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字體小的朋友,可在右上角進行設置,把字體調大
喜歡就分享出去,讓原創充滿你的朋友圈
當面臨油價快速上漲、醫保費用逐年遞增、以及一大堆眼花繚亂的用電方案時,消費者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大企業在利用他們的市場影響力掏空消費者。
但是,根據澳大利亞智庫格拉坦研究所(Grattan Institute)最新的研究報告,澳大利亞被寡頭壟斷的說法實際上是言過其實。事實上,澳大利亞大企業只占整個經濟的15%。
在所謂的“自然壟斷(natural monopolies)” 行業如電力配送等,通常由單一企業服務于整個市場。此外,對于大企業占有巨大規模優勢的行業,如移動通訊行業,客戶往往擁有的選擇余地相對有限。
此外,還有一些行業如銀行業和制藥業,競爭往往受監管制約。因此,這些行業的前四大企業的收入平均超過整個行業收入總額的2/3。
一直以來,寡頭力量一直被澳大利亞人所廣泛關注。但是在一些存在準入門檻的大規模行業,澳大利亞相比世界其他規模相同國家集中化程度相對要高。但是也有例外,如超市。
就國家層面而言,美國的行業集中化程度相對較低。背后的原因是人口規模相對要大。以佛羅里達州而言,該州擁有人口2100萬,行業集中化程度就與澳大利亞相似。
此外,報告指出沒有明顯的趨勢表明澳大利亞的行業集中化程度日益增加。與美國不同,澳大利亞百強企業相對GDP的收入比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并未有太大改變。
盡管,澳大利亞四大行通過并購市場份額不斷擴大,但是Coles和Woolworths的市場份額卻隨著Aldi和Costco的崛起出現下滑。
澳大利亞的這種“高度集中”是否是一個問題,取決于其對消費者的影響。報告發現,準入門檻高的行業相比其他不存在明顯壁壘的行業而言,前者的利潤率較后者要高出20%。
利潤率相對最高的行業包括超市、電訊(無線和固網)、互聯網出版、配電和輸電、機場和賭彩業。銀行業的盈利率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已有所下滑,原因是風險增加導致融資成本上升。
在一些受到監管的行業,消費者明顯本可以獲得更多的利益。銀行監管導致成本升高,對小企業和消費者造成了不小的沖擊。在制藥行業,競爭則直接受到限制。
在超級利潤(super-profits)平均占消費者支付額10%的自然壟斷行業,往往難以得出有關消費者獲益的結論。
但是, “非集中”市場也并不必然使消費者獲益。事實上,很多有利可圖的大企業較規模較小企業成本更低。若非如此,這些大企業就會面臨市場份額流失的風險。
例如,澳洲大型超市Coles和Woolworths的平均售價較IGA更便宜,而盈利率卻相對后者要高。因此,一些大型連鎖超市似乎把部分規模效應轉移給了消費者。因此,從這種意義而言,限制大企業規模的監管措施可能降低企業的盈利率,并推高成本,進而使得消費者最終支付的價格要高。
對于政治決策者而言,怎樣才能做出有利于消費者的決策呢?對于自然壟斷行業,監管機構應該收緊監管。例如,監管機構可對機場執行限價措施,而非監控價格。
此外,在整個經濟中,監管機構應持續關注保護競爭,防止濫用市場力量。政府應加大對“卡特爾(cartels)”和相關壟斷行為的處罰力度。
政府可幫助減少準入壁壘。例如,政府可通過產品標準化降低貿易成本,或放開行政分區,為超市等競爭提供便利。與此同時,政府還可以為消費者在不同服務商之間進行更換提供便利。
整體而言,澳大利亞的寡頭壟斷問題并沒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嚴重,也沒有出現加劇的趨勢。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澳大利亞的監管和競爭政策整體運營良好。
本文信息來源:the conversation
點擊下方圖片直達原文:
今年圣誕節,澳大利亞零售商或將“雪上加霜”
2017年,澳大利亞百萬富翁增長了2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