而我們說培養一個孩子,改變的就是父母這片土壤。
好啦,關于如何在家裝中落地對孩子教育的思考今天先淺聊一下。再次重申:三個方案都是粗略呈現,目的在于探討孩子學習的1㎡到底該在家里怎么放,因為不同的放法可能導致他/她不同的人生。當然方案沒有窮盡,只是提供三塊引玉之磚,也無意對細節和其他功能進行完善設計,還望不要計較~
嗯,第一次用方案改造的方式,探討了一個關于家裝承載教育需求的話題。可能不是所有人的需求,但相信是一些人的根需求。我們仍然相信,密切貼合、甚至稍具前瞻性的生活需求解決方案,是市場需要的,是每個人都需要的。能夠在這個領域里站穩、站牢,是我們的榮幸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