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將枷號做為明確的刑罰出現在北周時期,而戴枷示眾則是從唐朝開始的,到了宋朝獲得了極大的發展。我們看《水滸》就知道,好漢們流放都得上枷,而且根據罪名的不同,上的枷號的大小和重量也是有區別的。
到了酷刑盛行的明朝,枷號更是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也從單一的形式,向多樣化發現發展,出現了斬趾枷令、常枷號令、枷項游歷等三種酷刑。
明朝大名鼎鼎的太監劉瑾又為錦衣衛進一步發明出來了用木頭制作的高長的籠子,下面大,上面小,頂部留一圓孔,受刑者的脖子被枷鎖鎖住,腳部只能勉強接觸到刑具底部,從而使得受刑之人只能站立,而無法跪坐,最終會因為疲勞過度而活活吊死。這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立枷,也稱為枷籠。
清兵入關,明朝滅亡,但清朝毫不客氣的繼承了明朝的枷號,并將此作為了一種常設刑罰。而戴枷的時間也從幾個月,幾年發展到了永遠,枷刑竟然也成為了一種無期刑罰。
清朝早在康熙年間便開始執行無期枷刑,隨后在雍正,乾隆時期被廣泛推行,到了嘉慶,道光年間才逐漸減少。到了清光緒31年(1905年)的時候,沈家本,伍廷芳等奉旨刪除了《大清律例》中344條例文,其中的永遠枷刑被以“舊例久經停止而例內仍行存載者”為由從法律文本中剔除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永遠枷號也就逐漸的變成了永遠監禁,也就是我們現在的無期徒刑,而對犯人不再戴枷進行羞辱也是時代發展的一種進步。
“愛歷史”一家專門用老照片講述歷史的網站,專注照片十余年。請記住官方唯一域名:www.ilish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