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過10幾款硬盤盒評測了,我的經驗是傳輸速度、接口最重要,在低預算之下,總不能哪一樣都占了——外觀不憑眼緣、就按實用度選;比如高透PC總比金屬易刮花,金屬則要比塑料沉一些;功能上,塑料散熱肯定沒做好導熱的金屬殼強,而一些沒做緩震的盒子也有安全隱患。上一篇我寫的雙盤位立式硬盤盒,其自帶獨立5V 2A電源適配器,可以保證穩定供電,但本身有個大頭電源,便攜性一下就降低了,所以使用場景也是篩選點之一,周全考慮就不會選錯。當然,舍得花錢,可以多選。像我就是,目前手里盒子數比硬盤數多,必要時熱插拔進行“桌面?便攜”,做對拷等測試時就很方便,不同盒子的性能優劣也可以很直觀地對比出來。
今天跟大伙聊的這款盒子,同樣來自ORICO,型號2578C3-G2,C3后綴對應Type-C口,G2對應USB3.1 Gen2 10Gbps,高速主控終于可以不被鄙視。
但這個盒子的最主要特征,我認為是ABS防火材質外殼,即非金屬也不是透明PC,表面拉絲工藝處理,抵消“毀容”刮花的煩惱,深色紋理視覺觀感也大不相同。
同樣是機械、固態均兼容,但主打7mm厚度貼合安裝,盒子凈厚度也只有12mm,既輕又薄,更適合便攜出行。
長12.6cm,寬8cm,正面正中央絲印ORICO標識,LED指示燈位置在短邊中間,盒子開孔露出。
Type-C口在指示燈同側,但并不居中。
與我之前測試的透明盒子一樣是抽拉式免工具拆裝,內部電路設計,特意降低SATA接口以適應7mm硬盤接口高度。
配線2根,A to C和C to C各一根,支持USB3.1 gen2 10Gbps高速傳輸,3M膠貼背面是防震海綿,安置硬盤時可以做防震墊,放入2.5英寸機械硬盤也多了一層抗震保護。
最大支持4TB容量2.5英寸硬盤,USB3.1轉SATA3.0橋接方案,帶寬6Gbps與USAP加速協議配合,傳輸上限更高。
ORICO這款ABS外殼盒子也曾做過USB3.0 5Gbps版本,所以這款Type-C口算是升級版,我入手的時候還選了當時更劃算的套裝,送了一個配套的硬盤盒,硬盤盒2條線纜可以輕松裝入,攜帶更方便。
通電后指示燈常亮,傳輸時閃爍也是藍燈,拉絲ABS外觀看起來與那些冷冰冰的鋁合金、或看起來有點不抗造的PC相比,大不一樣。
用作移動硬盤的朋友,速度、穩定、抗震抗造都是重要因素,很顯然HDD太慢不足以滿足極速追求,固態硬盤才是絕配。
初次開箱后直接插上測速,沒留神插到機箱后面的USB3.1 gen1口上,這300多MB/s的速寫速度跑分不夠高也沒察覺出來。
還是慣常的57GB單文件拷貝,155MB/s也沒發揮出Type-C 10Gbps優勢,這不對啊?
于是換Gen2口重新測試,這回得出的速度才是西數WD Blue 250GB SSD本應達到的讀寫速度,下圖可以看出在Gen1和Gen2口上,西數SSD+ORICO 2578C3-G2硬盤盒測出的成績確實有100MB/s的差距,Gen2口達到連續讀取548.9MB/s,連續寫入518.7MB/s。
換用ATTO磁盤基準測試4.0,USB3.1 Gen2口測試的結果也在寫入480MB/s,讀取500MB/s左右。
換用AS SSD Benchmark 2.0.7測試結果如下,順序讀取485.55MB/s,寫入468.70MB/s,4K-64Thrd讀、寫得分分別為30588iops、39019iops。
在該平臺測試環境下的USB3.1 Gen2接口,ORICO 2578C3-G2的實際文件傳輸速度截屏圖如下,左上:單文件57GB拷貝到SSD時,在短暫峰值后,穩定在206MB/s左右;192個不同容量小文件包的傳輸穩定在187MB/s;1GB電影單文件傳輸速度在408MB/s。
補充一下,這次我的測試平臺是家里第二臺PC主機,主板華碩B350 PRIME,處理器AMD 銳龍5 2400G,32GB內存,主板上M.2 SSD系統盤為東芝RC100,配置不高,USB3.1 Gen2 10Gbps的讀寫測試結果僅供大家參考,但仍可以通過與我上一篇評測透明雙盤位立式硬盤盒(支持5Gbps)中的同一塊西數SSD速度的橫向對比看出差異,簡單一句話就是“C口快穩香”。
特色之前也說過了ABS防火防磨外殼,薄到12mm又比金屬盒更輕,附送減震海綿3M膠貼,套裝送的硬盤盒挺實惠的。SSD散熱效果方面,大量數據吞吐下盒內SSD溫度保持在42℃以下,比我上一篇帶金屬散熱板的雙盤位透明立式硬盤盒要略高,可以證明還是有金屬介質導熱能力更勝一籌。當然,作為超薄盒體能做到這個份兒上也就不苛求“冰涼”了,大家有極端需求可以自行繞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