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A固態雙盤同讀不掉速?試試立式透明款USB3.0硬盤盒
上次提到“我的退役M.2固態”被冷嘲,皆因部分大佬老臺式上還跑著80GB機械硬盤。不是我顯擺哈,沒換M.2算您勤儉持家,但SATA3.0的固態也舍不得入就有點說不過去了,價格方面SATA的SSD早就不是那么割腎了,入一塊做系統很合算。以我為例,雖然咱不像一位叫含量百分百的大佬那樣家里一坨坨西數硬盤(據說有75塊),至少還也有在用的10余塊HDD(4塊在2個臺式機中,7個在NAS和硬盤柜里,最近正在調整)和若干SSD,后者則以主板上的M.2為系統盤、部分M.2和所有SATA SSD全部用作做移動硬盤。這時,因為閑置SATA讀盤所需,單盤硬盤盒效率就顯得不夠高了,所以半年前,我搞了這個2.5英寸的雙盤位立式透明盒。這盒子來自ORICO,型號2259U3,之前我曾寫過一篇“立式透明盒”,形式與其雷同,只不過是單盤位的,推演到雙盤位構造也就比較好理解,兩側各一個抽拉式盒蓋,可以免工具拆裝。遺憾的是當時前瞻性不足,買了最基礎的USB3.0 5Gbps純硬盤盒版本,現在看來,選至少要選這款的Type-C口版,或者同系的可做4中RAID的版本(2259RU3),擴展功能更強。當然了,這也是當時預算不高所限。怎么說SATA 3.0 6Gbps橋接方案也算夠用了,至少讓我可以同時讀取兩塊2.5英寸HDD或SSD。從這個頂視角可以看到兩個硬盤倉中間有一塊定制的金屬散熱板,輔助散熱比單盤位更強,也對應了雙盤同時運行發熱量更大的特征,能做到這么薄,安全耐用是必須的屬性。簡單說說開箱,包裝上已經寫明4大特征,包括高透明度PC外殼,5Gbps高速傳輸,支持UASP加速,免工具拆裝。內部頂層放盒子,出廠帶防刮貼膜保護,下層是配件,包括數據線,電源適配器,支架,說明書等。外置電源適配器提供5V 2A供電,圓插頭,線長1.2米;線纜1根,USB3.0 Type-B to A,線長1米。這要是單盤位,盒體就是“真·全透”,雙盤位加了金屬散熱板“隔層”,因此不裝盤時,兩邊看都有一大半遮擋。接口一側除USB Type-C和DC電源孔外,還有一個電源鍵,也是與單盤位透明盒不同之處。如果是ORICO 2259RU3磁盤陣列版,此處還會有RAID模式撥鍵和SET鍵額外2個接口。可能為了保證電路板散熱空間,ORICO 2259U3的接口一側,與我之前使用的2.5英寸單盤位硬盤盒相比內部空間要多一點,因此盒體也更長一點。作為支架的兩個豎擋板可以夾住豎直的硬盤盒,當然你也可以不用支架,平放桌面,但更要注意PC面被刮花。免拆裝抽拉盒蓋,兩側對稱,必須工具即可開盒,是這類設計的優點,誰也不能總在手邊候著一只專用螺絲刀。好大的B口小鐵皮模塊啊。為什么不加點錢買Type-C?只能說預算讓人短視,不過去年下半年但凡買相關設備,我是能選Type-C不會落下。在空間壓縮到極致的情況下,ORICO 2259U3依然可以兼容7~9.5mm厚度的2.5英寸SATA硬盤,比如常見的拆機2.5英寸機械硬盤、或者SATA SSD。2個盤位,即時插拔更方便,像我這種有時要換盤倒騰文件、有時又要硬盤測速的,用它比用單盤位的做事效率提高不少。如果你有RAID需求,它就變身成為一個小巧精致的2.5英寸外置RAID硬盤柜(需要ORICO 2259RU3版,支持PM、RAID0,RAID1,SPAN/JBOB四種模式)。老HDD也能放飛自我,雖然這塊硬盤已經被我冷落,裝上去做做樣子而已,它的真正歸屬是一塊有額外防震的2.5英寸單盤硬盤盒。ORICO 2259U3主控是臺灣智微科技JMS561U,符合串行ATA3.1版本、通用串行總線3.0規范的1.0修訂版規范,即USB3.1 gen1標準,支持UASP,支持10分鐘無數據交換自動進入休眠狀態,以省電、減少發熱,延長SSD等硬盤壽命。它的雙盤位最高支持4TB大容量,即使不放桌面給PC作伴,而是差旅隨行,也可以讓筆記本存儲擴容的同時減負提速。家里有PS4也可以作為游戲機倉庫盤,事實上,最近一個月我已經開始把它掛到華碩路由器U口上做外置云存儲了。下圖是半年前最先塞入上面一塊WD blue 250GB SSD+一塊拆機西數500GB HDD之后,讀出的磁盤存儲情況,其中SSD當時做過系統盤,分為F、G兩區;而HDD里面還是拆機前原有系統分區的狀態。正式測試時,我將HDD拆掉,換上ORICO H100 SATA3.0 SSD 512GB,與西數WD Blue 250GB組成雙外置硬盤。先塞點文件吧,電腦上現成的一個媒體夾,里面不知是啥時候留的十幾個《向往的生活》和若干電影,總計12GB左右,先拷到硬盤盒里的SSD1(西數250GB SSD),再從SSD1拷到SSD2(ORICO H100 512GB SSD,下都以SSD2指稱)。換個大文件拷貝,57GB單文件藍光片源《正義聯盟》,先拷到SSD1,再從SSD1拷貝至SSD2,速度如下,相當穩。在雙盤已有一定容量占用的情況下(下圖左下角狀態),對SSD1和SSD2分別跑分,CrystalDiskMark測速如下。AS SSD Benchmark跑分如下,畢竟USB3.0 5Gbps,跑不出940MB,加上平臺環境,相比Type-C 10Gbps的打了對折。TxBENCH跑分如下,讀寫同樣在400MB/s以上,與此前5Gbps盒子測速差不多。最后看一下ATTO磁盤基準測試結果,所有數據測試平臺相同,并可能會因為平臺條件所限并未發揮完全,僅供大家參考。結尾補充:指示燈設計的是紅藍色LED,通電時為藍色,有數據交換時會變為紅藍閃爍,將透明盒體映襯得挺漂亮,煩光污的朋友可繞路;除高速穩定傳輸+透明視效+免工具拆裝外,這款立式透明雙盤盒子的散熱效果值得肯定,在以上大量數據拷貝交換后,兩塊SSD依然保持在40℃溫度以下,加上10分鐘自動休眠功能,SSD高壽可期。槽點有二:其一開頭就提到了,沒買Type-C而是USB3.0硬盤盒版,SSD的讀寫速度上限降一半,建議預算夠上C口版;其二是獨立5V 2A電源適配器的雙刃劍:好處是供電穩定,但便攜度相應降低,因此更適合桌面用戶使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