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開國皇帝高洋,本是文治武功兼備的一代英主。
他繼續其兄高澄的漢化努力,革除鮮卑軍事貴族體制之舊弊:隋朝和唐朝雖然脫胎自西魏政權,由關隴集團執政,但是隋唐的禮儀、典章、律法之來源,主要都繼承了高洋建立的北齊制度。
高洋的武功更極為可觀。他前后筑長城四千里,置邊鎮二十五所,將鮮卑軍精銳編列為“百保鮮卑”,同時也編列漢人精兵為“漢軍勇士”,親領大軍征伐,討伐契丹、庫莫奚、山胡等諸胡部落,每戰斬首數萬,獲雜畜十余萬頭, 兵鋒所指無不克捷。
在和漠北霸主柔然的戰爭中, 高洋以二千余騎兵為殿后,神色自若,指畫形勢,縱兵奮擊,殺得敵軍伏尸二十余里,被俘虜三萬余人。
趁南方梁國大亂,高洋也能迅速做出反應,吞并淮南大片疆土,飲馬長江之畔。當時的高洋,“投杯而西魏震恐,負甲而北胡驚慌”,以此雄姿英發之氣,被譽為“英雄天子”。
然而,高洋的一身功業,也就到此為止了。嶺南豪杰陳霸先橫空出世,先襲殺對高洋稱臣屈服的王僧辯,奪取殘梁中樞權柄,在建康之戰絕地反擊,殲滅十萬北齊軍,讓高洋鯨吞江南地區的圖謀落空。
而且,這支南征大軍的將校,大都是高洋即位后著力提拔的漢將,他們匹馬不回江北,讓高洋苦心孤詣維持,對晉陽方面的鮮卑元老派的制衡,徹底翻轉了。
西魏宇文泰,同樣趁著南梁大亂,奪取巴蜀、荊襄,此后更占據滇黔,從地獄狹小的關隴一隅,到國力就此騰飛,直接拉平與北齊的差距,更占據地勢居高臨下的形勝之利。
內外交困下的高洋,心態失衡,縱欲酗酒,患上了間歇性精神病,因而大興土木,賞費無度,殘暴濫殺,再也不復建國初期的勵精圖治,最終因飲酒過度而暴斃,年僅三十一歲。他的兒子高殷也很快在鮮卑元老派的反攻倒算下,直接被廢黜殺害。
被擁立為帝的北齊孝昭帝高演,曾是事母至孝,友愛兄弟,德才兼備,為相多年長于政務、善于決斷,即位后一度革新弊政,輕徭薄賦,勤恤人隱。
然而,因為他的皇位是在他母后婁昭君主持下,從侄子高殷處篡奪,之后又為免除后患,將高殷除去;
而他原本天性純厚,絕沒有如一眾父兄一般的狠心,便一直為這樁惡行而耿耿于懷,愧疚于心,因此“初苦內熱,頻進湯散,遂漸危篤”,在位僅僅兩年便重病纏身,之后騎馬時又神情恍惚,摔斷肋骨。
而滑稽的是,明明是反對漢化的鮮卑老太太婁昭君,一心廢掉漢女所生的孫子高殷,讓高演登上皇位;
卻又在探病時反復追問高殷下落,得知已死后便大罵「你不聽我話,害死了侄兒,活該去死!」
一向和母親感情深厚的高演,此彌留之際還能說什么?只好匍匐在床頭,磕頭請罪,悔恨而終。
彼時的西魏/北周政權,正因宇文泰的死去,其侄宇文護的擅權,“政移宰臣,主將相猜,上下離心”,偏偏北齊王朝也因高澄/高洋/高演這兄弟三人的相繼英年早逝,終于落入高湛和高緯父子的昏庸統治,喪失了一統天下的機會,最終被關隴的北周王朝滅亡。
高洋開國稱帝后,尊其父、東魏齊王高歡為“太祖獻武帝",其兄高澄為“世宗文襄帝”,自己死后,被兒子高殷尊為"高祖文宣帝"。
和他有私仇的弟弟高湛即位后,將高歡改尊“高祖神武帝”,把高洋貶為“威宗景烈帝”。高湛自己,在3個傳子不成功的兄長之后,通過大殺宗室,提前禪位,終于成功傳位于其子高瑋,竟拿到了“世祖武成帝”的廟謚。(他居然也配!)
后來,高瑋可能是覺得自己老爹只是守成,都可以稱祖。高洋堂堂開國皇帝,只是“威宗”,實在不大好意思,又把高洋的廟謚改為“顯祖文宣帝”。
高洋因此也成為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曾經有三個正式廟號的皇帝……
至于史書上記載,高洋各種無恥荒唐昏暴的行徑,對皇族女性的大肆凌辱,幾乎就和南朝劉駿、劉子業等人的限制級描繪,如出一轍。
但是單看高洋對高澄諸子(“文襄六王”)的重用與培養;高澄正妻元仲華之子、河間王高孝琬,一直是“以文襄世嫡,驕矜自負”的性情,作為被叔父取代了皇位的高歡嫡長孫,高澄嫡長子,在高洋、高演在位期間,并無絲毫的憂讒畏譏,直到高湛在位時,才慘遭殺害。
就可知“高洋強暴皇嫂元仲華”云云,其后「其高氏女婦,無親疏皆使左右亂交之于前。又命胡人苦辱之。帝又自呈露,以示群下。」這樣的扯淡描寫,純系高湛亂潑臟水的一面之辭。
真正奸淫皇嫂、讓高洋正妻李祖娥給自己生下女兒的,難道不是高湛自己么?
對政治失敗者,進行種種匪夷所思的不堪抹黑,也是從前秦苻堅這個偽君子,弒兄篡位并改史開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慣例了,
甚至一直到明朝都有遺風:永樂大帝朱棣,攻破南京,逼死建文帝朱允炆后,收繳焚毀建文年間的奏書與公文,并為了否定朱標一脈的繼位合法性,親自撰寫奇書《奉天靖難記》:
【允炆矯遺詔嗣位,淫佚放恣,靡所不為。遣宦者四出,選擇女子,充滿后宮,通夕飲食,劇戲歌舞,嬖幸者任其所需,謂羊不肥美,輒殺數羊以厭一婦之欲。
允炆又作奇技淫巧,媚悅婦人,窮奢極侈,暴殄天物,甚至褻衣皆飾以珠玉錦繡。各王府宮人有色者,皆選留與通,常服淫藥,藥燥性發,血氣狂亂,御數老婦不足,更縛牝羊母豬與交。】
只不過,印刷術發達后,各類私人筆記難以禁絕,已經沒有人再相信這些鬼扯了,哪怕它是大明官方發布的記載。朱允炆才免遭了如苻生、劉子業、高洋等人一般的厄運,因種種光怪陸離的獵奇軼事,而遺臭于后世。