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國慶檔電影,7天時間合計總票房15億,觀影人次3600多萬,毫無疑問是近年來新低。
此起彼伏的疫情,時不時有城市的影院關停,嚴重影響了廣大觀眾的觀影條件和觀影欲望,是明擺著的主要原因。
而且,2022年國慶檔電影,清一色主旋律影片,題材也確實太過單調。
類似《萬里歸途》《平凡英雄》,肯定是及格線以上甚至優良的,從場景到道具還原,標準化的工業影片;
然而,不同口味的觀眾,還是希望有更多的選擇。過往國慶檔電影,喜劇片是占據超過半壁江山的重頭戲。
2014年:《心花路放》11.7億票房。
2015年:《港囧》16.1億票房。《夏洛特煩惱》14.5億票房。
2016年:《從你的世界路過》8.1億票房。《王牌逗王牌》2.6億票房。
2017年:《羞羞的鐵拳》22.1億票房。《縫紉機樂隊》4.6億票房。
2018年:《李茶的姑媽》6.0億票房。《胖子行動隊》2.6億票房。
2020年:《我和我的家鄉》28.3億票房。
2021年:《我和我的父輩》14.8/2=7.4億票房。(拼盤,2/4單元為喜劇)
可以看到,除了情況特殊的2019年,70周年大慶,是《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三部主旋律大片分庭抗禮。其余年份的國慶檔,喜劇片就是最重要的票房輸出類型。
如《我和我的家鄉》《我和我的父輩》,更是由葛優/黃渤/徐崢/沈騰這些喜劇大咖聯手,將“主旋律”與“喜劇”成功結合的票房大賣之作。
甚至于2019年的《我和我的祖國》,作為七單元拼盤電影,同樣有兩個單元(徐崢/葛優)是純喜劇。
然而,2022年的國慶檔,沒有了喜劇片,也就少了節日假期吸引觀眾的最重要王牌。
于是乎,本身質量堪憂、劇情“致敬”大雜燴,優秀梗極少、笑點極尬,而且上映了近1個月的老片《哥,你好》,居然都成為喜劇愛好者的唯一選擇,眼看票房就直奔4.5億去了……
而另一部上映了40多天的動畫片《新神榜:楊戩》,上映頭幾天,劇情被各路影評大V噴得狗血淋頭,如今同樣悶聲發大財,眼看票房就直奔5.5億去了……
反觀影評大V們摯愛的《隱如塵煙》這種高分小眾文藝片,哪怕把網絡平臺熱度炒上了天,吹噓到“2022年最佳國產片”的程度,1億票房出頭,也就是極限了……不過是《哥,你好》之流爛俗喜劇片的零頭。
筆者并不喜歡馮導演的很多作品的三觀,但一直很喜歡他那部《私人訂制》一段話,對葉公好龍的小資文青影迷,或者說藝術電影愛好者,嘲諷效果拉滿:
【電影就是大眾娛樂,起源于走馬燈,根上就是俗人樂,和雅字不沾邊。
電影門檻多低啊,開門笑迎所有人,走的就是客流量,賣的就是門票錢。
人家一幅畫賣好幾千萬,電影一千多幅畫,賣不出二兩茶葉錢。就這還第八藝術呢!
去書店還得識字,電影呢?文盲看了,都能自個坐那兒樂。】
事實上,中國電影近一年的票房下滑,不復前些年一直以來的高歌猛進,
除了疫情嚴重影響,時不時都有作為重要票倉的一二線城市靜態管理,影院關閉,或間接導致觀眾們觀影需求嚴重下降;并不在于主旋律影片質量不行,最關鍵就在于:“文盲看了都能樂”的片子太少了。
如果是《西虹市首富》《美人魚》《這個殺手不太冷靜》《羞羞的鐵拳》《縫紉機樂隊》現在上映……
甚至是低質量搞笑如《港囧》《煎餅俠》《李茶的姑媽》《私人訂制》,多來兩部類似的,票房立馬翻番了。
——我們普通人就是這么俗的欣賞口味,小資文青影迷與影評人又能奈何?
今年國慶檔,明明是疫情因素、題材單調,沒有喜劇片和動畫片來調劑口味,造成的票房嚴重下滑。
然而,一眾文青影迷與影評人們,非要混淆視聽,販賣私貨,硬說是少了《隱如塵煙》這種藝術電影鬧的,何其可笑!
《隱如塵煙》導演甚至連片酬都沒花費,請了一群真正的農民拍戲,然后劇情里把他們刻畫成【全員惡人】,然而去國際電影節爭獎失敗。
它要是就悄然無息上映了,幾個小眾影迷捧場,也沒人會當回事,每年類似的“文藝片”,幾百萬一千萬票房,橫豎是周末三日游,實在見多了,
偏偏出品方又出于唯利是圖的目的,都上了視頻網站了,還要大肆營銷炒作,炒成網絡熱點,生生多賺了1億票房。
事實上,對這部影片,最強烈反感,認為極不真實、刻意丑化農民和農村的,正是無數出身農村家庭的普通網友;反之,對這部影片,無限推崇的,基本就是對農村和農民有根深蒂固歧視與偏見的城市小資。
像《隱如塵煙》明擺著丑化農村農民、只為去歐美爭獎的影片,一群小資影迷紛紛叫好“真實”。
像《平凡英雄》這種1:1還原復刻了去年五一期間的真實事件:8小時救援一個新疆普通斷臂男孩的影片,文青影迷們完全不屑。——他們還能更雙標些么?
正如文青影迷們多年以來,對推崇強暴幼女之波蘭斯基,猥褻養女之伍迪·艾倫,拍戲時強辱女演員之貝托魯奇等外國導演的推崇,把沿著長江一路放毒氣的鬼子兵小津安二郎吹噓成“亞洲最偉大導演”,
難道這個世界上,只有自我感動于「農民何等自私愚昧,需要靈魂拯救」的小資影迷,才配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